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是太極功拳與內家拳的法則
張三丰是太極功拳與內家拳的法則
皖·黃山市·屯溪·吳新華(雲松居土)著
前言:
多少年來,中國太極拳界和武術界一直在探討一個話題,即: 「張三丰」到底是宋代人?還是明代人?他與道家太極拳、道家太極文化有怎樣的淵源關係?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叫「張三丰」的,文章多,資料多,爭論達一個多世紀。
據相關資料記載:
一、張三丰,宋代技擊家,全真派道人,武當丹士,被奉為全真武當派創立者,精拳法,其法主禦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見《辭源》修訂本1-4,1050頁)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豐而後,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
二、張三丰,宋(南宋)朝、元(蒙古)朝﹑明朝著名道士,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亦作「君寶」),號玄玄子,是武當拳和太極拳等道教武術的創始人之一,而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小說家,更是認其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這一觀點與太極拳起源於河南陳家溝說法相矛盾,但也可作為一家之談,生卒年為(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中國遼東懿州望平縣梁魚務人(今遼寧錦州市黑山姜屯土城子村)又有人說福建邵武人。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丰」。張三丰卒於明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在各種張三丰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丰」。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傳說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丰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釋﹑儒﹑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 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丰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也是非常罕見,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至正初,張三丰返故里掃墓,年已過百歲。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復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年,張三丰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丰又結庵武當山。時已122歲。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丰離開武當復作雲遊。洪武二十五年,張三丰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丰,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面」之說。張三丰遂沈萬三天元服食大葯,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丰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拜望張三丰,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丰,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於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此時三豐年已167歲。傳說張三丰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於是按落雲頭,降於胡廣面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於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面。此即為「金殿飛升」之說。此時三豐年已169歲。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丰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丰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張三丰武當山畫像
清雍正初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二百餘歲。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誌》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丰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丰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三、「張三丰」名字的含義:
我們考證,古代叫三豐的人不止一個,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陽,是乾卦,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乾卦變成了坤卦,代表陰,因此三豐代表乾坤合一、陰陽對立共存。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歡用這個道號,後人弄不清楚,一頭霧水。
我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曾在徽州(現稱黃山市)當地拜過許多民間道士、武師練習徽州傳統武術、道家太極內功,出校門又拜過許多內家拳法的老師習練八卦掌和道家太極拳,傳統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而且,我們徽州境內,有一座道教名山~齊雲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就有張三丰的陵墓,相傳明時張三丰常往返於武當山與齊雲山之間,晚年歸隱並圓寂於此。
我在四十七年的習武生涯中,經過眾多老師的傳授指點、秘傳,終於得知: 宋、明時期前輩高師為什麼會出現和留下好幾位叫【張】【三】【豐】這三個字的響亮名字?我和師傅們研究、理解、總結得出的結論是:【張·三·豐】 他不是某個朝代的一個大師和某一個人的名字,這三個字就是中華歷代先賢、武聖留下來的太極功拳和內家拳的法理 、法則 、心法、教學方針。通過這三個字,簡明扼要,易通易記,易懂易學,易練易傳,不雜不亂,不邪不迷;並且能體現華廈武學的博大精深。無論武當少林,內外家拳法,還是大道太極,諸家各法,雖傳承各異,千奇百怪,但萬法不離其精華 :【張·三·豐】三字。
何謂【張·三·豐】呢?
