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立法,十一要升中國國旗,族群起紛爭,怎麼辦?

美國立法,十一要升中國國旗,族群起紛爭,怎麼辦?

又到十一,中國這邊升國旗,萬眾歡慶放假。加州的聖萊安德羅(San Leandro)小城,在舊金山灣區的一百零一座城市中,平日安安靜靜,沒有什麼新聞。但是最近,市民們卻為一件與自己關係不大的事情喧鬧不已,媒體爭相報道。

這就是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那一天,要不要在市政府大樓前的旗杆上升起一面五星紅旗。

事情源於該市的華裔議員李國斌,今年9月16日他提交一項議案,要求10月1日這一天,在政府大樓前升起五星紅旗。他的解釋是,該市有不少華裔市民,對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升中國國旗既是銘記他們的貢獻,也有利於吸引中國的投資。

李國斌說服了7名市議員中的3位,加上他,升旗提案在市議會以4:3通過,成為法案。但隨即引發了許多其他族裔的發對,他們聲勢浩大,要求停止執行該法案。

面對輿論壓力,市長表態了。他說該市政府從來沒有升外國國旗的先例,如果市議會要求升中國國旗,必須先通過另一項法案,今後凡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慶,都要升該國國旗紀念。因為美國有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移民,法律上各族裔一律平等。

但是這又很麻煩。市政府前只有三根旗杆,分別掛美國國旗、加州州旗、本市市旗。將來到底該收起哪一面旗幟,改掛外國國旗呢?還是再立一根旗杆,專門掛外國國旗?如果沒有外國國慶日,這根旗杆是不是就光著?如果同一天兩個國家國慶,該怎麼掛?誰上誰下?總不能再立一根旗杆吧?

更重要的是,一個小城,經常上上下下的升降旗,是不太鬧騰了?相關的預算、人力怎麼安排?能否持久?到底圖個什麼?

通過了議案,卻不升旗,華人又不幹了。他們也抗議,要求10月1日如期升旗。其他族裔則反對搞特殊待遇,不同意這麼做。

該市市長左右為難,只好從程序上做文章,表示要等市議會通過新的法案。而市議會最近的開會時間是10月7日,中國國慶已過。至於以後,再說吧,也許他不再干市長,也許人們沒了這熱情。

在升旗之爭後面,實質是人們的國家認同(Identity)變化。隨著全球化和移民的加劇,這一問題不斷激化。

過去人們基本上都是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在一個國家終老一生,始終認為自己就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但移民改變了對國家和自己身份的認識。你可能生於一國,卻長在另一國。你移民到外國,但從歸屬感上認為自己還是原來國家的人,你的後代卻不一定如此,而別人的看法就更複雜。

類似美國升旗之爭的事,幾年前在加拿大也發生過。當年北京和多倫多競爭申辦2008年奧運會,最終北京勝出。移民加拿大的許多華人歡呼慶祝放鞭炮,讓沮喪的本土加拿大人很不舒服。他們認為既然宣誓入籍,在加生活納稅,就該效忠國家,怎麼能幸災樂禍,為對手歡呼呢?

曾寫過《文明的衝突》的政治學大家薩繆爾亨廷頓,還有另外一部著作:《我們是誰》,講的就是美國人國民身份和國家認同的變化及影響。過去美國人不管來自哪裡,到了美國,是因為接受自由平等的價值觀,追求幸福的生活。要想進入主流社會,必須要接受美國式的教育,全國講統一的美式英語。

但隨著移民越來越多,特別是拉美-墨西哥人的劇增,幾千萬的美國人不會講英語,特別是在美國南部,通行的是拉丁西班牙語。街上的標識都是雙語的,一些地方的公務員考試也要考西班牙語。

拉美移民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是美國人,但和過去理解的美國人的語言、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同。因此亨廷頓發問:我們是誰?美國人的身份和國家認同是否在變化?

國家認同的基礎是文化認同,語言無疑是一個最重要的標誌。華人遍布全球而有文化認同,就是因為不管講什麼樣的方言,口語差異有多大,獨特的書面語總是一致,自秦始皇「書同文」以來即已形成。

而歐洲各國原本是方言或差別不大的口語,因為使用字母拼寫,口語拼寫的差異導致不同的書面語言,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的國家認同。同樣語言的人,願意並且自然生活在一個共同體。加拿大的魁北克長期鬧獨立,就是因為講法語的人,不願意和講英語的人攪和在一起。

但國家不是部落,語言的相同可以形成文化的認同,但不一定必然形成國家的認同。講同樣語言的人,可以組成不同的國家。同一個國家內部,也會有不同的語言,像加拿大的英、法語,像瑞士的法、德、意和羅曼什語四種語言。

語言文化的交流,不一定能彌合政治的差異。中國全民學英語,但政治上還是大相徑庭。留學美國的,可能非常反美。來華學習中文的,不見得認同中國的政治。

國家的存在,政治是決定性的,政治上的差異也是國民身份認同的決定性因素。

以大華人區文化為例。新加坡的主體民族是華人,當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儘管和中國的文化完全一致(現在用的還是簡體字),但政治上的差異,使其選擇組建新的國家,兩國遲至1990年代才建交。

同樣,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文化上高度認同,但政治上紛爭,兩岸的國慶日也完全不同。即使像南北韓這樣單一民族、文化上毫無二致的國家,分別建國也是由於政治的差異。而德國的統一,正是因為東德的政治變化後,和西德完全一致,願意合二為一。

國民身份的認同變化,其實和經濟也沒有必然的關係。世界上有許多富裕的地區在鬧獨立,同樣也有許多貧困的地區想分裂。經濟、語言、文化、宗教、國外勢力都是影響因素,但國民能否取得政治上的一致,無疑是國家這個政治體保持統一的決定性因素。

回到開始美國小城升旗的紛爭。儘管少數族裔來自不同的國家,語言、膚色、家庭、教育迥異,但他們用腳投票,移民美國後,可以表達觀點,主張權利,遵守規則,妥協包容,逐漸成為美利堅民族的新成員。

雖然美國政府經常由於預算通不過,停工關門,但它吸納和包容的國門,從沒有關閉。這一點仍值得他國借鑒,不要由於開門學習,經濟發展了,政治上就逆向而動,自以為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僑 的精彩文章:

TAG:新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