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戰鬥民族的黑科技!戰地1俄國DLC中的奇葩武器

戰鬥民族的黑科技!戰地1俄國DLC中的奇葩武器

作為《戰地1》的最新資料片,《以沙皇之名》將視線聚焦在了東線戰場,其中增加的除了四張地圖之外,還有大量的歷史武器。這一次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其中登場的「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這種武器有著極為強大的火力,甚至具備與坦克一較高下的能力。而在一戰歷史中,它也是同類武器中的佼佼者,在工業水平落後的俄國,它們實際上充當了坦克的替代品。

《戰地1:以沙皇之名》中,「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的概念畫,本文要講述的,就是這種怪異武器的故事

俄國裝甲車:一部曲折的發展史

在介紹其歷史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俄國裝甲車的發展做一個簡單回顧。俄軍的第一輛裝甲車誕生於日俄戰爭期間,將它帶進俄國的是米哈伊爾·納卡希澤親王(Mikhail Nakashidze),這個國家最狂熱的汽車愛好者。1902年,他在聖彼得堡出版了《汽車及其對俄羅斯的經濟與戰略意義》一書,這也俄國第一部系統介紹軍用汽車的作品,同時,他還在華沙創辦了一家汽車行,其中不僅銷售各種進口轎車,還有他自己設計和製造的產品。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納卡希澤同法國的「沙倫-吉拉爾多-沃伊特「(Automobiles Charron, Girardot & Voigt SA)」汽車公司建立了聯繫,當時,這家公司推出了一款裝甲汽車,作為當時最尖端技術的產物——它也引起了納卡希澤親王的興趣。

納卡希澤親王裝甲車原型車的結構圖,下方中央的頭像是納卡希澤親王的法國合伙人費爾南德·沙倫

不久之後,日俄戰爭爆發,親王作為一名預備役騎兵軍官奔赴前線。但在戰爭中的經歷,卻讓它進一步對裝甲車的價值深信不疑。按照親王的設想,它們可以掩護騎兵長驅直入,或是在防禦戰中充當機動堡壘。不僅如此,他還向法國方面訂購了一台原型車,並準備親自在前線進行試驗,但不幸的是,該車在入境後便被截留了,至於日俄戰爭也很快以俄軍的慘敗完結。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裝甲車被截留的事件引起了上級的關注,1906年3月到5月,它很快被軍方買下,並在聖彼得堡接受了大量測試,當時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該裝甲車安裝了一部30馬力的汽油機,最大行程能達到500公里……其重量為2400千克,乘員有4人,包括指揮官、司機和兩名機槍手;另外車體上還安裝了4.5毫米的裝甲和一挺法制機槍,機槍的備彈有2400發——它們分別被安放在10個鐵盒內。」

1906年,納卡希澤親王訂購的裝甲車進行試驗時的照片

在測試中,原型車獲得了軍方的好評,但其許多指標仍無法令人滿意:首先,它的裝甲質量很差,另外,其機槍塔過於狹窄,這給操作手帶來了許多不便。正是因此,上級更希望對其進行改良,然後再考慮後續的採購。

不僅如此,即使項目獲得了通過,還需要送交首相彼得·斯托雷平進行審批——這也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面對內憂外患,他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也對革命者採用了更嚴厲的鎮壓手段。正是因此,在上任之後不久,他便成了激進分子暗殺的目標。1906年8月12日,一位刺客在他的住所引爆了炸彈。

1906年,被刺客炸毀的斯托雷平住所,俄國裝甲車的先驅——納卡希澤親王便在這次事件中不幸喪生

雖然在這次刺殺中,斯托雷平安然無恙,但等候接見的賓客們卻傷亡慘重,而在36名遇難者中,就包括了納卡希澤親王——當時,他正準備向首相介紹自己的設想。這次事件,對裝甲車的後續開發也是致命一擊,因為原型車的全部圖紙和專利文書也在爆炸中被毀。隨後5年,俄軍幾乎放棄了所有試驗,甚至已下達的訂單也被退回。到一戰爆發時,軍隊翻遍了後勤倉庫,也只找到了一部裝甲車——這輛車是一家鐵路工廠生產的,由於性能不佳,平時只能用於維持城市治安。

