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愛的人結婚,婚禮「那一天」如何渡過
沒有夜色 何來星光
健:朱老師,如果和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因為某種原因,為結婚而結婚(雙方都是),舉辦婚禮的那天要怎麼渡過?司儀問一些自己不願意回答的問題要怎麼來回答?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緩解自己那種難受糾結的心情,就一天而已,怎麼樣讓「那一天」好過一點?
問題來自讀者群
群書記周厚朴整理語音答疑
1
讀者健提出的問題頗有代表性和現實意義。先審題:「和自己不喜歡的人,因為某種原因,為結婚而結婚」——抽象地看,有時我們不情願做一件事,又不得不去做,過程中,勢必掙扎糾結;具體來說,婚禮還有圍觀群眾和無聊司儀,不僅不得不做,還不得不面對熱鬧喜慶的場景,面對深深反差的內心。
朱老師老生常談,改變認知是第一步。
看起來,不喜歡一個人還要和TA結婚,很彆扭,特擰巴,不是因為愛而結婚,是為了結婚而結婚,客觀現實和主觀意願完全南轅北轍——當真南轅北轍嗎?
我們有好多事都不那麼樂意去做,都會抱怨「如果不是有什麼什麼原因,我就不會這樣選擇」,但實際上,我們真是被逼無奈嗎?
當事人可以推說自己是被客觀現實所迫,不得已做了決定——我卻把它看作是自願行為——我深信,沒人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這麼做,所以,最終的決策是你這個完全行為能力人自願做出的。
擠壓我們的客觀困境確實存在,而且人皆有之,無人倖免。「和不喜歡的人結婚」背後的原因,不難推測,比如年齡大了,比如讓父母放心,比如逃避輿論壓力——於是「結婚」成了必需品,成了脫困之道。但因此就說「我不情願」,其實不客觀。
你明確說自己「為結婚而結婚」,說明你的需求就是「結婚」,結婚就是目的,你就是想找個人去完成「結婚」。她是不是你喜歡的人並不太重要、她喜不喜歡你也不太重要,因為你的目標很明確。雖然你也明白這個目標不怎麼美好,是消極的,讓人沮喪。
無論它看起來,或實質上多麼不利,它是你的目標,是你想要完成的任務,是有利於你的選擇,你是有利可圖的。
這就是你真實的個人主觀意願。
BTW:唯一的「好消息」,是你們兩個婚姻動機一致,都是為結婚而結婚。如果有一方付出感情,期待對方有反應有回饋,另一方很彆扭很冷漠,給不了感情只想有個婚姻,這樣相處起來更難。
2
壓力當頭,你有所圖,沒人強迫你選擇。
你可以說自己壓力高,但哪個人人生不面臨重重壓力,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萬事順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普通人都一樣。找理由不是本事,也不是難事,借口總比辦法多。
如果強調壓力、遭遇、不情願、不得已,我們會覺得生活失控了,自己是弱者、受害人,是被這些壓力死死壓住的可憐蟲。一旦抱定這種認識,就會大大削弱自己原有的能力,無力,也無心承擔人生。
自己為了某種目的,做了決策,事後,妄圖由別人承擔,哪怕口頭上的推卸,心理上的歸因,都是很不成熟的。比如對父母:「你看我為了讓你們滿意而結婚,都是你們給我太大壓力」——父母會怎麼說:「我們又不是非要你跟TA結婚,我們不是好意嗎,不是你自己選的嗎」。婚姻不好,別人就算想替你承擔也不能。
所謂其他人強加給我們的東西,其實是我們給自己帶來的,這也是做了這種決策之後勢必要面對的。反過來,假如你發現,這是你自己為了達成某個目標而自願做出的選擇,則會堅強很多。
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很功利實際(為結婚而結婚),但看法卻浪漫唯心(她不是我愛的人,這不是我想要的婚姻),兩者互相矛盾,產生心理衝突。我希望我們做出實際的決策時,有理性客觀的認識——「我」就是為完成這個目標,我在其中有利可圖,這是我自願做出的選擇,代價就是眼下不能選擇喜歡的人結婚——這樣去解讀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的決策,避免衝動後悔,能夠預見和承擔未來,你是堅強的。
