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發育出了問題啊?得看情況
焦慮的媽媽,在線等——
娃最近說話總是重複,「媽媽,我要那個……那個……」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啥,看著很捉急。最後在我和孩他爹狂轟濫炸的提醒下,娃顯然變得更加驚慌了,竟說了六個「就是」!
我家孩子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發育出了問題啊?
面對孩子說話晚,以及時而說話不流暢的現象,寶爸媽應該如何處理呢?這究竟是孩子的心理問題,還是身體哪裡出了毛病呢?
口吃並不少見
注意!小孩口吃是大人的五倍!
專註研究「口吃」問題很多年的彭聃齡教授曾說,「差不多每100人里就有一位口吃者。在兒童中,這個比例更大,差不多是成年人的5倍。在中國有超過1300萬的口吃者。」
要不要去醫院,看幾個關鍵信息!
● 非2-4歲的孩子暫時性的「生理性口吃」,也就是口吃狀況持續1年以上,孩子年齡超過5歲。
● 家族有口吃史,因為口吃有一定的遺傳性。
● 孩子口吃是第一個字、第一個音的重複,說話與呼吸不協調,伴有發音肌痙攣。
●家庭生活環境變化,孩子變得自卑而又敏感。
●口吃的時候,伴有其他肢體動作,如眨眼、點頭等。
是什麼讓孩子說話突然口吃?
關於孩子為什麼會口吃,很多寶爸媽比較熟悉的原因有:孩子大腦發育趕在了語言前面、孩子模仿他人口吃、遺傳、家人的矯枉過正等,其實除了這些常見的口吃現象,還有幾個關於孩子疾病喝腦部研究的發現,寶爸媽也要知曉。
● 被嚇的(也就是人家常說的,口吃嚇一嚇就好了)
孩子受過外界的驚嚇或刺激,比如父母動輒打罵或突然的鞭炮聲,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口吃。
● 疾病原因
● 部分腦區過度激活,部分腦區激活不夠
研究發現,與言語正常的人相比,口吃者在說話前和說話中,不少腦區會出現過度激活,如運動皮層和小腦等,而在另一些腦區出現激活不足,如聽覺皮層。
PS:因此口吃的診斷和治療,不僅只能關注孩子的發音器官,還要關注其內在的語音加工過程。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說話結巴,唱歌就不結巴,部分得了口吃的朋友說,主要是因為患有口吃的人,他的心和口有一段距離,大多不擅長控制語調語氣和語速。
而歌的旋律恰好等於設定好了語調語氣和語速,所以就流暢了。
讓孩子口齒清晰也不難!
● 不要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輕鬆自如的開口說話。先不要管孩子說的是否流利,讓孩子開口說話不緊張最重要。
●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口吃很多都與心理、精神狀態有關,讓孩子每天的吃喝玩樂睡都在正常的節奏下進行,對於口吃的矯正至關重要。
● 記錄孩子的說話情況,找到規律,慢慢的幫助孩子緩解說話壓力。
● 不要強迫孩子練習朗誦,讓說話變成快樂有趣的小遊戲。可以跟孩子做遊戲,讓孩子看著你的眼睛說話,集中注意力。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快樂說話。
● 周圍環境友好配合,不要嚇唬、嘲笑、模仿口吃的孩子。
● 在孩子說話這件事上,耐心點,不要急於求成。口吃本身就是因為著急,越想說越說不出,此時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慢慢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給予鼓勵。
● 如果孩子的口吃程度比較嚴重,可以找相關的醫生或者言語治療師輔助糾正。
● 注意,孩子口吃只要及早發現,科學引導是可以糾正過來的,寶爸媽們不要太焦慮,讓原本敏感的孩子變得不安。
說話晚
說話晚:寶寶聽得懂就是不說,「貴人語遲」不靠譜,語言與社交能力培養要靠家長來啟發!
孩子語言發育的過程!
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及解答方案!
● 只要孩子能夠說出個別字,就說明孩子能說話。為何孩子不說?可能與養育環境有關。
如大人非常理解孩子的肢體語言,準確回應,造成孩子沒有必要和沒有慾望用說話表達。這是現今養育中特別常見問題!再有,就是孩子的交流能力是否得到培養。經常與同齡小朋友玩,可刺激孩子用語言表達。
● 不要認為寶寶不懂,多跟孩子交流。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生理功能。孩子的語言發育需家長不厭其煩地示範。
從出生開始,就要有語言的刺激,比如:給寶寶洗澡或換尿布時,不停的跟寶寶說,「寶寶洗乾淨好漂亮,香香的,寶寶的皮膚好光滑」之類的話,家長要面對孩子微笑的說,多跟孩子互動,讓孩子能看到父母的眼睛,有交流,有溝通,不要覺得他不懂而保持沉默。
但吃飯的時候不要跟孩子說話,讓孩子養成吃飯不說話的好習慣。
● 看電視學說話不可取。
因為語言是要互相交流的,電視無法做到這些。
你和孩子交流時,他實際上接收到的並不僅是你說出的那些話,還有你的表情、你聲音的高低、你的語言,以及你說話的場合等,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慢慢地就能讓孩子對語言以及語言環境、說話的表情等有一個立體的理解。
●社交能力從小培養。
①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寶寶很小的時候開始。比如,別人來看他時,要告訴他:「叔叔阿姨來看你了,抱一抱叔叔阿姨。」
②家裡來了客人,爸爸媽媽除了熱情接待,別忘了把孩子也介紹給客人,抱著寶寶和客人聊天。
③孩子願意與大人玩,不願意與同齡孩子玩。
孩子不願與同齡孩子玩,很多時候與大人有關。可能因為和同齡孩子玩時受過小挫折——玩具被別的孩子搶過,被推倒過等。
遇到孩子受「欺負」時,家長雖心疼,也應帶著孩子來到「欺負者」面前,教孩子們如何交朋友——如何拉手,如何擁抱等。這樣既解除了自己孩子的恐懼,也教會「欺負者」如何與別人交往。
科學家庭育兒團隊原創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註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更多育兒難題,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庭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