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傑說郵:「月圓中秋」與中秋節溯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周禮·春宮》有「中秋夜迎寒」。《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春秋末期史學家,著有中國重要的史書巨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的左丘明所著《國語》周語中《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一文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意思是:周王時有「朝日」「夕月」之禮。以祭祀日、月這樣的儀式來教導民眾事奉君王。諸侯在春、秋兩季受命於天子來治理百姓。
「夕月」即秋分祭月,而中秋節的起源與秋祀、夕月習俗有關。也可以說中秋節始於祭月、賞月習俗。
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三輔黃圖卷之四》西漢時有:「影娥池,武帝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鵠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影娥,即嫦娥,眺蟾台,西漢時已把月亮稱「蟾宮」了,亦有「玩月」之習。
2000年在陝西旬邑縣出土的東漢壁畫,其中一幅名為《月輪圖》,為中秋節的起源提供了實物佐證。
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太宗貞觀年,《淵鑒類函》引《唐太宗記》有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活動。
關於「三公以下獻鏡」,這種獻給皇帝的銅鏡,叫「貢鏡」,皇上賞賜給巨子們的銅鏡,叫「御鏡」。《舊唐書·卷八十二·高季輔傳》記載貞觀十八年「太宗賞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其清鑒焉。」山東德州一古墓出土的唐代銅鏡上銘文有:「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證實唐真有這種「秦王鏡」。
到唐玄宗在位時,獻鏡和賜鏡習俗更為興盛。明月與銅鏡相耀生輝,每到丹桂飄香的季節,鑄鏡師的當務之急便為鑄造「雙秋鏡」——千秋鏡、中秋鏡,以供佳節之用。
「千秋鏡」源自唐玄宗生日的千秋節。相傳中秋節的前身就是「千秋節」。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七 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應百官表請,將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設定為「千秋節」,舉國歡慶的節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獻美鏡珍寶,皇上亦會在揚州定製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將之命名為「千秋鏡」,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進獻銅鏡和皇帝向大臣賞賜銅鏡的慣例。
唐玄宗作詩《千秋節賜群臣鏡》以紀之:「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詩中的「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肯定和中秋有關,雖然兩節相差七天。張說《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里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
逐漸數年,千秋節便演化為互贈銅鏡的節日,也被稱為千秋金鑒節。中唐詩人戎昱曾寫過一首《八月十五日》:「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梨園幾人在?應是涕無窮。」從詩中可以看出中秋這個日子確實跟「千秋節」有淵源,而中秋這個節日,也可以說是由 「千秋節」演化來的。
安史之亂後「千秋節」消失了,而中秋上升為節日,成了一種寄託,更受朝野重視。
唐代的中秋節也是銅鏡的節日,銅鏡之上出現中秋題材的月神形象紋飾也就變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在中秋題材的若干個銅鏡品類中,無論是雙鸞瑞獸花鳥鏡、雙鵲月宮盤龍鏡亦或是嫦娥鏡、玉兔鏡,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歷史意味,凝結了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智慧,而這些銅鏡,也將成為後代永遠追慕的珍品。薛濤《賦凌雲寺二首》:「有時鎖得嫦娥鏡,鏤出瑤台五色霞。」唐代姚合《鏡》詩:「鑄為明鏡絕塵埃,翡翠窗前掛玉台。……好是照身宣謝女,嫦娥飛向月中來。」李商隱《無題》詩中有:「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其中!「嫦娥鏡」「嫦娥飛向月中來」「月光寒」把八月十五日中秋和銅鏡聯繫起來。當然很多唐詩中也把月亮稱鏡月。
還有「唐皇夜遊月宮」 銅鏡則更直接。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乘雲漫遊月宮,並得聽仙樂,使唐玄宗終得《霓裳羽衣曲》。
唐代賞月、玩月之風盛行,白居易有詩《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從西周到漢唐,從「夕月」之禮到《唐太宗記》「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很多關於中秋的歷史史實都有力地證明了中秋節源於長安。讓每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為這座千年帝都深感驕傲與自豪。
2002年9月21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中秋節》特種郵票,一套3枚。第一枚「團圓」,月亮圓象徵團圓,農曆八月十五自古以來就是親人團聚的佳節。中秋節講究吃的月餅是圓的,亦象徵團圓。郵票圖案描繪一家老小其樂融觸,在圓圓的月亮下圍坐分享月餅的場景。月亮也是故鄉的象徵,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故鄉即家園,思念為團圓;第二枚「賞月」,我國自古有祭月、拜月的禮儀風俗,祈求月神保佑,闔家安康。唐代時期,拜月演變為賞月。郵票圖案表現的中秋賞月的情景,主人公舉頭仰望明月,是對來年幸福生活的祈望;第三枚「月為媒」,中秋節月下焚香拜月,也有祈求月老牽紅線,尋得如意郎君,對美滿婚姻的企盼。郵票圖案描摩了在月光下一對情侶互贈香袋、互訴衷腸情意綿綿的畫面。小溪中一對游魚的魚頭被畫成心形,加上小溪旁的兩顆心形的鮮桃,極具象徵意義。
