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些受水啟發的設計,想讓你重新認識生命之源

這些受水啟發的設計,想讓你重新認識生命之源

「這個設計了不起」的微信公眾號上線啦,直接搜索「BestDesign」或是「Qthings」就可以訂閱,關注我們每日發現的新鮮好設計。

由於水的特性和其對生命的意義,它在宗教、哲學、設計等領域都佔有重要的一席。在不久前落幕的倫敦設計節上,就舉辦了一場名為13 Ways with Water的設計展,展示了 13 位設計師受「水」啟發而來的創意。本周我們整理了一些把水「玩」得很有想法的設計,它們或許能讓你重新認識這一珍貴的資源。

Mineralia by Fernando Laposse

現居倫敦的Fernando Laposse是一名生於法國、在墨西哥長大的工業設計師,他此前經常通過作品探討過度消費、食品中的政治等社會議題,而這種關注也延續到了這件名為 Mineralia 的新作中。Laposse 借鑒了 19 世紀礦工所使用的煤氣燈,利用電石遇水即燃的反應設計了這盞取之於自然的燈具。通過這種實際需要耗費大量水資源才能提供照明的方式,他希望能促使人們反思金屬礦開採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I Am Water by Henrik Nieratschker

今年三月,在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努力下,紐西蘭議會通過了一項理賠法,讓原住民文化中的「母親河」旺格努伊(Whanganui)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條和人一樣擁有合法權利的河流。受到這一賦權新聞的啟發,熱衷於通過實驗性設計探索技術發展的德國設計師Henrik Nieratschker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讓水擁有自己的人格。Nieratschker 採用了類似 Amazon Echo 的形式,讓人工智慧代言水的想法。如果你對 I Am Water 在想些什麼感興趣,可以通過鏈接看到 TA 對一些問題的想法。


Water Landscapes by Kirsi Enkovaara

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之後,芬蘭設計師Kirsi Enkovaara在倫敦南部創立了一間工作室,她的不少作品都在探討自然力量會對人造物件產生怎樣影響。Enkovaara 為倫敦設計節創作的Water Landscapes是一組旨在讓透明的水流轉變為可見的雕塑作品,幾款圓盤在尚未定型時經過水流衝擊,留下了類似大理石紋的紋路。在這之後,她又用藍色顏料進行加工,製造出像是水域俯拍照的感覺。


Natural Networks by Six:Thirty x Matteo Loglio

既然水可以被賦予權利和人格,讓一條河寫詩或許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想法。以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為原型構思的 Natural Networks 是倫敦數碼設計工作室Six:Thirty和互動設計師 Matteo Loglio 聯手打造的智能系統,內置各類環境監測器的浮標將被投放至運河中,以收集光線、溫度和運動軌跡等數據。這些數據隨後會通過人工神經網路被翻譯成詩句,並從專用的機器中導出——你可以想像,當浮標來到不同的水域,詩歌的風格甚至會突然發生變化。


Domestic Sea Collection by Unit Lab

由兩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校友創立的倫敦設計工作室Unit Lab秉持著讓科學不再局限於實驗室的宗旨,致力於開發能讓人體驗到科學樂趣的創意產品:查看他們的履歷,你能發現類似倫敦衛星地圖、稱重尺和指南燈等有趣的設計。他們最新推出的 Domestic Sea 是一個充滿海洋感的家居系列,其中包括模擬太陽從海面上升起的鬧鐘、貝殼頭戴式耳機、搖起來會發出海浪聲的搖椅以及具備 Wi-Fi 連接功能,會模擬海浪移動的毯子等。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通過鏈接觀看它的介紹視頻。


時間的風景 by 林碩德、孔繁瑋

當通過大自然計時的方式與現代設計結合會怎樣?台灣科大的林碩德和孔繁瑋以水的三種形態為靈感,製作了一套頗有意境的裝置,讓人們得以欣賞「時間的風景」。他們將秒、分、時分別與竹簡、山霧和冰錐對應:每一滴落在竹簡上的水相當於一秒,竹簡會在一分鐘後將水倒出,發出清脆的聲響作為提示;霧氣逐漸匯聚的山巒代表十分鐘,六座高度不一的山峰會在一小時內按高度被逐漸掩蓋,褪去後再次輪迴;會慢慢結冰的黃銅尖錐象徵著小時,到了午夜十二點整個結構會徹底變白,開始融化。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Martin Margiela 的紀錄片10月上映,他本人依舊沒有出現
日本大金推出迷你空調,專門用於廚房和衛生間
比特幣在中國正式停止交易,臨近國家怎麼樣了?
為了賺錢,亞馬遜做電影也逃不過好萊塢的宿命
爆米花銷量暴漲,英國人覺得它比薯片更健康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