黃金周出行炫耀簡史
時尚不僅是穿著打扮,更關乎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國慶黃金周將至,我們不可避免地聊到了當代時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旅行。杜少高談闊論三個小時,但我覺得,黃金周誕生這麼多年,咱中國老百姓出行最有趣之處,不過「炫耀」二字。
18年來的出行炫耀變遷史,很值得大書特書一番。這,就是下面這篇文章的由來。
illustration by Lieke Vorst
國慶黃金周誕生18年了。
18年,什麼概念?一個1999年呱呱墜地的小鮮肉,如今也該上大學了。
18年,這個小鮮肉目睹了祖國山河的巨變:一座座樓宇拔地而起,一輛輛汽車開進街頭巷尾,一條條高鐵鑽入深山老林。縱然大伙兒嘴裡都喊著人心不古,中產危機,讓他們穿越回18年前的中國,連港澳自由行都尚未開通的1999年,各位必然都是拒絕的。
1999年,國務院設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周。隨後,上至最高領導人,下至平頭老百姓,都被咱中國人民爆發出來的巨大消費力,驚到目瞪口呆。
這兩年,不僅是中國人民,海外友人也被咱巨大的消費力,驚到目瞪口呆。美國的房產,日本的馬桶蓋,韓國的彩妝,紐西蘭的奶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中國人民不敢買的。
中國人為啥愛在黃金周扎堆出行?裡頭自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之所在:假少活多。一年到頭,除了黃金周,幾乎不得閑。
什麼,你說帶薪年假?《勞動法》施行20多年了,摸著胸口問自個兒:領過多少加班費?
除開這個原因,咱中國老百姓,向來爭強好勝:人家有的東西,自己一樣也不能少,否則便是輸了。
70年代,咱比手錶、自行車、縫紉機;80年代,咱比彩電、冰箱、洗衣機。邁入新千年,全國人民齊齊奔小康,攀比對象自然水漲船高,房子多大,車子多好,孩子在哪兒補習,旅行跑去了什麼地兒,無一不能拎出來比比。
每個人心裡都明白:黃金周出行,貴、擠、累。但為了面子,咬緊牙關也得去。否則,別說你自個兒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你家孩子,在學校小夥伴面前,也該抬不起頭了。
現在一到假期,哪個中產階級的孩子,不去東京玩玩迪斯尼,不去洛杉磯逛逛好萊塢,不去倫敦看看大英博物館,接受一番高雅藝術的熏陶?咱這輩子夠窩囊了,總不能繼續短了孩子,讓他一次又一次地輸在起跑線上吧?
所以,黃金周旅行,不僅僅是消遣與放鬆這麼簡單,它是一個中國家庭財力與品位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攀比戰爭。
誰,都不想在對決中敗下陣來。畢竟,今年要是輸了,想扳回一城,就非等到來年不可。一整年都過憋屈日子,會氣出病來的。
魯迅先生說過(也可能沒有說過),世上本沒有炫耀這回事,秀優越感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秀優越感的慾望古來有之,源遠流長——黃金周18年來,關於旅行炫耀的變遷史,同我們改革開放大發展的壯麗篇章一樣,很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首先,出行目的地是最可比的。跑得越遠,贏面就越大嗎?
