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抒情詩:人人心中有 人人筆下無的情感共鳴

抒情詩:人人心中有 人人筆下無的情感共鳴

抒情詩

抒情詩,往往是詩歌門類里最動人的篇章,它的誕生,是詩人將最真切深邃的情感載種入泥,以藝術語言落紅澆灌,生髮培育出的一株株含笑帶淚的心花。

抒情詩那以情動人的芬芳,在詩歌的百花園中最引讀者流連嘆息。

抒情詩,就是在抒發著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情感共鳴。

人的感情是何等細膩,而我們權且粗略地將之分為親情、友情、愛情三大類。

親情詩

親情,是每個人最先感受到的溫情,是一生奮鬥的起點回憶,是遊子漂泊的背後依靠。

所以親情詩,往往表達著對父母的感恩,對手足的依戀,對故土的思念。

詩里最著名的感念父母,要論唐代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比喻父母為春日陽光、兒女如弱草生長,是春暉的無私溫情,養育了草木的茁壯成型。

但是,但凡宏偉的意象,雖博大,卻常常缺乏著一針見血的細膩觸動。而針尖雖小,那刺人的力度卻往往最精準深入。

所以,孟郊這首親情詩最動人的地方,不是收尾處把父母恩情定性為春暉溫暖的概念總結,而是在開篇對於慈母行為的細節特寫。

當每個人摩挲著舊衣、回憶起童年時,靜夜裡曾在燈暈下低頭縫製的溫柔倩影,就暈染出了一道母愛的剪影。

孟郊記憶里的「慈母手中線」,縫合出了「天下父母心」的同樣牽掛。

家中的親情,除了長輩的父母雙親,還有同輩的兄弟姐妹,唇齒相依、手足情深。

其中最動人的詩,要數蘇軾在受「烏台詩案」風波而下獄待死時,以為自己行將永別於人世,便寫給與他一同做官、為他奔走營救的弟弟蘇轍的一首詩,其中這樣說道: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

受冤入獄的蘇軾,站在生命盡頭回望,認為這一身屍骨大可拋卻、隨處可埋,不必勞神於身後哀榮。

然而至死割捨不下的是將在未來獨自迎風接雨的兄弟蘇轍,唯一留戀不舍的是這一輩子兄弟情分的相處未盡,生命最後的願望是企盼生生世世手足相連、兩心相惜。

對親情的眷戀,對於遊子來講,會擴大為對於家鄉故土的思念。因為家的土壤就是親人的氣息,家的記憶就是親情的印記。

所以,有太多的遠行人,即使在他鄉已然安居,卻永懷鄉愁。

比如,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同樣的一輪月,卻是在年少的鄉土上看過的月最能明亮回憶;

比如,納蘭性德說「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同樣的風雪,卻感覺只有在家鄉的綺窗前,聽風賞雪才不擾人清眠;

這就是詩歌對於親情的永恆依戀。

在親情詩里,有父母的遙遠牽掛,有手足的遙相依偎,更有故鄉的遙遙呼喚。

友情詩

親情,是家門之內的原生感情;友情,是家門之外的情感培育。

所以與親情詩的溫情相比,友情詩更體現出朋友之間的遼闊情誼、知己之間的價值認同,那是一種因為志同道合所以彼此懂得、因為知音難逢所以惺惺相惜的交遊之情。

因為友情關乎內心的相交,所以就表現為相聚時的無比契合,與相別時的無限寂寞。

詩里的友情,能在親密處勝過血緣,又在惜別時重於手足。

漢詩《箜篌謠》這樣說:「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不需骨肉親情的捆綁,友情可貴在於心靈相知的投契;

這句詩也演化為陶淵明詩里說的:「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超越家族的先天限制,後天結交的金蘭長青。

若知己相別,如花落無著,友情之深在送別時刻更為顯形:

送別詩,有王維端著酒杯依依惜別說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雨清晨洗刷不盡內心的惆悵;

更有高適鼓足豪情、鼓舞彼此說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北風其涼,前路迷離,黃雲白日,赤膽雄心。

對友情的抒發,是為在社會群體中幸運獲得的心性相知、脾性相投的義氣而抒發,更是為人生路上觀念投契的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志氣而抒發。

如鮑溶詩說「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家庭出走,人生尋路,社會經過,山河走過,友情在心間,珍存在詩里。

愛情詩

中國最古老的一首情詩,可追溯到大禹時代、他的妻子塗山氏女嬌所唱的:「候人兮猗!」

最初的情詩,只有四個字短短一句,而表達的意思卻是相思長長,是在等候她的愛人。

大約是愛情里的情致深遠總是最能由思念體現,大約是情詩的最早開啟就是由這一句候人的歌詠完成,所以後世的愛情詩,有那麼多、那麼美的句子都是在表達相思。

沒有相思的痛楚,就沒有相守的願望;

沒有用情的深刻,就沒有相思的感觸。

相思,是屬於愛情的永恆基調。

相思,有「愛別離」時的兩地相思:

比如,柳永詞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岸秋風吹拂的夜,殘月勾留遠方的心。從別後,所有良辰美景都不再有,因為心中佳人不在旁;

又比如,還有李商隱寫給妻子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歸期未定,團圓未得,然而在山水兩端深切盼望著執手相對。一個人的夜晚總是凄風苦雨、窗寒影涼的孤單,兩個人的夜晚便是西窗夜雨、剪燭共話的溫情。

所以,兩地相思,是孤枕難眠處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是彼此共勉時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又是兩相祈望中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兩地相思,是憂傷里的甜蜜,是傷口上的希望。

相思,還有「求不得」時的單相思:

比如《越人歌》里唱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知不知。」心裡裝得滿滿的都是他,然而他卻從不曾知曉,心意沉沉,緣分淺淺。也許是擦肩而過的相錯,也許是愛不能言的為難,也許是情深緣淺的無奈;

再如《詩經·蒹葭》嘆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相思不得的距離,如橫跨不過的江水;悠長無望的追尋,是漫長無盡的道路;白露凝成的秋霜,似心頭結滿的冰霜;深愛在水的一方,是投沉了誰的一生。

單相思,是「人生自是有情痴」那單方投入的心事獨白,是「多情卻被無情惱」那愛無回應的心緒寂寞。

相思,更有「生死別」時的相思成灰。

最遠的距離不是人世里的距離,而是生死間的距離;最痛的相思不是紅塵中的相思,而是彼岸外的相思。

有太多的悼亡詩,都用陰陽兩隔的追悔無計,來陳訴著詩人的懷戀與追憶:

元稹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除了亡妻,再沒有其他佳人是他心裡那朵最美的雲,除了前情,再沒有其他邂逅是他心中那片深情的海

蘇軾說:「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墳頭內外,劃分了前世今生,碑文冰冷,隔開了前情後事。十年生死,已是物是人非,塵陌茫茫,已是回首凄涼;

生死相思,是「頭白鴛鴦失伴飛」的踽踽獨行、人世荒涼,是「沉思往事立殘陽」的遺世獨立、黯然魂銷,更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不離不棄、生死追隨。

「情到深處無怨尤」,在抒情詩里,有歡情、有怨情、有深情、有傷情……

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抒於真情、醉於濃情、感於恩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家國天下」的情懷並不虛無
溫柔敦厚 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美好
《春秋》:禮讓是一種洒脫的境界
鬼谷子智慧:見高人要高明 遇小人要精明
每周詩語丨《漢廣》:女神,都是遠觀的丨語音播報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