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故鄉終於回得去,因為他和馬雲很熟

故鄉終於回得去,因為他和馬雲很熟

「在家裡創業,環境比外面要好很多。」楊德超對此有著切身感受。兩年多過去,他發現了生活的另一種路徑。

文|單子軒

編輯|金石

勸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是河北省清河縣柳林村村民楊德超現在常做的事。

「城裡房子貴,還得租車位,在咱這村子裡,車有的是地方停,多好。」他揚起聲調這樣說,拍了下手掌又攤開,手臂揚向馬路邊私家車的方向。

十年前,剛大學畢業的楊德超也曾一心想留在城市裡。他是村子裡為數不多的考上大學的人之一。全村一百多戶人家,和他同齡的有二三十人,那一年考上大學的只有兩三個,其他的人現在都在省會石家莊或者南方城市上班。「最早的時候,出去了也就不想回來了。」

從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畢業後,楊德超就和妻子一起在邢台市開店賣羊絨被子——結婚的時候,楊德超拿著原料去定做被子,結果被加工的人換成了其他材料,他就想著「做一些好的給老百姓蓋。」直到2015年,家中母親因為想念孫子喊他們搬回了村裡。恰逢當時農村淘寶在柳林村設站,他試著參加了招募,最終被選為村小二。

在柳林村的村淘「展示廳」,「村小二」楊德超的媳婦兒(左)在給村民在挑選村裡人自己加工生產的羊絨衫,她是村裡的潮流達人。

剛到家時,楊德超幾乎兩手空空,一邊做著村淘,一邊繼續著羊絨生意。如今他已經買了三輛車,還籌劃著再建個三百平的廠房。

從農村奔向城市,不是小鎮青年唯一的出路。只留下蹣跚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不是鄉村唯一的結局。當城市的生存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昂,回歸農村創業或許會為生活帶來新的可能性,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城鄉資源更公平地分布,也讓機會向每一個歸來者敞開。

「在家裡創業,環境比外面要好很多。」楊德超對此有著切身感受。兩年多過去,他發現了生活的另一種路徑。

作為村小二的大學生楊德超,80後,2015年響應螞蟻金服的「大學生回家創業計劃」和妻子一起回村出任「村小二」,他是這個老村子和新金融之間的橋樑。

「馬雲的朋友」

令楊德超吃驚的是,農村淘寶的服務站一開起來,村裡好幾個從未用過空調和冰箱的大爺大媽都找他代購家電。

在村淘開起來之前,快遞還到不了村裡,網購對於村民還是件略為遙遠的事。農村淘寶和縣級一些商家合作,將它們的貨品放到網站上,再從縣裡定時定點地把村民網購的商品配送到村淘服務站。

來找楊德超張羅添置大件的一些五六十歲的老人,有的是因為家中孩子身體殘疾或者智力障礙,即使手裡有錢,也遲遲沒有置辦家電。

村中的許多老人總是擔心縣城賣場的售後服務不好——以往村裡人打電話叫售後,總是會被一推再推,「老人嗎,也不懂得如何維權,打電話人家不過來,他們找誰去?」

他們怕被騙。但現在不一樣了,老人們從小看著長大的楊德超回來了,出了事兒,楊德超就幫著他們跟售後談,「尤其電商可以在網上投訴給差評。」

楊德超幫一位80多歲的大爺買過一個1600多元的海爾冰箱,物流第二天就送到了,當時大爺還很吃驚地說:怎麼昨天買的今天就到了?

「有一個(老人)閨女本身是縣城家電賣場做銷售員,都不相信她,就來找我。」找楊德超買家電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6月18日,趁著做活動的時候,他一天就賣出了幾十個海信空調,縣城賣家電的門市也比不上他賣得多。頭一年平均下來,每個月的也都能賣上10到20萬。

2015年初的時候,柳林村還沒有幾個人用智能手機。兩年間,隨著支付寶搶紅包的流行,大多數村民都通過楊德超買了智能手機。村口小賣部的老闆李士蕊自己從商場買了個智能手機,不久就後悔了,他操著一口河北口音說道:「我一開始不知道德超這兒能買,還自己費勁跑手機店裡買的。」

141個村民還在支付寶里拉起了一個名為「互聯網金融小鎮無現金柳林村」的群,楊德超每天都在群里分享理財心得、支付寶新功能 。楊德超教著大家把閑錢存在餘額寶和餘利寶,「這個存取方便,利息還高。」

在許多村民心中,楊德超「和馬雲很熟」,是「馬雲的朋友」。現在,大部分村民都有芝麻信用分,缺錢的時候就用花唄買東西,有的村民花唄額度一路漲到了17500元。

線上支付越來越普遍,村裡的年輕人買東西的時候也習慣了不帶現金,62歲的李士蕊連忙找楊德超幫他裝上了,還列印了支付寶的商戶收錢碼——過去,他連銀行卡都很少用,現在李士蕊也習慣了進貨的時候用支付寶轉賬給別人。