對,也不對。記得2000年,小學班裡一個有錢孩子,國慶假期去了趟泰國,還與人妖合影留念。回國後,在班裡引發了一陣小轟動——出國旅行,多麼洋氣!下課後,大伙兒紛紛圍坐在他周圍,聽他講述泰國見聞。
可見世事無常。如今再去泰國,旁人多半會報以理解的微笑:是,挺好的,落地簽,還便宜,比海南都便宜得多。
18年前黃金周,去過麗江和桂林,便可以站上食物鏈的頂端,戴上「小資」桂冠。10年前黃金周,去中環商圈逛一逛,去威尼斯人小試一把手氣,是全家奔小康的標配之一。5年前黃金周,巴厘島的風和海,芭提雅的酒和夜,就足以揭示你極富生活情調的新興中產身份。
約莫3年前起,目的地的比拼開始失控:東南亞變成大媽遛彎和曬太陽的後花園,萬萬去不得了。西藏與尼泊爾擠滿了洗滌靈魂的文青,叫人見了直掉雞皮疙瘩。日韓擠滿了年輕人,他們一手自拍,一手代購,娛樂賺錢兩不誤。西歐與美國是帶著孩子的中產父母,他們是讓小孩來看看精神故鄉的,吃西餐,說英文,指著劍橋或哈佛說,看,這就是你以後上學的地方。
中國人擠滿了全世界。想要鶴立雞群,在黃金周里勝出,不得不挖空心思找目的地。阿拉斯加、冰島、南美暫且不提,現在南北極游不斷升溫,據說再過段日子,國慶必須得去趟南北極,才能在比賽中多佔幾分贏面。
殊不知,月滿則虧,物極必反。2017年的黃金周,再也不是跑得遠便可贏的——這是思維固化。去北京的安曼酒店小住幾日,在頤和園閉門後,走特殊通道進去,看看西山日落;在三亞的悅榕庄待待,躺得膩了,去房間自帶的泳池裡劃划水,豈不美哉?還有去張北的人——人是去騎馬的,私人馬術俱樂部。
一匹馬一年的租金是20萬。
都挺近的,卻輕輕鬆鬆地贏下了這場戰爭。比起那些擠著經濟艙,趕去日韓歐美朝聖的中產們,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那麼,在旅行的意義一事上呢?
18年前的黃金周,目的相較單純得多。報個旅行團,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空閑時間抓緊購物,買一些物美價廉的紀念品,回頭分發給親朋好友。雖無趣了些,但省時省力,不會讓黃金周跟打仗似的,比工作日還累。
體驗見聞都不打緊。要的,就是那份「到此一游」的談資。
約莫10年前,開始颳起了自由行的歪風邪氣。參團游旅客多了,想要脫穎而出,唯有從中抽離出來。從此以後,訂機票、找酒店、安排行程,就成了黃金周不可避免的噩夢——每個立志自由行的團隊,總有個人會累得脫下一層皮來。
但這勞累總要值回票價。明明是去了同一個地方,不知怎的,自由行似乎就要比團體游來得高貴。
尤其說到那些犄角旮旯里的小店時,我們的雙眼,總會不由自主地射出光彩來。雖然那些店可能也不咋的,賣的無非是義烏批發來的紀念品,吃的無非是衛生不過關的三無飲食,可一旦加上「自由行」三字濾鏡,便自帶高級的光彩,把跟團游的泥胎木偶們壓了一頭去。
到2017年的黃金周,旅行的意義愈發豐富多彩了。
帶著孩子出門的父母,他們說,這不是旅行。咱不是為了玩樂取鬧,是讓孩子早早體會一把英美文化,幫助他們快快融入精神故鄉。旅行不是旅行,是浸染式遊學夏令營。
帶著靈魂出門的文青,他們說,這不是旅行。咱也不是跟風,主要還是聽從內心的呼喊,逃離都市,尋求感動,找回自我。旅行不是旅行,是回應詩和遠方的召喚。
現代人愈發虛偽了。18年來,他們把旅行吹成了一劑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藥。可以凈化心靈,洗滌靈魂,增長見識,成為更好的自己——傳銷都不敢這麼吹的。
到底為啥出門的,大家心裡沒點兒x數嗎?翻翻朋友圈——那不正是旅行最大意義之所在嗎?
對,朋友圈。在沒有朋友圈的年代,如何才能讓天下人知道——黃金周,我出門了?
