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華集團董事會主席林浩德:創新是醫療行業的未來
一款新葯,因療效顯著,兩年內先後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地進入藥品優先審批程序並上市,全球醫學界盛讚其是一偉大突破。通過美國藥物審批當天,該葯所屬集團股價飆升。不少患者在大陸地區還未獲批上市時,不惜輾轉遠赴香港購買。此藥名為諾欣妥。
9月17日,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諾華上海園區內,諾華集團董事會主席林浩德博士(Dr. Joerg Reinhardt)精神矍鑠面帶微笑走進會議室。他身材高大,一頭銀髮,開口向記者介紹道,「諾欣妥是我們專門為心衰研發的突破性藥品。」
諾華集團董事會主席林浩德博士
具有突破性的新葯創新研發並不容易,每一個項目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失敗也常如影隨形。然而,服務諾華35年,擁有一線研發和管理經驗的林浩德深知創新之於諾華,乃至整個行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創新、研發的努力,可能醫療行業就沒有未來。」
在林浩德看來,創新一直是諾華的DNA。「相比其它同行企業,諾華在研發方面的預算是非常高的。」林浩德說。2016年,諾華在進行新葯和醫療設備的探索開發上的投資就超過了90億美元,占其凈銷售額的18.6%。對研發的持續高投入為諾華帶來的諸多使患者真正受益的創新產品,諾欣妥就是其中的一個突破性成果。
調查顯示,中國人群的心衰患病率為0.9%,並呈逐年上升趨勢。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終都會走向心力衰竭,而心衰5年死亡率更與惡性腫瘤相仿,高達50%。除了高死亡率,心衰為患者帶來的還有高昂的醫療費用與驟降的生活質量。中山大學醫藥經濟研究所所長宣建偉主導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由心衰引發的年均住院次數為1.7次,1年來再住院率高達69%,次住院費用達3.9萬,遠超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心衰用藥僅佔總治療費用的8%,其餘大部分為患者重複多次住院花費。
藥物治療是醫學界普遍認為針對心衰的最基礎、簡便的治療方法。相比其他藥物,諾欣妥可進一步減小病人心臟負荷,延緩心衰的發展。臨床實驗數據顯示,與標準化治療相比,諾欣妥可降低20%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和心衰住院風險,顯著降低30天、60天的再住院風險。
「如果疾病的醫療及住院費用很高,研發新的治療方式就會起到槓桿作用。」宣建偉說。能顯著降低患者20%死亡風險和住院風險的諾欣妥無疑可以成為槓桿。遺憾的是,2017年3月國家醫保目錄進行一輪調整,擴充了藥物總體數量,同年7月剛獲得國家食葯監局批准的諾欣妥錯過了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機會。這意味著,部分的心衰患者會因為無法使用醫療保險,只能無奈放棄使用諾欣妥的機會。
只有患者可及,才能真正實現新葯的價值。林浩德博士對此也提出自己的建議,例如上海是否可以嘗試更加創新的方式,通過靈活調整機制,加快經專家評估的創新藥物納入省級醫保支付範圍的步伐。這樣一來,新療法和藥品便可更快速地造福更多中國患者。
如何鼓勵醫藥企業長期堅持創新研發?如何支持研髮結果的商品化?中國醫藥領域該怎麼保持健康成長?林浩德博士等諾華高管在採訪中一一作答。
記者
林浩德博士,您是第幾次參加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今年的會議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您給市長提了哪些建議?
林浩德:諾華是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創始成員之一,早在29年前就參加了第一屆會議,我本人是第五次參加上海市市長諮詢會。這次上海市市長諮詢會的主題是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市長先生給大家勾勒了上海2030、2040的發展藍圖和計劃綱要,特別講到了上海未來10年將如何發展。在這當中,創新會扮演非常核心、重要的角色。
在諾華上海園區實驗室內的開放空間中
科研人員就相關科研問題展開討論
會議上,諾華強調的重點也是創新,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幫助上海打造創新城市,並在這一過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使創新更具影響力。
另外,過去5年在我參加過的市長諮詢會上,我每次都提出了議案和建議。市長諮詢會議的討論,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很多提案最後都落地實施了,這點也讓我非常欣慰。
記者
能否請您從公司文化、歷史和戰略的角度介紹一下諾華?