也許這個決定有點短視,不能顧及長遠,但這確確實實是我這個成年人自願做出的選擇,是目前有利於我的選擇。正因為這是我自願的,所以結果當然要我自己承擔,包括婚禮當天的眾目睽睽、以及今後漫長的,不為外人道也的婚姻過程。
抱著不同的認知,面對同樣的事實,你會堅強很多,會有勇氣挑起自己決策帶來的負擔,雖然並不輕鬆,但這比之前說的弱者、被害者、可憐蟲要好得多。
你的客觀現實已經給你減了分,婚姻評估是個不及格,50份,但當你感覺很糟很慘很不情願,就會從不及格減到30分;如果你調整了認知,客觀看待自我和現實,接受自己的選擇,你的分數會變化,也許從50分變成55,也可能變成59,能不能及格不好說,但至少不會減分,會漲一點上來。
假如調整認知後,更清晰地看待事實,面對自我需求,你認為得不償失,決心遵從自己的內心,重新決策,恭喜,這樣的你,更強大。
3
至於婚禮「那一天」,如何渡過,如何面對熱鬧的場面、他人的圍觀、司儀的發問,恐怕也得先改變認知,換個思路。
「那一天」不是別人給你形成的壓力,是你給自己帶來的。
其他人不了解你的真實感受,即便了解又能如何,在婚禮現場說喪氣話「祝你早日分手」嗎?我們假設有人了解內情,同情你,感到遺憾,那人家也愛莫能助,就算了解也不能表現出來。真表現出來,你得罵他了,來拆台是吧!好在來的人都是吃瓜群眾,要麼善意圍觀,要麼尋常祝福,要麼來往應酬。知道內情的,也得客套寒暄,說祝福話走過場,如果說真話就是往傷口上撒鹽。
無人懂得是辛酸孤獨的,有人看穿,則是悲哀無力的。無濟於事。
你得了解,這是自己給別人設置的場景,所以別人勢必會做出與環境相應的行為反應。是我們自己表裡不一,導致場景與自我真實感受相衝突。
比如,是你要求司儀以專業態度出場,司儀要完成工作,拿到報酬,他設的環節提的問題,常規上需要你給出絕對的回答。絕對的,總不太合理,但此情此景,合情是第一位。舉辦婚禮,即便是相愛的兩個人,形式也往往大於內容,說白了就是個自己做戲,別人觀(看)禮(戲)的過程。想明白,少困擾。
當婚禮結束,你晚上回到家,關起門的人生才是自己的。過3年吵了鬧了打了,過7年無性婚姻了,過15年可能「隱離」離婚不離家了——誰管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管。
我們管自己,頂好管在前,前因管好了,後果好承擔。
至於回答司儀問題,不想回答那麼假,但又得把戲演好,也有具體技巧——就是不要把話說滿。司儀問你愛不愛,可以回答「這是我願意娶的女人,你說我愛不愛呢」;問今後必須如何如何,可以回答「人生是一場長跑,原來一個人跑,現在有了同伴,要相互照顧,一起向前」。話說得不滿,不絕對,不明確,就沒什麼漏洞,也不會過分違背本心。面對這種場景,建議說一些心愿式的話,「我會努力」之類,不要保證立誓,你心裡好過,不虛偽,符合客觀事實,別人聽著也像樣。
我建議大家在其他場合說話都不要太滿,太絕對的往往不合理。你說「再也不遲到了」,誰給你作保;孩子說「再也不說謊了」,你相信嗎?成年人一天平均說二十幾個謊,少於這個數我都懷疑你的智商。
說滿了不真實,「滿」,代表著絕對,意味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出問題了,無法接納客觀——真實的,不太好,也沒那麼糟的現實。
我還相信,當現實不理想,事與願違,如果用以上認識來看待,會使我們好過一些,不光「那一天」,以後的日子也會輕鬆些、自主些。
往期部分推送如下
感謝閱讀,期待轉發
朱佳
心理諮詢師12年
累計諮詢8100小時
智商150 情商250
以毒攻毒的女老司機一名
跨界作家 過氣御姐
林懇他娘
新書《女心理諮詢師的日記》出版
沒有夜色 何來星光
TAG:朱佳的假不正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