而這種短視,將讓俄國人追悔莫及。因為儘管設計十分原始,但在一戰初期,裝甲車仍在前線證明了自己:其中表現最搶眼的是比利時軍隊,在1914年時,其有60多輛裝甲車參加了抵抗德軍的戰鬥——它們經常跟隨騎兵和自行車兵一同行動;而在東線,德軍也小規模投入了裝甲車部隊,並給俄軍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繪畫:1914年,一輛比利時裝甲車消滅了一支德軍騎兵部隊。儘管技術不甚完善,但在一戰初期,這種武器仍然有極為搶眼的表現

此時,俄國人才如夢初醒,但此時的他們必須從頭開始。另外,為製造裝甲車,俄軍還缺乏足夠的底盤:雖然在戰爭爆發前,俄國是歐洲最大的汽車保有國,但大部分車輛都是達官貴人們的座駕,能轉為軍用的車輛則相當有限。

按照統計,1914年8月時,俄軍只有711部汽車(包括418輛卡車,238輛轎車和34輛其他用途的車輛),相當於每7000名官兵一部——這一比率遠遠低於其他歐洲列強。另外,俄國的工業也極為落後:在1913年,其國內的汽車總產量只有幾百台,甚至不及美國的百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沙俄政府派出了以斯科列特夫(Sekretev)為首的採購團,到1915年夏天,他們已經訂購了236輛裝甲車。

但遺憾的是這些車輛都無法令俄軍滿意:因為它們大都是在轎車的底盤上改裝的,車體只能承載1-2挺重機槍,對摧毀敵人的堅固工事幾乎無能為力。正是因此,在大批外購的同時,俄國人也在研製一種真正的「理想武器」——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就是其最終的產品。

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的四視圖

美國卡車與俄國火炮的奇妙姻緣

該裝甲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末,當時,俄軍軍官射擊學校的校長尼古拉·菲拉托夫少將(Nikolai Filatov)接到命令,要求開發一種安裝火炮的裝甲車:這種車輛必須以現有卡車為底盤,並擁有強大的火力。按照設想,它們將作為機動火力點,投入到前線的關鍵地區。

尼古拉·菲拉托夫少將(1862-1935),「加福德」裝甲車設計團隊的領導人,同時也是一位軍事工程師,這是他後來在蘇軍服役時的照片。儘管是一位舊軍官,但他並沒有收到布爾什維克的清洗。

設計階段,工程師們首先考慮的問題,是為其安裝怎樣一種武器。其中的首選是37、47或57毫米口徑的速射炮,但它們的威力和射程都不盡人意,另一方面,更大口徑的76.2毫米野戰炮雖然威力足夠,但自身重量太大,會讓底盤不堪重負。作為折衷手段,菲拉托夫等人將目光投向了一種罕見的火炮——1910型反突襲火炮上,這種火炮由俄國的普梯洛夫工廠生產和設計。

1910型反突襲火炮的藍本是法國施耐德(Schneider)公司推出的一種山炮,其口徑為76.2毫米,雖然該火炮射程相對有限,但其全重只有不到400公斤,非常便於運輸和轉移。

戰前,一部分1910型反突襲火炮被部署在要塞內,一旦遭遇攻擊,守軍會立刻將其運往危機地段,轟擊敵人的進攻部隊;至於另一部分則安裝在海外部署的艦艇上,在遭遇暴亂時,水兵們可以迅速將炮管拆下,固定在輪式炮架上,並攜帶著它們上陸作戰。

由於1910型反突襲火炮的主要任務是轟擊近程目標,其使用的也主要是高爆彈和破片彈,它們都能很好地滿足裝甲車的作戰需要。但為安裝這樣一門火炮,俄國人還必須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比如確定裝甲車的底盤。

1910型反突襲火炮的實物,該炮也是「加福德」裝甲車的主武器

最終,他們選擇的是美製「加福德」型4噸卡車——這也是一戰初期、俄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卡車之一。加福德公司成立於1903年,創始人亞瑟·加福德(Arthur Garford)最初是斯圖貝克汽車公司(Studebaker)的合伙人,但隨後離職開拓了自己的事業。最初,該公司主要生產轎車和輕型卡車,但1913年後,其設計的中型卡車也陸續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俄軍採購的加福德D型,其全長約為3.25米,安裝了一台30馬力汽油發動機,最大時速則可以達到20千米。