李本來是村裡的羊絨大戶,他已連續兩年申請30萬旺農貸用於收購羊絨原料。他在展示自己「旺農貸」提前還款的記錄。

「多收一點羊毛」

柳林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做分梳羊絨起家的。楊德超家也是如此。

河北清河牧業不發達,少有人養羊,卻成為了「中國羊絨之都」,年經銷羊絨量佔世界的40%、中國的60%,產值達到200億元。

在歷史上清河原本屬於「兩無四不靠」——地上沒特產、地下無礦藏,不靠山、不靠海、不靠交通要道、不靠大中城市。這裡的人天生就在克服自身的有限性。

上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戴子祿的清河縣農民業務員到了內蒙,購買了退役的紡紗機,順帶賒購了4噸價值2.5萬元的土毛球回來改造加工,結果盈利上萬——這件事一時間震動了不少當地人,最終帶動了全縣280個村莊發展羊絨。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素有中國羊絨之都之稱,是我國羊絨製品的主要產出地。藉助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在清河縣原本依靠最傳統的羊絨加工的農戶開始接觸互聯網,該縣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羊絨製品網銷基地。

小時候放暑假,楊德超也會幫家裡梳絨。二十多年前,柳林村經常一戶人家五六個人一起,每個人腰裡都綁一個錢袋子、裝著三五萬塊錢,坐火車到鄂爾多斯或者張家口這樣的地方,找牧民買剪下來的羊毛。「那時候不能轉賬,家家戶戶都在研究,怎麼能把錢綁得更嚴實一點。」

起先,清河還沒有水洗羊毛的技術,從外面運回來的毛里常常會有羊糞,「當時特別臟、特別臭。」楊德超回憶道。他幫著父親用手把羊毛鋪平,一點點喂進機器里分梳——開松、梳理、除雜和去粗毛,分梳個十幾遍,去掉毛渣和短毛,就是可以用來製成棉被和衣服的羊絨了。村民們把梳好的羊絨賣出去,經過服裝廠的深加工,就成了羊絨棉被、羊絨衫等成品。

後來,分梳的機器功能越來越完善,需要村民自己動手的地方越來越少,「原來幾個人看一台機器,現在一個人看好幾台。」於是,越來越多的村民都想著添置機器,多收點羊毛,多開一台機器,就能梳出來更多的羊絨,賺更多的錢。

可是擺在野心面前的,是現實的掣肘——買一台設備需要幾十萬元,而且隨著環保標準的提升,養羊的越來越少,能買到的羊毛原料越來越少。

依託羊絨產業,不少村民開起了淘寶店,銷售給天貓爆款店定做的羊絨衫,以及自有品牌的羊絨衫。

過冬之後的羊毛質量最好,含絨量高,越往後的雜質越多,可能多分梳五六遍也不及剛過冬的羊絨細。每年五一,村民們就開始趕著囤羊毛。

為了購買機器和羊毛,村民就開始到處借錢,而這種額度的貸款不好向銀行申請,趕到收羊毛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缺錢。直到2015年8月,螞蟻金服開始通過村淘服務站向村民提供旺農貸,最高可以達到50萬元的純信用貸款。

經過一輪篩選,在成為「村淘點」合伙人之後,楊德超又兼任了旺農貸的「推薦人」。他的發小、村裡的羊絨大戶李本來就連著兩年都借了30萬旺農貸。「多貸一點,羊絨就可以多收一點,錢就可以多賺一點。」一噸羊毛的售價普遍在2.5萬元-3萬元的區間,每年五一去鄂爾多斯收羊毛的時候,周轉現金的需求就會變大。李本來坦承,這期間的資金缺口約有上百萬。

今年,李本來的工廠擴張了,重新建了廠房,擴招了七八個小工——他希望加工代理的羊絨希望超過一千噸,銷售額超過一千萬元。「去年加工不到500噸,今年超過1000噸,收入也能翻一番。」

現在,李本來的廠房一個月就要花掉2萬多元的電費,這種情況在柳林村並不少見。「電費單是最能證明經營狀況的。」李本來說。

李本來家正在等待運出去的羊絨。李本來是村裡的羊絨大戶,他已連續兩年申請30萬旺農貸用於收購羊絨原料。

回家

楊德超覺得,和自己同齡的一輩人干起活來都特別拼,「比如你今天梳幾個小時,今天梳10個小時,那我梳12個小時,他13個,就這樣比。我喜歡有幹勁,大家都幹才能幹得更好。」一般情況下,柳林村民的梳絨機器每天會運轉15到16個小時,從早上5點多天蒙蒙亮開始,一直開到晚上八九點。

一單一單下來,楊德超已經放出旺農貸112筆,共計562萬,違約率為0。占村子三分之一的家庭都用上了旺農貸,來購買羊毛和分梳機器。「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個村子裡,誰有幾畝地,家裡有幾口人,人是啥性格有哪些喜好,都一清二楚,這些個人信息都在我的腦子裡,了如指掌。他們借錢要幹什麼,有沒有能力還,我不用打聽都知道。」

