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資深教育工作者的優秀下一代自毀表達絕望,高質量養育里缺了什麼

資深教育工作者的優秀下一代自毀表達絕望,高質量養育里缺了什麼

本期話題擔當

熊媽:我這輩子是成不了「別人家的媽媽」了,所以我也不要求熊蜜和熊包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優秀與否,都是我家的寶貝。

香港教育局長兒子跳樓:好的原生家庭為什麼也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惜告身亡。

潘匡仁中學畢業於香港名校,之後赴海外留學,畢業後回港工作,熱愛音樂,會彈鋼琴,吉他,也喜歡運動,尤其是跑步和單車。

潘匡仁的母親蔡若蓮曾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也曾任福建中學校長,2017年特首選舉換屆後,出任香港教育局副局長。

這樣一位有為青年,卻因為去年在單車比賽中受傷而罹患抑鬱症。在他準備跳樓自殺前就被家中的外籍女傭見到,女傭曾阻攔他,並且也叫來保安制止,同時說服他回到自己的房間。但後來又發現他把自己反鎖在房內,之後便發生自殺慘劇。

蔡若蓮曾表示,自己因平日教務和進修繁忙,學業上不會給與兩名兒子壓力,而且每年暑假都會安排與兩個兒子分別去一星期旅行。

蔡曾回憶說,其中與長子到雲南女兒國旅遊更是記憶猶新,當時她的長子就讀小四,蔡若蓮曾提到與長子坐十多小時車程穿過深山才到達女兒國,所住的地方很簡陋,兩母子不時有矛盾,但她會藉機教導長子明白事理,又提到不會幫助長子收拾行李,但就會從中教他一些收拾行裝的技巧。

然而,資深教育工作者的優秀下一代,以自毀的方式表達絕望,是不是對教育的最大嘲諷?這樣的悲劇,發生在這樣的家庭,多少顯得更令人唏噓感嘆。

一位特級教師在女兒自殺後的教育反思

2009年的2月8日,農曆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前一天,南京一中英語特級教師黃侃遠在荷蘭留學的女兒遠遠,選擇在異國他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遠遠從小喜愛體育、唱歌,還喜歡吹長笛和玩打擊樂,成績優異。中學時出訪過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從小到大,女兒都沒讓黃侃操過太多心,學習優秀,興趣廣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強。「你不知道我這個女兒有多能幹。情商高,朋友也多,性格開朗,處理事情冷靜。」一說起女兒,黃侃的神情充滿了自豪。「留學的事情也是她自己決定的,自己找的學校,還申請到獎學金,自己辦簽證,買機票。」

到荷蘭後,遠遠曾寫信說很喜歡就讀的學校,生活很愉快,還教美國同學學中文。在短短不到半年的學習中,遠遠在學業上已表現得異常優秀,多項成績在9分或以上,成為學校的優等生。黃侃說,「她的個人博客上也全是生活不錯、和朋友相處得很好之類的話,她從小就這樣,總是報喜不報憂。」

遠遠在給媽媽的遺書中這樣寫到:

「親愛的媽媽:我知道我沒有資格鼓勵你要堅強不要為我哭泣之類……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來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靈,而當它再一次崩塌時我又無能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尋找調整的機會,而現實的事務又被耽擱著,現實的美好被破壞著,我真的厭倦了……」

在遺書中,遠遠坦言自己受強迫症之擾已長達8年,痛苦不堪。

黃侃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外表活潑開朗的女兒竟會背負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為母親竟沒有絲毫察覺。「現在回想起來,她上初中後一度變得沉默寡言,我還以為她是變文靜了,沒想到患上了心理疾病。孩子最後的時光,也是在異鄉孤獨地度過……」黃侃痛苦地回憶。

黃侃認為女兒太要強,事事要求完美。「在我們面前從來沒有表露過失敗的一面,展現給我們的只有微笑。」

在遺書中,遠遠說曾想通過留學生活來減輕自己的癥狀,但卻「沒有成為救贖的靈藥」。 「積極向上,充滿理想,倔強不服輸。也許正是她這種對生命中完美的執著追求,讓她把自己的一切永遠留在了風車的故鄉。」一位好友在紀念遠遠的文章中寫道。

經歷了瞬間跌落絕望和漫長的煎熬之後,黃侃堅強地走了出來。與此同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黃侃開始反思。女兒上幼兒園時,由於黃侃夫妻倆工作較忙,於是將她送去寄宿學校。「如今來看,當時對她太殘忍了,那麼小的年紀,正是在父母身邊撒嬌淘氣的時候,卻一個人孤單地住在學校。」黃侃後悔地說。