【張】:
張字在傳統徽州武學和徽州太極功拳的功法當中,不能單純理解為姓氏,他是對習練太極功拳和習練徽州傳統武術者在形體鍛煉過程中嚴格的要求和為所有習練者定下明確的目標: 弓必須要練長。即 :弓、長~張。
弓~解:
在傳統徽州武術和太極功的傳承訓練過程當中,入門者首先要練習諸多基本功,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手三大關節和大腿三大關節練松,關節間的間隙主筋練的越粗越長,越有韌勁更好。兩手兩腿統稱人身四把弓。人類也屬脊椎動物,徽州傳統武術與其他內家拳界,以及傳統道家太極拳傳承中不僅將人體四肢諭為四把弓,還要加上脊柱這把主弓(亦分三段),即人的身體有五把弓。我們通常說的: 中國功夫是腰腿功夫,其中【腰】說的是脊柱主弓中節的功夫。
長~解:
1,長(chng):
人身上五把弓如果都能練到任意打人,任意的防守和化解對方進功的招法。要達到這種高層功夫,手三節,腿三節,腰脊三節要練松,九節要練柔,每節的筋脈要通過師承的訓練方法練長、練粗,並要有韌勁。太極拳與其他內家拳相同,出手即是鞭勁,每三節不松就練不長,松而且長就能運臂自如,沒有掘力,出手如抽鞭。
近代武學大師孫祿堂說過一句名言: 「寧要筋長一分,不要皮厚三寸」。說的就是要把人體五把弓的骨關節、主筋練長。有的太極大師脊柱上的每個關節都能讓他動起來,並且每個關節都能活動自如。
2,長(zhǎng):
在習練太極功拳和內家拳法時,元真之氣能自然進入脊柱升至百匯,無論是練習樁功,行拳(快架或是慢架),或者走路散步,功成者始終是從雙腳湧泉直到百匯都有一種向上自然引升、上撥、生長(zhǎng)之態勢。這也是傳統太極氣功(內功)給習練者帶來的體內陰陽分開、對立統一的現象(古人稱之為:勢,或:沖chòng)。近代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楊氏太極拳大師楊澄浦稱這種「長zhǎng勁」現象為「虛·領·頂勁」。雖叫法不同,但內在功夫反應是一回事。
練到「虛·領·頂·沖」這種態勢自然形成時,業內大師又稱之為「勁」,讓人感到對方力大無窮。而人體重心好像在頭頂百會穴上。俗稱「樹根在下,人根在上」,就是告訴後人,通過適當的內功修為,把人體重心練到頭上。
重心練到頭頂,與人推手時,對方會感到自己重心不易切到,有力無處使,而自己可以靈活運用自己的重心挪動身形,處處佔據有利態勢,主動控制對方舉動。
3、張字在徽州當地武術中理解為松,「松」即是身體由內向外松。通常理解:張即是松。
【三】:
「三」字在傳統太極拳里有六層含意:
1. 三 :代表【天、地、人】三才,練習太極拳,無論是站樁、行拳,習練者必須保持中正,通過太極內功功法的不斷修練,久而久之,中正已成自然之狀態,這種態勢俗稱「天 地 人」 三才相通,又稱「天 地 人」 和;
一般情況下,站混圓樁或站無極樁時,頭頂之上(百匯)為天,腳底之下(湧泉)為地,人在天地之間,俗稱「頂天立地」,人與天地要垂直而立,也稱天地人和,行拳站樁宜正直而勿使歪邪。
2. 三 :又指人體上、中、下三個丹田。道家、中醫俗稱【三焦】,太極拳養生功法鍛煉中,除了經常練習理三焦功法外,還要練習太極氣功七層功法。約3~4月後,在三個丹田位置即能感覺出有氣圈(氣場) 。這三個氣圈的練成,意味著內功已上身了;
3. 三 :在老子【道德經】里是萬法的始終。老子說: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法」,【三】在太極拳里是圓的概念。所以,我認為: 「三」:用現代幾何概念理解是三維立體的「三」。在我們徽州,先賢們發明了六十多個單雙勻弧手,也就是我們現在太極拳里講的【雲手】,因為練起來不發力,綿綿不斷,行雲流水,柔和輕靈,徽州先賢、道士、武師又給這種勻弧手取了另一個俗稱:【摸手】。