楊德超的堂弟楊德坤也是從城市回到農村的。起先,他在北京做過一年的羊絨衫銷售,後來覺得「再怎麼做也是給人家打工」,剛好家裡生意也需要人手,就回到了柳林。

現在,楊德坤自己掌握了銷售渠道,就從村民手裡把初加工的羊絨收購上來,再統一銷售,一年經過手裡的羊絨就有800噸。他喜歡這個和人打交道的過程,「到農戶的家裡面去收購,你可以跟20歲的人打交道,也可以給50歲的人打交道,然後還可以跟一些大老闆溝通什麼的。談價格的時候,有的時候特別好交易,有的時候一份生意可以談兩天三天。有可能一種東西賣給我的話,便宜2元都賣給我,因為說話對脾氣。」

楊德坤手底下有5個採購經理,還有三個收原料的客貨車——雙排的後面帶著一個斗。周轉不開的他也找堂哥借過20萬的旺農貸——20萬,可以收接近一車的原料,「一天不收三四噸的話,我一年800噸的量怎麼過來?」

越來越多像楊德超、楊德坤一樣的人選擇了逆流而動,從北上廣回到了從小長大的鄉村。在距離清河500公里外的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陵頭村,曾經的北漂宋盼盼也在家鄉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宋盼盼是90後,2015年,他第二個小孩百天的時候,他還在鄭州、江蘇打工,在山上礦產公司里做工人,後來去了北京和裝修隊一起打工。妻子也跟隨著他,兩個孩子由公公婆婆來帶。

後來宋盼盼聽說,可以從網商銀行進行無抵押無擔保的貸款,就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和父親一起申請了旺農貸5萬元後,他用這筆錢把家裡的葡萄園從10畝擴張到了40畝。第二年,宋盼盼又用5萬元旺農貸把葡萄園擴張到了60畝。宋盼盼一家的年收入也從2015年的5萬元增加到了如今 的20萬元。

「以前在外面飄著,想回家做點生意,但沒有原始資金,如今不需要抵押和擔保就能貸款,還是在老家創業好,不比外面少掙錢,還能一家團圓。」宋盼盼說。

楊德超喜歡看著村民們貸到錢以後來回奔波、打拚的樣子。「在我風控標準之內喜歡激情想創業的客戶,而不是借完錢之後天天在家裡坐著不做。」

叔叔楊士渠也開服裝廠,他的羊毛衫主要在淘寶和天貓銷售,有自己的品牌,也幫別人代工,僱傭了30多名工人,以女工居多,其中十幾個是在周邊村子家中做手工活兒的閑散工人。「每個月最少兩三千,要是旺季活比較多的話,晚上還要加班什麼,最多的時候領工可以拿到四五千。」有的村民曾經在縣城打工,孩子只能丟給老人照顧,後來發現回家能賺更多的錢,越來越多的人就回到了柳林村。

70後退伍軍人楊之渠和媳婦兒開了淘寶店做羊毛衫,沒想到開成了爆款店。「雙十一」倒計時,備貨忙也是資金壓力最大的時候,新金融的幫助少不了。

「通過柳林現象的研究,80年前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揭示的問題有了解決之道:當農村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農業生產也無法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利用互聯網平台獲取需求信息和銷售渠道,利用新金融進行融資作為啟動資金,農戶就可以把眼前的農產品、加工品等和外面廣闊的世界連接起來,原本的閉塞、落後也蕩然無存,農民無需背井離鄉,他們利用這些技術變革帶來的機會就能創造數倍於以前的財富,可以在家真正實現安居樂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教授馬九傑這樣理解柳林村的故事。

剛開始回家的時候,楊德超也捨不得市裡的羊絨棉被店,「門市很大,所有的朋友關係都在那裡。」但老人每次去看孩子的時候,都是一走就想哭,他就一狠心放棄了事業。

不過現在回到柳林村,他發現了繼續創業的可能性:全村都是做羊絨的,信用貸款也越來越方便。過年的時候,看著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他就和發小、堂弟突然想到:或許將來,他們可以聯合起來,你家梳絨,我家生產服裝,大家可以一起賺更多的錢。

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時代浪潮奔流不息,無數楊德超們的故鄉正變得有活力和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人物 的精彩文章:

金三角送快遞往返600公里橫跨湄公河,還會遇到大象屎
肯亞小伙在中國變身「黑」中介,做馬拉松生意領教「中國式關係」
男童遭繼母虐待致重傷一級仍然昏迷,生父遭通緝,生母不談監護權
把自己活成一出大型真人秀的薛之謙,人設是如何崩塌的?
階層如何影響孩子的想像力?她發現了窮孩子和富孩子之間的鴻溝

TAG: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