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六波羅蜜看太極拳次第修鍊
六波羅蜜為佛教用語,常稱為「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法門,是菩薩所修之法。「度」的梵語為「波羅密」,其涵義是:「從此岸渡到彼岸」,使眾生脫離苦海,圓證佛果。因此,「波羅蜜」又涵「究竟圓滿」之意。太極拳作為「拳、氣、意」一體的拳種,其修習的過程,也恰契合這樣一個六度的過程,最終達到武術的至高境界。
一、布施度為學好太極拳提供前提
佛教文化中,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從佛陀的傳記看,若要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連最寶貴的身體都要捨棄,何況是其他身外之物了。歷來各行業都有「財布施」的規矩,如《西遊記》中唐僧一行在西天取經需要繳納「利是」,方才取得真經;孔子納徒時,學費是十串臘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也有五兩白銀學字的故事。通過財布施,弟子們就會更加珍惜機會,以達到自己學習的目的,現在太極拳行業開始整體思考,廣場式免費教學,其實並不利於普及正統太極拳。法布施,就是要勇於將自己對太極拳的見解與人分享、探討,促進自己的提高。無畏布施,就是要鼓勵人們對太極拳有真實的認識——太極拳不是太極操、不是老年拳,而是一種競技性很強、老少皆宜的傳統國術,能夠強壯習練者的體魄,也能提升信心,以「勇者」之心面對世界。
二、持戒度為習練太極拳保駕護航
佛家《別解脫經》云:「戒為趨善趣,渡河之橋樑。」龍猛菩薩也在《親友書》里說:「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佛教徒需持戒才能內心清凈,才能修行不偏、不誤入歧途。在修習太極拳時,要按照老師的教導一招一式扎紮實實地循序漸進,切勿三心二意,守得住本心,耐得住寂寞,方可成大器。
三、安忍度為練習太極拳消除障礙
所有的修行裡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寂天菩薩也說:「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修持安忍,可有一顆平常心。對其他拳種習練者的非議、挑釁有態度而不衝動,更不可有展示蠻勁的衝動。要耐得住寂寞,不可盲目求快。
四、精進度為學拳提供強大動力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里也說:「功德皆隨精進行。」高爾基說:「天才出於勤奮。」精進分為盔甲精進、攝持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覺得自己太懶惰了,從今天開始一定要精進,披上這種誓願的盔甲,叫做盔甲精進;凡是行持善法的行為,自己就要取受,這樣的發心叫攝持善法精進;一切力量全部用於利益方面,這叫饒益有情精進。《入中論》云:「若彼凈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凈。」心的力量非常強大,只要精進的話,學問或心力都會不斷增上,很多事情也可以成辦。我們修習太極拳,就要有發心學好的誓願,要有廣泛接納改進自己學習的胸懷,要有利益天下大眾的格局!
五、靜慮度為拳術拳理實現升華
靜慮有寂止和勝觀。寂止是心對善法一緣安住,勝觀則是對諸法本體證悟空性。《學集論》云:「真實而入定,方知佛所說。」通過對拳法的聞思,不斷進步,然後在放假或者有空時,抽出一段時間,稍微安住,不僅僅思考拳法拳理,還要回觀自心,把所學修的內容慢慢消化,這樣思維和修習的力量非常大,效果就非常好!直到不斷破除障礙,放下執著,改掉習氣,心獲得清凈,則處在了精進的快速道上。
六、智慧度為太極拳的終極目標
佛家認為,若沒有將萬法抉擇為空性的智慧,光靠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這五度是無法圓滿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入中論》裡面提過,沒有智慧度,就沒辦法獲得圓滿佛果。《智慧品》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布施等一切支,佛陀是為了現前智慧波羅蜜多而宣說的。如果沒有智慧度,六度就無法圓滿,佛果也不可能獲得。饒益有情的智慧,每個人應該都會具足。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基礎和手段,都是為禪定打基礎的。而禪定是關鍵和樞紐。但禪定並不是目的,只有通過禪定,才能達到真智慧的自然流露。因此,對於般若(圓滿的智慧)來說,禪定又成了方法和手段。在我們不斷修持、次第練習的深厚基礎上,不斷追求突破和超越,讓自己的拳術達到空性的至高境界!
最高深的智慧是佛菩薩具足,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有。比如你是木匠的話,無條件地幫助別人作木工;你會修電腦的話,整天幫別人修電腦,這都是一種饒益有情的智慧。所以,饒益有情智慧的範圍非常廣。禪定的目的正是為了般若。只有真實智慧的顯現,你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你才能突破重重障礙,見到真我本性,才能悟透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在智慧出現之後,般若又變成了手段,而指導眾生實踐又是目的。萬法歸一,太極拳達到如此境界,胸中再也沒有自己,只有利益眾生!
※太極雷公喜歡上冷兵器,真刀對砍廝殺,無比熱血!
※太極文武三乘解
※張三丰是太極功拳與內家拳的法則
※王翀先生太極拳隨筆—隨想
※怎樣正確認識太極拳4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