4,三 :還代表八卦里的「乾」卦,乾卦代表天、陽、日,還代表剛強。
5、三 :又稱「三虛」, 太極拳與其它武術最明顯的不同點是 :【三虛】。行拳時每一個動作都要記住有三個點(兩手一腳)要全空、全虛。經常練習這"三虛」,習練者會自然中正. 平穩,輕靈 、圓活。
6、三:代表圓。一個直徑等於1的圓面,其邊長約等於3(3·14倍),我們演練太極拳時每做一個勻弧手(勻手),其運動軌跡都是手臂的三倍。其他內家拳均如此。換言之:一舉一動,出手不要丟掉「圓」~3。
【豐】:
這個「豐」字在太極拳和內家拳法里有六層含意;
1 :雖「三」生萬法,但老子研究的結果還要【萬法歸一】。
「豐」字中間一豎的意思就是告訴後人: 雖有萬法招數,但萬變不離太極原點「無極」。也就是說【萬法不離其「中」】;故王宗岳說:【無極生太極】。這中間一豎告訴我們: 你變化再多,都不能丟悼中心(即中心線~無極);
2 .「豐」字是個象形字。由八卦的坤卦【≡≡】演化而成,中間這一豎是虛擬的。實【豐】: 告訴你「萬法不離其中」。那麼虛呢?就是【≡≡】卦啦,也就更高級一些,不僅告訴我們三才中間要練通,而且要空,越空越好。
我的老師合肥吳鴻鼎大師(吳鑒泉20年親傳弟子吳道澄之子),反覆告訴我 : 練拳如行樁功,不僅力求松透,而且要追求高級一點的「空」。只有空,我們的身體,無論你是快或慢都能夠圓滿、靈活。
3 .【≡≡】「坤卦」,代表地、陰、月,還代表柔軟。
4、「張三丰」的【豐】字由「三」 加 「丨」 而成。「三」代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守三個「玄化規」(穴位)的功夫,而 「丨」就是上面所講的脊柱(主弓)。什麼意思呢?因為道家太極、楊、吳、孫、武式太極內功修練,都要把元真之氣不斷的引入三個不同點(穴位或稱玄化規),而三個玄化規都在脊柱中心線上,上下不停地移動,這種功法非【豐】字而無法代替。習練者什麼階段守那個玄化規,必須由師付視徒弟功夫進展而口授身傳;
5、【豐】:又稱「三虛抱一實」,我們練習的太極功拳與其它武術最明顯的不同點是 :【三虛抱一實】。行拳時每一個動作都要記住有三個點(兩手一腳)要全空、全虛,另一個支撐腳為實。經常練習這"三虛抱一實」,太極功夫和境界才能不斷提高。
6、【豐】:楊班候~吳公儀~丁德山弟子徐國昌大師(我的師傅)反覆告誡我們,三圓一軸,並不完全代表是豎的態勢,有時是橫向的(下勢),有時是斜的(斜飛勢),三圓一軸可以是三維立體隨勢轉動。既圓滿虛中,隨波逐流,捨己從人,處處主動;又隨遇平衡,得機得勢,掌控成敗。
綜上所述,我們對【張三丰】應該有一個完整地認識了。宋代也好,明代也罷,改名叫「張 三 豐」 的前輩,己對太極拳內功掌握到高境界啦。不是「張三豐」發明太極拳,而是把國粹太極拳及其他內家拳的法理、法規、心法歸納、總結為【張三丰】三字。五弓松長,剛柔一體;三才相和,三虛一實,松活圓靈。為師授徒,三字為法則,教徒有條不紊,為徒三燈前引,不偏不倚,少走彎路;得道習煉者每逢行拳練功,似凡似仙,如痴如醉,非常人所能體悟……。
宋·明·清以來,先賢道士留下【張三丰】這三個字,對修鍊太極拳和內家拳法而言,真是概括精確,喻意廣泛;法理深奧,易記易學;深入淺出,修無窮盡;道法自然,歸位簡單;不偏不倚,不易入魔;華夏文明,文武之道,合二為一,世代流傳;博大精深,萬古流芳……;不承認張三丰,就不懂得中國太極文化;不承認張三丰就不是真太極拳;張三豐不僅是古傳徽派武學、太極功拳和武當武學、武當太極文化的法則,更是中華太極功拳與內家拳的法則。
※太極文武三乘解
※看完這些視頻,絕對輕鬆區別太極拳六大門派(一)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