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成龍,每一部電影都親身拚命的去演
說起成龍大哥,不得不說一下這張圖,全世界的電影演員中能找到第二個人嗎?
網路上曾經有這樣一個段子:
是的,成龍的成功,靠的不是「戰無不勝」的武功。
論拳腳,李小龍比他強,「七小福」裡面其他幾人也不比他弱。
當然也不是靠顏值,相比之下,李連杰比他英俊瀟洒多了。
成龍在電影上的成功,靠的是兩大法寶——
第一,就是他親力親為、不用替身、拚命冒險的敬業精神!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成龍電影中的「搏命」鏡頭:
1983年的《A計劃》,鐘樓一跳,驚心動魄。
1985年的《警察故事》,商場燈光中的跳躍,一路下墜的火花,讓人嘆為觀止。
1986年的《龍兄虎弟》,開始玩轉高空跳躍,視覺衝擊力極強。
1998年的《我是誰》,21層大樓的「滑梯跳」,光是看圖片我就哆嗦。
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大廈高速下降,依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特技鏡頭之一。
2006年的《寶貝計劃》,成龍帶著孩子徒手攀爬摩天輪,觀眾的心都卡在嗓子眼了!
這就是成龍,每一部電影都親身拚命的去演。
所以他的電影無論整體質量如何,總會有幾個讓我們拍手叫絕的鏡頭,讓我們覺得值回票價。
真正讓成龍名垂影史的,是他的另外一大法寶:獨創的「功夫喜劇」風格。
毫無疑問,是李小龍的電影將中國功夫帶向了世界,也是李小龍把「kung fu」一詞寫進了英文字典。
作為「後李小龍時代」的武打演員的成龍,相貌不及李小龍陽光帥氣,功夫也不及李小龍開宗立派。
想要在巨人的影子之下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
於是成龍通過自己的積累和學習,創造出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夫喜劇」。
如果說李小龍的功夫模式,是「我打你一拳,你就倒了」。
那麼成龍的功夫模式就是「我打你一拳,你沒倒,我的手倒疼了」。
正是這種反差感,才能夠給觀眾帶來不同尋常的觀影體驗。
成龍的功夫電影和傳統的有板有眼不同,他不講招式套路,只要能打就行。
他也不講究武器場地,只要能利用的環境,翻來滾去也不成問題。
只要能利用的道具,梯子鋼琴都能拿來打架。
傳統的功夫電影里,主人公都是英雄,是強者。
成龍的武打電影里,主人公都是小人物,是弱勢者,也是幸運兒。
成龍武打電影中的主人公,身上的「人」的色彩總是比其他作品來的更多:
《A計劃》里秉公執法但又講人情道義的小警察。
《我是誰》里雖然失去了記憶但沒有迷失心靈的傑克。
《新警察故事》里中年危機卻依然堅守拼搏的陳國榮。
每一個角色都有血有肉,都有能讓普通觀眾感同身受的地方。
絕不僅僅是打倒敵人後那一瞬間的威風和榮光。
一個人,能讓歷史記住的,永遠都是他傑出的成就和為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而不是他身上茶餘飯後的花邊新聞。
所以,關於成龍,無論今日有多少所謂「黑歷史」,有多少道聽途說——
數十年後,你只會記得,他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當之無愧的華人之光,我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