在眾多的美製卡車中,加福德D型的性能並不是最優秀的,只是因為該公司提供了賄賂,它最終才在競標中脫穎而出。從1914年底開始,共有至少50輛D型車被運進了俄國,其中大部分就存放在軍官射擊學校附近。

加福德D型卡車,「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便以該車作為底盤

也正是這一點,讓菲拉托夫等人決定就地取材。在D型車的底盤上,設計者安裝了6.5毫米的裝甲,令其足以抵擋機槍和步槍子彈。另外,他們還在車體中部搭建了兩個機槍手戰位,其中各安裝了一挺馬克沁機槍,可以向車體前方和側面射擊。至於火炮炮塔則被安裝在了尾部。遺憾的是,由於重量和空間的限制,這座炮塔並無法全方向旋轉——這也意味著,在投入前線時,該裝甲車必須保持後方/側面對敵的狀態。

和《戰地1》中的情況一樣,在現實中,駕駛這種裝甲車也必須時刻保證「後背向敵」

裝甲車的全部乘員有7人,即車長、駕駛員、三名機槍手和兩名炮手,內部可以搭載44枚炮彈和5000發機槍子彈。但另一方面,連同彈藥、燃料和乘員在內,車輛的全重達到了8.7噸——這讓車輛處在了嚴重超載的狀態。

儘管性能並非盡善盡美,但為扭轉前線的局勢,俄軍仍然決定讓該型裝甲車儘快投產,其改造工作由彼得格勒的普梯洛夫(Putilov)工廠負責——這也是該裝甲車得名「普梯洛夫-加福德」的原因。由於任務繁重,直到1915年10月,普梯洛夫工廠才完成了30輛車的改裝,至於另一部分車輛只能交給彼得格勒的造船廠——於是,這些車輛也被稱為「海軍型」。

1915年,一輛剛下線的「加福德」裝甲車在普梯洛夫工廠

「一種明智的決策」

在1915-1916年間,俄軍組建了許多裝甲車部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獨立裝甲車排」:其編製內擁有兩輛輕型裝甲車和一輛「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它們經常作為「救火隊」投入到關鍵地段。由於火力強大,「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尤其受到歡迎。第13裝甲車排的茨維特科夫上尉(Tsvetkovsky)寫道:

「我認為,在部隊中加入一輛有火炮的裝甲車,是一種明智的決策,尤其是上面安裝的76毫米火炮,經常能在危急時刻扭轉戰場局勢。與其他型號的裝甲車相比,這種裝甲車存在動力不足、行駛緩慢的問題,但強大的火力壓倒了一切。正是因此,在我看來,在前線投入更多該型號的裝甲車是一種當務之急。」

1915年夏天,一輛名為「雷鳴」的裝甲車在奧拉寧鮑姆的軍官射擊學校(也是當時沙皇俄國的武器研究和測試機構之一)接受測試,這輛裝甲車後來將被編入第20裝甲車排,本文將在後面提到

在另一份報告中,第19裝甲車排的舒爾茨上尉(Schultz)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佔領捷奧菲羅波爾卡(Theophilopolka)之後,我和普列什科夫中尉(Pleshkov)指揮『火炮射手」號裝甲車(Pushkar)抵達了村莊的西部邊緣附近。隨後,『火炮射手』號向維克托羅夫卡(Viktorovka)的敵方觀測陣地猛烈開火,並徹底打亂了敵軍的火力部署。隨後,一個由騎炮兵連出現在了視野中,當時他們正從赫倫科夫村(Helenkov)向南轉移。『火炮射手』號立刻將敵人打得七零八落,倖存者則調頭退入了科佐沃(Kozovo)的採石場……

在報告中,舒爾茨上尉給了它們極高的評價:

「……『普梯洛夫-加福德』表現非常出色,在它出現的地方,幾乎沒有人敢於與之正面對抗。另外,它的防護也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火炮射手』號上雖然有200多處損傷,但幸運的是,沒有一處裝甲被真正擊穿。」