林浩德:諾華髮展至今,已經有21年的歷史,如果把它的前身汽巴和山德士加起來,那就是超過100年的創新歷史。這100多年來,創新一直是我們公司的DNA,相信將來依舊會如此。此外,我們也非常注重在業務經營過程中,做到正直、誠信。我們一直在發展正直、誠信的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開放、透明、領先的醫藥健康企業。
研發突破性的創新藥物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比如CAR-T免疫細胞療法,這在當今的免疫腫瘤治療領域內,應該說是處於金字塔的頂端。在過去這些年裡,諾華還有一個藥物格列衛,也是腫瘤治療領域中的創新藥物。所以保持研發突破性創新藥物的能力,對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
諾華上海研發中心科研人員於上海園區實驗室內
記者
能否請您介紹一下諾華的全球戰略?在這個過程中,諾華的研發占整個戰略的權重有多大?中國的研發中心在這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林浩德:諾華公司的戰略是引領以科學為基礎的創新。創新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創新可以更好針對現有疾病以及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進行研發,同時幫助各國的醫療體系實現控費、降低成本的目標。
包瑞傑(諾華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總裁):如果把諾華和其他製藥企業與行業相比,我們在研發當中的投入,遠遠超過同行以及其他行業,公司每年的銷售收入的20%用於研發,去年我們的總研發投入達到90億美元,全球從事研發的人員達到23000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支持我們去構想以及研發突破性的創新藥物。
我們現在所在的上海研發中心共有600多位科學人員在進行創新藥物的研發。同時我們在當地打造了堅實的根基,有著非常深刻、廣泛的和外部機構的協作關係,擁有大量優秀人才。
諾華上海研發中心科研人員進行高通量篩選實驗
中國的研發中心,主要關注一些在中國患者中高發的疾病,包括肝病、肺癌以及其它的腫瘤。同時,上海研發中心也是我們全球研發網路的一部分,美國麻省劍橋,以及瑞士總部巴塞爾,是我們的另外兩大研發中心,我們可以把研發視作我們公司生命力的源泉。
記者
在醫藥、生物等領域上,優秀人才是發展的一大根基。您覺得中國的人才儲備能夠達到醫藥領域創新研發的要求嗎?
林浩德:在醫藥、生物和化工等領域,上海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人才儲備。基於此,我們十分有理由對上海未來在醫藥健康行業的發展保持充分樂觀、積極的態度。
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在科學、信息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多達470萬名,而美國相對應的畢業生人數僅為56.8萬。未來中國在人才方面的競爭優勢還將持續增加。據專家預計,截至2030年,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將增加300%,發達的西方工業化國家增長比例僅為30%。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來,上海在醫療衛生體系方面的建設取得了卓越的進步,已經建立透明的監管制度,並預撥大量研發經費,從而促進醫藥創新。在這一系列發展過程中,諾華也獲益匪淺。去年,我們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全新園區,目前中國研發團隊已研究出一款全新抗癌化合物,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開發。
記者
諾華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非常重要,但研發要在一個國家紮根並不容易。研發也不完全是技術的事,可能還包括人才、政策、市場等方面。諾華研發團隊在中國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林浩德:在市長諮詢會上我也提出,中國包括上海,在基礎科學研發上已經走在非常前面。但上海在轉換醫學、臨床研究方面的能力還有缺口,特別是在早期的臨床研究方面,這不利於創新藥物進行醫學轉化。如果上海在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支持諾華這樣的創新製藥研發機構以及其它的創新生命技術公司早日把創新成果落地,就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李恩(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總經理):中國,尤其是上海和一些比較大的城市,有一些比較成熟的科研機構,創新環境非常好,也有年輕人願意投入科研創新。研發是一個長期的投入,需要從科研、技術、人才培養開始,尤其是新葯研發,在中國還是比較新的學科。所以,這方面長期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諾華這樣的公司,在早期研發方面的投入很大,而且風險非常高。希望在中國、在上海,將來可以營造這樣的環境,有一種長遠的投資目標,而不是短期的目標,覺得投入之後馬上有回報。新葯的開發一定是長期投入的,第一個新葯,在上海從研發到臨床期,花了8年的時間。
記者
如您所言,新葯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需要承受大量的失敗才能看到結果。新葯研發成功後如何落地也是一大考驗。您認為上海該如何鼓勵長期的投資與藥品的研發,並支持研髮結果的商品化?
林浩德:上海提出的目標是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我們認為,在生命科學的創新領域,上海市政府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首先,可以制定政策,鼓勵加大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發投入。目前,部分投資者傾向於規避風險,注重短期經濟回報。為了充分發揮上海一流的人才優勢,政策制定者可從框架性條約出發,引導投資者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例如,建立經費審核委員會統籌現有政府資金支持;採取用知識產權作為抵押貸款政策;或者引入「忠誠股份」機制,也就是當投資者持股達到一定比例後,可增加其投票權。
其次,加快醫藥健康產業創新,找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新途徑。新葯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過程極為複雜,需要諸多參與者的通力協作。平均每一萬種有潛質的藥物化合物中,僅有一種可以通過開發、臨床試驗,最終成為可商品化的藥品,新葯研發的難度可見一斑。我建議可以成立專門的臨床試驗部門,並給予充足時間和經費,讓研究人員心無旁騖地進行臨床試驗。同時,還可為研究人員提供與國際專家學者溝通交流的機會,並對其研究成果給予獎勵。
最後,可以通過不斷加快創新藥品的市場准入,為患者和投資者帶來雙贏。對於醫療行業的投資而言,加快市場准入就意味著其創新產品能更快惠及患者,為世界帶來切實改變。同時,從經濟角度來看,市場准入對鼓勵創新也是至關重要。2017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增加了部分新葯,擴充了藥物總體數量,這也為上海帶來利好。然而,各省對國家醫保目錄的調整空間有限。建議上海可以嘗試更加創新的方式,通過靈活調整機制,加快經專家評估的創新藥物納入省級醫保支付範圍的步伐。這樣一來,新療法便可更快速地造福到更多患者。
※冒險島2:緩解「中年危機」之外 遊戲在「後喻時代」的新意義
※終於輪到95後被鄙視了,可他們好像不在乎……
※90後醫生自殺,揭國內麻醉科真相:為你「保命」的醫生,其實一直自身難「保」
※我們這些沒錢的大多數,憑什麼總要被嘲笑?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