1999年的黃金周,中國人還熱衷於拍照——當然,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熱衷於拍照,但18年前的拍照,來得更有儀式感。
18年前,相機還需用膠捲。由於無法預覽成像,攝影師戰戰兢兢,生怕把人給拍糊了。要給拍糊了,大伙兒老遠跑的這一趟就算是白費了。回去給親朋好友們說起,也和薛之謙一般空口無憑,拿不出實錘。
一個膠捲,最多也就拍上三四十張相片。可不跟如今的手機似的,百張連拍。
可想而知,因為一張照片,多少和睦夫妻反目成仇,多少美滿家庭分崩離析。
一次盛大的黃金周旅行後,等從照相館取回了照片,太太們會挑一個晴好的周末,安排飲食,將親戚、朋友和同事一股腦邀請來家裡,一邊喝茶,一邊欣賞相片,才算不虛此行。哪怕旅途中有再多不愉快,此時此刻的太太們,都發自內心地感到愉悅。
拍立得面世後,立馬風靡一時。即拍即有,解決了沖洗的麻煩。幾張發白的拍立得,配幾行「歲月靜好」的題字,就是最最文藝和洋氣的證明。10年前左右的黃金周,是拍立得的盛世。出行忘記帶拍立得,給旅行者們帶來的恐慌,不亞於如今忘帶充電寶一事。
這還不夠。拍立得的最佳搭檔,是明信片。就在10年前,明信片是旅行炫耀的最佳伴侶之一。無論身在何處,一封帶著當地郵戳的明信片,毫無疑問,是旅行的最佳實錘。想當年,踏上他鄉異國土地的小清新們,曾寄出了多少代表愛的明信片。
博客和數碼相機,也曾是我國人民承載旅行記憶的最佳載體。像安妮寶貝一樣,點一柱香,寫上千字雲南西藏見聞,抒發數段一夜情的感言,配上幾張低頭、望天或徒有背影的糖水片,就能引得萬千在校青少年為之打call,躋身網路知名作家行列——那些年的旅行博主,可比現在好做多了。
這兩年來,大伙兒想要分享旅行的所見所聞,要輕鬆得多了。一條微博,一則朋友圈,就能讓萬千好友跨越時間與距離的障礙,即時遠程體驗你的旅遊心得。畢竟,張愛玲說過(也可能沒有說過),炫耀要趁早呀,炫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了。
高級的旅行者早不會這麼炫耀了,他們追求復古,像18年前的黃金周一樣,炫一種時間上的滯後感。一次在旅行中攢齊數百張照片,發片時刻卻是兩三個月後的某一天,連發九張,配文「throwback」,營造一種在工作日度假休閑的高級感,十分high fashion。
這些照片,他們能發上一年。
國慶杯朋友圈攝影大賽,無法激發我的嫉妒:太慘了,中產們真的太慘了。省吃儉用一整年,就為了在黃金周秀一把。
可人人都在秀,誰做觀眾呢?
等到北京冬天,霧霾遮天蔽日之時,大多中產只能苦哈哈地駐守寫字樓。這時朋友圈裡,若跳出一片碧海藍天,那才是真正的effortless chic,輕輕鬆鬆贏很大。
黃金周出行算啥?要去,就得在工作日連休半月,飛去南半球海島度假。這說明啥?不僅有錢,而且有閑,財務自由,縱享人生。
這是一場早已分好勝負的比賽:自作出黃金周旅行決定的一刻起,你就已經輸了,徹頭徹尾地輸了。畢竟,亦舒曾經說過(也可能沒有說過),真正的有錢人,從不炫耀他所擁有的一切,不告訴人他有多少套房,有多少輛車,生了幾個孩子,去過什麼地方——
因為他沒有自卑感。
關於18歲生日的國慶黃金周,有才多金又年長的杜少,必然大有話說。
他自稱朝陽區青年學者,也說自個兒是全網最帥的男人。我想,公道自在人心,大伙兒可以掃掃上頭的二維碼,移駕他的公眾號看看。
關於「十一黃金周旅遊」等話題的時間百態,都擺在那兒的。
點擊回顧以往文章
※不好意思,又冒犯了你的平庸
※在中國,究竟怎樣才算中產階級?
※在上海,中產精英的一次晚餐
TAG:薑汁滿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