這種一邊倒的好評一直持續到了1915年深秋,此時,「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遭遇到了惡劣的環境——尤其是泥濘和積雪:10月後,隨著秋雨傾盆而下,大部分前線都變成了澤國,狂風暴雪也接踵而至,成員需要在車輪裝上防滑鏈或雪橇,增加抓地力,才能保證它們在半米深的積雪中正常行駛。

《戰地1:以沙皇之名》中「加利西亞」地圖一景,其中展示了泥濘的鄉村小路,而現實中,當地的交通狀況之惡劣,較其有過之而無不及

糟糕的路面狀況只是冰山一角,隨著時間流逝,裝甲車的部件也紛紛出現了磨損:其發動機會發出巨大的噪音,讓敵軍在幾百米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為避免過早暴露目標,也是為了延長車輛的使用壽命,部隊經常需要用軍馬將其拖往戰場——它們無疑嚴重影響了車輛的作戰效率。

在此期間,還有不少的意見傳回到了後方:部隊尤其希望為該裝甲車換裝更強勁的發動機,另外,按照一線部隊的反映,將車長置於副駕駛座上也是一項極為糟糕的設計:由於距離太遠,在嘈雜的車身內,炮手和機槍手很難聽清上級下達的命令。另外,工程師們只在引擎艙的前方設置了一個艙門,導致拆卸發動機非常不便,從而也給保養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最後,一些人還希望能在車尾增加一套備用駕駛裝置,以便在遭遇火力襲擊時,乘員能及時進行倒車。

1916年初春或冬季,第26裝甲車排的人員正在對名為「野獸」的「加福德」裝甲車進行保養,如果留心《戰地1》中登場的同型車,會發現其骷髏塗裝正是取自這張歷史照片

儘管上述意見非常中肯,但這些問題卻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此時,加福德公司行賄的事件已經曝光,後續合同也隨之撤銷,普梯洛夫工廠再也無法獲得更多的底盤。除此以外,俄軍也將目光聚焦在了另一款更優秀的武器上——這就是英國的「蘭切斯特」裝甲車。它的全重為4.7噸,安裝了厚達8毫米的裝甲,時速則達到了驚人的80千米/小時,1915-1916年間,俄軍更是計劃用它們替代大部分裝甲車輛——為此,「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的改良工作只能宣告終結。

俄軍中裝備的「蘭切斯特」裝甲車,其中一部分車輛用37毫米炮替換了原裝的機槍。這種車輛在性能上較「加福德」更為優秀,這也成了後者生產突然中止的原因之一

儘管整個項目已毫無前景可言,但在一戰剩下的時間裡,其餘裝甲車依舊在忠實地履行使命,在裝備它們的部隊中,最活躍的是第8集團軍的第20裝甲車排,它們因為在「勃魯西洛夫攻勢」中扮演的角色而廣為人知。

當時,該排被部署在了位於盧茨克(Lutsk)附近的突破口,所屬部隊是第2步兵師。按照計劃,一旦該師在前線打開了突破口,裝甲車將趁虛而入,襲擊敵軍的炮兵和後勤基地——這種戰術也是後來「機械化戰爭」的雛形。

《戰地1:以沙皇之名》中,描繪勃魯西洛夫攻勢的宣傳畫,可以看到哥薩克騎兵正在「加福德」裝甲車的掩護下進攻。但尷尬的是,這款DLC在設定上犯了一個小錯誤:就是歷史上,勃魯西洛夫攻勢發生下夏天,而不是冬天

第20裝甲車排麾下擁有三輛裝甲車,其中兩輛是裝備機槍的「奧斯丁」型——它們被命名為「雷電」號(Grom)和「雷暴」號(Groza),另一輛則是名為「雷鳴」號(Gromoboy)的「普梯洛夫-加福德」型裝甲車。操縱它們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軍官,車組人員的平均服役時間也超過了一年。

在進攻打響後,這些車輛立刻發動引擎,並穿過了前線的缺口。在新拉季普(Novy Rakip)村,他們發現了一支奧匈部隊,接下來,這些裝甲車果斷地發起了攻擊,它們衝到離敵人只有不到150米的位置,然後一起調轉車身,用高爆彈和機槍猛烈開火。