中秋節講究吃月餅在唐長安很風行。據說這流行的月餅由胡餅而來。民間傳說唐代名將李靖北伐突厥,八月十五得勝歸來。當時有吐蕃商人,向唐太宗李世民獻圓型麵餅祝捷。李世民高興著指空中明月說:「應將圓餅邀蟾蜍」,接著唐太宗將胡人所獻的祝捷餅分食群臣,遂有中秋吃胡餅之俗。據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載:「寺家設飩、餅食等,作為八月十五之節。」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引《洛中見聞》也載,有一年唐僖宗在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餅,覺得味道非常好,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擺「聞喜宴」「燒尾宴」,便叫管理御膳的尚食局用紅綾包著月餅賞賜給他們。雖然時間有差異「曲江宴」應在春天三月三上巳節期間。但這也竟畢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中秋月餅的文字記錄。
「月為媒」,月下焚香拜月。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團圓。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就寫過一出《拜月亭》。元雜劇《西廂記》里的崔鶯鶯也虔誠地對月神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西廂記》原名也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月神祟拜漫延出的喜神月老形象,最初出現在唐人李復言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說的是主人公為長安杜陵人韋固娶妻的故事。明代劉兌《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也演的此事,說韋固少孤,思早娶婦,然而多方求婚而終無所成。元和二年,韋固將往清河,旅次於宋城南店,有客為其撮合清河司馬潘昉之女,期於南店西龍興寺門口相見。韋固由於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會面之地,在那裡,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固步覘之,不識其字,既非蟲篆八分科斗之勢,又非梵書,因問曰:「老父所尋者何書?固少苦學,世間之字,自謂無不識者。西國梵字,亦能讀之,唯此書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間書,君因何得見?」……固曰:「然則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牘耳。」……因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君之腳已繫於彼矣,他求何益?」
這個於月下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的老人,就是後來在民間被奉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紅繩把世間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他們也會成為夫妻。
在唐人觀念中,人的命運,皆不是自己可以確定和改變的。李泌《感定錄》中有:「天下之事皆前定。」前定即天定,在這裡所拜的月亮代表天。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拜月為的就是「千里共嬋娟」。
美女比月亮,因為嫦娥,月亮也被稱為月宮。而「嫦娥奔月」,是最優美的民間神話。國家郵政1987年9月25日發行《中國古代神話》郵票,第4枚為「嫦娥奔月」。 國家郵政1999年3月16日發行《漢畫像石》郵票第6枚為「嫦娥奔月」,這枚郵票圖案圓月上有「蟾蜍」。 蟾為中華文化中的吉祥動物。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出土了帶有蟾蜍或蛙紋的陶器,證明了我國先民早就有蟾蜍和蛙崇拜習俗。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有「魚蛙紋深腹彩陶盆」,還有終南山人的劉海戲金蟾神話傳說故亊。另外咸陽市淳化縣西漢甘泉宮遺址出土「蟾蜍玉兔紋瓦當」。瓦當圖飾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浮雕著一隻疾奔的小兔,兩前足躍起,雙耳後豎,羽毛向後飄飛,尾巴上翹,下半部是一隻起跳的蟾蜍,圓目突起,大腹鼓圓,舌長伸。生動傳神。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蟾蜍、玉兔是月宮裡的動物,這個構圖無疑是取自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因之月宮也稱蟾官。
《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樹」的記載,所以桂樹與月亮有了聯繫。漢武帝曾在長安城漢宮內建桂宮,欲食桂而長生不老。中秋節正值桂花盛開之際,故人們把桂花直接與中秋聯繫在一起。唐代詩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有:「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說夜拾的桂子是嫦娥擲與人的,很是神奇。此外,舊時科舉鄉試也恰好在八月,故又有將應試得中形容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所以: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詩:「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杜甫把攀桂、瞻白兔、蟾蜍這些月中動植物皆收入詩中。唐代詩人徐凝《八月十五夜》有:「皎皎秋空八月圓,常娥端正桂枝鮮。」
可以說中秋文化在唐代已然呈現出瑰麗多姿的色彩,浪漫迷人的氣息,和動人心魄的魅力。
而早在1966年6月23日台灣地區發行的《民俗》郵票一套3枚。第3枚為「中秋節」,圖畫上代表中秋節的是「嫦娥奔月」。
中秋郵票還有不少。1975年7月31日,香港郵政發行了《香港節日》郵票一套3枚,第3枚為「中秋節」, 圖案上用七巧板拼成的一幅花燈明月圖,亮麗圓月下的金魚燈,展現人們手提燈彩,歡度中秋的熱鬧景象。在1982年10月1日澳門郵政發行了《中秋節》郵票一套4枚,畫面是張掛燈彩,歡慶中秋節。中國郵政1998年11月12日發行的Y J1《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郵資郵簡一套2枚,第2枚郵簡圖為《嫦娥奔月圖》。中國郵政還於2013年8月15日發行《團圓》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1枚,主圖為牡丹花簇擁一輪明月,附圖是「嫦娥奔月」。
2016年8月28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國家郵政發行了《月圓中秋》郵票,郵票分為上下部分,上部分為圓月中再現神話傳說的嫦娥奔月,下部分為古時女子設香案拜月的情景。最特異的是郵票左下角用一叢牡丹花來點綴,可是牡丹花開在五月,顯然已過季節。但中秋自古有育花之習俗,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時是栽種牡丹花最適宜的季節。《花鏡》中說農曆八月十五是牡丹花的誕辰。如此這樣穿越一下就有根據了。
而《月圓中秋》郵票名字起得很好,中秋月圓寓意團圓,家庭的團圓,親友的團圓,民族的團圓,團團圓圓,圓圓滿滿,寄託著中國人對月亮永久的情懷。
留言請於本頁右下角點擊「寫留言」輸入,謝謝
朱文傑: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長按上圖二維碼識別關注
-----------------------------
往期鏈接
TAG:老西安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