「另外,我對女兒的關心過於物質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對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這也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問題所在。」黃侃說,女兒曾經也和她交流過感情上的問題,「但我是個粗線條的人,有時候大大咧咧,對這種事不太敏感。」

黃侃也坦言,在學習上,女兒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她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我也沒有對她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一旦考試沒考好,我也會旁敲側擊地鞭策一下她。」現在回想,黃侃發現女兒在心理上的問題早已隱約出現。「只要碰上大考,她就出不了好成績,這就是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

別人家的孩子」,原來也有煩惱和痛苦

而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一旦有了痛苦,似乎就很嚴重。對於天生要強上進的孩子,遇到困境不跟自己死磕,平靜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才是進步,可是很遺憾,在他們眼裡除了繼續前進,沒有其他退路。

他們害怕成為普通人,成為普通人,就意味著最終變成曾被他們比下去的那些隔壁、親戚家的普通小孩,意味著不再備受矚目,意味著失敗,特別是意味著丟了父母的臉。

這些孩子的父母也許確實沒有對他們提出很高的要求,但似乎也沒有允許他們「不優秀」,也忽略了作「別人家父母」的孩子,壓力無形且巨大。

其實,不僅僅是優越的原生家庭的孩子,大部分80後的人,成長中都有那麼一兩個同齡人,他們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這樣的孩子不能接受不完美,沒有勇氣做自己,甘願且努力地做別人家的孩子。

曾看過有篇文章中提到,心理學家陳海賢曾任浙江大學心理健康與諮詢中心老師,在浙大工作期間,他經常被優秀學生突如其來的挫敗感驚到。

比如,有不少學生跟他說,「當我知道自己只考上浙江大學的時候,我傷心地哭了」。

還有不少學生把考上浙大當做重大人生挫折,「高考失敗,來到浙大」,後來這句話被簡化為「考敗來浙」,在學生里流傳。

陳海賢把這種優秀學生的挫敗感做了一個分析:這樣的學生通常有非常嚴格的父母。

父母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他,經常念叨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無論他怎麼努力,都很難贏得他們的讚許。

等他考上了浙大,遇到了挫折,備感壓力了,他們的父母又搖身一變,從魔鬼教練變成了雞湯專家,變得無欲無求了——「只要你幸福快樂就好」。

但這時候,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根深蒂固了,受過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卻仍舊不知道怎麼活

因為他們誤以為只要努力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就該是人生標配,最終卻發現那是奢侈品。所以,只能終日被焦慮和倦怠折磨,被意義感和無意義感撕扯,感覺眼前的瑣事耽誤了太多修行的時間。

高曉松:我主要教育女兒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說到這,不得不佩服一向天馬行空卻有著大智慧的高曉松。一路從「別人家的孩子」長成了「別人家父母」,從母親那裡領悟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的道理,享受在常人看來有些「不著調」的日子,也樂於將這份豁達繼續傳遞給女兒。

他的教育經是:「給予孩子應有的民主」,「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他在文章中寫到,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動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許多沒用的事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愛與等待。

如果一個孩子被教育只能學對升學有用的課,上大學只能幹對就業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為了買車買房,生而為人豈不浪費?

其實沒幾個孩子長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無法教育。

所以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

這時候,那些「沒用」的東西就變得彌足珍貴。孩子長大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高曉松主張,消極的父母,順其自然;積極的父母,創造「自然」。 根據孩子的性格,為他們設計、創造不同的環境和成長境遇,讓他們多學些「沒用」的事;長大後懂得平衡生活、調整心態,有能力面對有挫折、有挑戰、並不美滿的生活。

女兒的離世也讓黃侃的教育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嘗試讓學生們更加快樂幸福,他們學業繁重,本來就很辛苦,我會和他們一起發泄苦悶,對家長來說,我想讓他們知道,對孩子的評價不要太糾結於分數。」

正是基於這一點,黃侃特意選擇在中考分數揭曉前一天,不惜重新揭開漸漸癒合的傷口,用女兒的故事為她的學生和家長們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課。「我希望孩子和家長們對人生能有新的認識,考試成績不是判斷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的標準,要懂得人生還有很多的風景。」

即使你已優秀成為別人家的父母,也要允許你的孩子平凡如一粒沙;即使你的孩子已經優秀的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也請你透過光鮮亮麗的外表,關照TA平常的內心。因為,無論貧窮或富有,優秀或平凡,每個家庭,都期待著幸福來敲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瞧這熊孩子 的精彩文章:

心累!說好的真愛呢?明明就是坑人的「愛情買賣」
算一筆賬,告訴你全職媽媽的價值有多高
不想讓孩子當漂二代的父母,還有退路嗎?
背蔥哥、被勸退、中國好同桌,你想像不到的開學第一天
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等到把學開

TAG:瞧這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