第20裝甲車排的「雷鳴」號,它在「勃魯西洛夫攻勢」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該排提交的報告中寫道:

「我們就像是破門而入的強盜一樣闖進了敵軍隊列:在極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就發射了8000發子彈,一大群敵人在稀里糊塗間被打倒。」

但不久,這支奧匈部隊開始反應過來,有5名乘員被穿過觀察口的子彈打中,但其餘人員始終保持著冷靜:他們邊還擊,邊駕車帶著傷員向後方撤退。當三輛裝甲車重返前線時,又正好趕上奧匈軍隊重整旗鼓,於是「再次用機槍子彈和高爆彈教訓了這些敵軍」。按照俄軍的說法,隨後幾天,奧匈軍隊一直處在心驚肉跳的狀態——他們尤其害怕與這些裝甲車遭遇。

炮口對內

按照統計,1916年9月,俄軍至少有15個排裝備了「普梯洛夫-加福德」型裝甲車。後來,上述部隊被改變成了規模更大的「裝甲車營」,每個營麾下都包括了3-5輛該型裝甲車。然而,由於備件短缺和疏於維護,許多車輛已經喪失了戰鬥力。1916年11月6日的一份報告中曾提到:

「第16裝甲車排的『普梯洛夫-加福德』型裝甲車『貝加爾人(Zabaikalets)』號在10月27日抵達了彼得格勒。這輛裝甲車並沒有在戰鬥中受損的跡象,一切的問題都是疏忽照料所致。發動機上的污漬和銹跡表明,它有很長時間沒有接受維護上……考慮到許多機修工實際是文盲,出現上述問題並不值得奇怪。」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流逝,德軍已經掌握了對抗裝甲車的辦法,甚至將一部分西線的反坦克戰術用到了東線。在遭遇裝甲車時,他們會把野戰炮猛烈轟擊,或是用步槍朝觀察口連續開火,另外,他們還為一些機槍配發了穿甲彈——到1917年9月時,已經有7輛「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被上述手段擊毀。此時的俄國軍隊也已是危機四伏,由於後勤崩潰、士兵厭戰,前線的局勢已經危如累卵。

1917年,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一輛被俄軍遺棄的「加福德」型裝甲車

在內憂外患之下,1917年初,俄國爆發了革命,沙皇被迫退位,但新上台的臨時政府仍然拒絕退出戰爭,國內的矛盾反而愈演愈烈。期間,一部分「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被調往後方,以鎮壓罷工和騷亂,另一部分則因為管理混亂被拋棄在倉庫中。

但隨後的局勢,卻讓這種武器重新煥發了生機。在「反對戰爭」的旗號下,布爾什維克發動了著名的「十月革命」,而這場革命也成了一場血腥內戰的序曲。在此期間,「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也捲入了各種衝突中。而其參加的第一場戰鬥,是1918年7月爆發的雅羅斯拉夫爾騷亂。

從某種意義上說,雅羅斯拉夫爾騷亂也是蘇俄內戰中、無數場戰鬥的縮影:期間,雙方都表現出了極端的殘忍和狂熱,其過程則有著十足的戲劇性。十月革命後,這座伏爾加河畔的城市始終是紅軍的重要基地,但他們的激進措施也激起了市民的不滿,同時,一些潛伏下來的白軍也開始向城市集中,以便伺機發難。尤其是在夏天,紅軍主力陸續離開城市之後,白軍更是獲得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守軍只剩下了1000人,他們分散在城市各處,而且紀律極為鬆懈。

也一點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叛亂者只憑12把左輪手槍,便佔領了大半個市區,不僅如此,他們還策反了一個擁有兩輛「普梯洛夫-加福德」的裝甲車排——由於其成員大多是前沙俄軍人,因此非常樂意向布爾什維克反戈一擊。

1919年,雅羅斯拉夫爾騷亂結束後,一座被紅軍炮火完全摧毀的建築物

雅羅斯拉夫爾的淪陷對紅色政權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他們調集了重炮和裝甲列車,用猛烈的火力逐一摧毀叛亂者佔領的街區。在此期間,兩輛「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被叛軍當做移動火力點使用,直到主炮彈藥耗盡。但由於眾寡懸殊,這些車輛幾乎無力阻擋紅軍的推進。

隨著時間流逝,戰場的天平也開始向紅軍一方傾斜。隨著7月21日、最後一批叛軍放下武器,戰鬥終於結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流血事件的終結:在伏爾加河的一條駁船上,紅軍發現了100多名被虐待至死的戰俘,並因此對城市進行了報復:隨後9個月內,有數千名市民和叛亂者遭到處決。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蘇俄內戰中,大部分「加福德」裝甲車都投向了紅軍一方,並參加了歐洲前線的主要戰役。同時,它們也被換上了更具革命色彩的名字——比如「卡爾·馬克思」「托洛茨基」「反基督者」和「紅色騎士」。1920年,其中一些裝甲車更是捲入了與白軍坦克的交戰。

1919年,一輛紅軍裝備的「加福德」裝甲車,車身上還塗有綠黃相間的早期迷彩

這次戰鬥發生在卡霍夫卡(Kakhovka)橋頭堡——在10月初,紅軍主力部隊在這座重鎮附近橫渡了第聶伯河,並準備進攻克里米亞,隨後,當地便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當時,6輛隸屬於蘇軍「第42騎步兵混合重裝甲車集群」的「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也抵達了橋頭堡,並被部署在後方作為反坦克火力點。10月14日清晨,他們遭遇了白軍坦克的猛烈攻擊,透過觀察口,他們能清楚地看到:12輛白軍坦克正排成直線,以緊密的隊形向前推進。

但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遭到了紅軍炮火的猛烈打擊,這些炮火既來自裝甲車,也來自精心隱藏的炮兵陣地,僅前兩天,白軍便損失了9輛坦克,其餘部隊也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勇氣。雖然紅軍的6輛「加福德」裝甲車中至少有一輛中彈被毀,但它們也摧毀了至少一輛白軍坦克——這也證明,雖然其使用的76.2毫米穿透力較弱,但仍然可以對早期坦克製造很大威脅。

一副反映卡霍夫卡橋頭堡之戰期間,紅軍對抗白軍坦克的繪畫,「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也投入了這次戰鬥,甚至取得了一個反坦克戰果

隨著白軍的失敗,越來越多的「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落入了紅軍手中,其最高峰時甚至超過了30輛。而在內戰結束後,仍有大批該型裝甲車在紅軍中服役,但它們的車況也愈發惡劣。按照統計,1921年12月,在紅軍26輛「加福德」裝甲車中,有11輛已經無法正常運轉,另外,配套的實心橡膠輪胎尤其缺乏,甚至必須要向國外進口。有鑒於此,在1923年,紅軍決定對將21輛「加福德」改造為鐵路裝甲車,這項任務被交給了布良斯克機械製造廠,改裝後的車輛主要部署在東歐,用於保護鐵路免遭匪徒襲擊。

「加福德」鐵路裝甲車的模型

1931年, 蘇軍發布了淘汰老式裝甲車的命令,而「加福德」也在涉及範圍中,雖然有作者宣稱,該型車曾在1941年參加了衛國戰爭,但事實上,這些作者大多把一戰結束時,德國右翼武裝使用「加福德」裝甲車的照片,同二戰時期的照片搞混了。

外國用戶:德國、波蘭和拉脫維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加福德」的不只有俄國軍隊,還有它的敵人們。在1917-1918年間,至少有5輛該型車被德軍繳獲。雖然它們大部分並未投入前線,但在戰後的武裝衝突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和俄羅斯的情況一樣,在一戰結束後,德國境內也爆發了騷亂和內戰。

德國內戰一方是傾向於革命的水兵和工人,而另一方則是以前德軍軍官為首的右翼保守勢力。在1918-1921年之間,雙方在大城市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並且動用了各種重型武器——在這些武器中,就包括了右翼武裝組織從後方倉庫內抽調的裝甲車和坦克,它們組成了「Kommando der Kampfwagenabteilungen」——即「裝甲營指揮部」。

按照記錄,這支部隊麾下至少有三輛「加福德」,它們都換上了德國製造的機槍,並在柏林等地鎮壓過左派起義,但在更多德國裝甲車投入使用後,這些「外來」車輛很快被送回了倉庫。

內戰期間,德國右翼武裝使用的「加福德」裝甲車

在一戰結束後,裝備「加福德」裝甲車的另一個國家是波蘭。在獨立之後,他們也很快加入了向俄國趁火打劫的行列,並在1919年攻入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一連串戰鬥中,波軍從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和布爾什維克手中奪取了大量裝備,其中就包括了三輛「加福德」裝甲車。

波蘭的第一輛「加福德」裝甲車奪取於1919年2月,其地點是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Volodymyr-Volynskyi)附近,這輛裝甲車後來被命名為「祖父」號(Dziadek,其名稱取自波軍總司令畢蘇斯基的綽號),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一個裝甲排。在該排中,「祖父」號始終充當著中堅力量,甚至還在1920年3月21日捲入了一場小規模的裝甲戰。當時,該車正在日托米爾(Zhitomir)附近支援友軍的進攻,期間,其成功擊毀並俘獲了一輛紅軍的「奧斯汀」半履帶裝甲車。雖然在3月26日,該車也被炮火擊中受損,但它不久後就重新投入了戰鬥,並參與了「狩獵」另一輛紅軍裝甲車的行動。

波蘭的「加福德」裝甲車「祖父」號,右側就是它俘獲的「奧斯丁」裝甲車

波軍的第二輛「加福德」也基本與「祖父」號俘獲於同一時期,它被命名為「扎格沃巴」號(Zagloba,其名稱來自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小說《火與劍》中的一位人物),並被編入了同一個裝甲排。第三輛則是一輛海軍型的「加福德」,它在一條主幹道上被紅軍遺棄,儘管已經無法發動,但如獲至寶的波蘭人仍然將它拖到後方,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維修,後來,該車參加了在華沙城下抵禦蘇俄軍隊的戰鬥。根據記錄,這三輛裝甲車直到1927年才從波蘭軍隊中退役,並1930年代被拆毀。

此外,還有一輛「加福德」裝甲車落入了拉脫維亞軍隊手中。1918年,該國宣布獨立,但隨後,當地便成了布爾什維克、德國志願軍(及其支持下的白軍),以及拉脫維亞民族主義者三方混戰的場所。1919年10月,德軍沿著通向里加(Riga)的公路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但期間,他們遭到了一輛「拉福德」裝甲車的阻擊,有大量士兵倒在了其炮火之下。

面對危局,一名德軍軍官悄悄逼近裝甲車,並用手槍殺死了司機和車長,其餘的乘員見狀被迫投降。但隨後,記錄發生了分歧。據一些報道,該裝甲車被送回德國以鎮壓左派起義,但另一種更可靠的說法是,這輛車最終還是回到了拉脫維亞人手裡,並被使用到1930年代初。另外,在一戰後,羅馬尼亞和愛沙尼亞等國也有裝備過「加福德」裝甲車,但使用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今,無論在俄羅斯,還是其它國家,已經沒有一輛「加福德」存世。

如今,已經沒有一輛「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存世,但除了在《戰地1》中一睹其威嚴之外,我們還可以前往聖彼得堡的老式汽車博物館中參觀其復原品

結語

「普梯洛夫-加福德」只是《戰地1》新DLC增加的武器之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標準,它擁有強大的火力,設計思路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由於俄國低下的工業水平,這些武器對戰爭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另外,「普梯洛夫-加福德」裝甲車也絕不是一個孤例:類似的情況也反映在DLC中登場的許多其它武器中,它們要麼是因為產量有限,要麼是因為糟糕的組織和指揮,沒有一種真正發揮作用。而這些,也成了俄國最終一敗塗地的重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民星空 的精彩文章:

蘋果Top6:荒地求生29天 生存遊戲《29天》上架
國慶手機兒不放假 16款手游助你居家旅行時刻有戲
《戰錘:全面戰爭2》派系兵種解析圖文攻略
初代《輻射》在Steam商店限時免費 點擊即可喜加一
《絕地求生》團隊成立新公司 效率更高更靈活

TAG:遊民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