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好父母的「老師」

當好父母的「老師」

大街上車水馬龍,母親的眼神有些不安,當看到醫院高聳的大樓,母親的眼神又顯得迷茫。

母親覺得胸悶背困,在家鄉的小城治療總不見效。經過再三要求,她才答應來我所在的城市做個檢查。

見到母親總感覺生疏。也難怪,離開家鄉已經整整十五年了。用網友的計算方法,我一年平均回家兩次,每次在家約三天,除去應酬時間,每天陪父母最多也就兩三個小時。這十五年里,真正陪父母的時間還不到半個月。而父母呢,他們很少來看我,嘴上說是嫌路遠,其實是怕添麻煩。

大街上車水馬龍,母親的眼神有些不安,當看到醫院高聳的大樓,母親的眼神又顯得迷茫。她說要是自己來,肯定連門都找不到。醫院的手扶電梯似乎運行很快,母親猶猶豫豫不敢邁腳,說怕踩錯地方階梯升起時摔倒。我向她解釋,你看每階電梯最前面有條黃線,別踩著就行。果然,母親不怕了,就像年輕時那樣,很果斷地邁出腳步。

在二樓掛了號,來到五樓的診室,又去三樓采血、一樓拍CT片……中間還去醫院的食堂買了早點。母親跟在後面,認真地記著每處地點的樓層、方位,嘴裡還念念有詞生怕忘了。我讓她坐著等就行,她不聽,說記熟了以後可以自己來,不用耽誤我上班。坐下等檢查結果的空隙,她問我為啥對醫院這麼熟悉。我告訴她:醫生給的單子上會標明檢查地點;每層樓的電梯口,過道的地面、上方都有指示牌,只要提前掃一眼就能知道;而且來回的護士、保安、保潔那麼多,隨時可以問。母親四周看了看說,指示牌是挺多,就是字有點小。

人總是對陌生環境和未知事物懷有恐懼。曾在報紙上看到個極端的例子,有人患了「陌生環境恐懼症」,居然20年不敢走出家門。我想,母親一直住在村裡,對車流、高樓、電梯本來就接觸得少,再加上來到陌生城市,擔心別人聽不懂她說話,所以在醫院表現出了種種不適應吧。

晚飯時,母親拿著饅頭忽然問我,聽說城裡有人把衛生紙攪碎了混在饅頭裡,能讓饅頭更筋道,是不是真的?我有點驚訝,家鄉村中以麵食為主,母親怎麼會分辨不清這樣的謠言呢?也是從這一刻起,我意識到母親的衰老,她的思維已經沒有年輕時活躍,而且開始依賴兒子。回想下午在公園遛彎,她也總是跟在我的後面,腳步有些拖沓,失去了記憶中的矯健。小時候,是我拉著她的衣角,緊邁雙腿不情願地跟在後面。如今,我們之間位置的變換,是不是意味著在以後的歲月里,由母親照顧我轉變為我照顧母親呢?

飯後閑聊,母親提出用我的微信學著和老家的親戚聊聊天。老家遠在河南,父母年輕時因為想多生一個兒子來到內蒙古,一來便紮下了根。爺爺去世時,父親曾說以後不回家了,這句話當時特別觸動我:原來父親有兩個家,在那個我不熟悉的家裡他是孩子。我趕緊打開微信,外婆還在世,我能理解母親對故鄉和親人的期盼。母親不會用微信,我一步步地教,母親學會後很開心,臉上的皺紋也減少了,她說微信原來這麼簡單。

我的兒子要上幼兒園了。開學之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屢被家長們提及。我想,對於步入晚年的父母,孩子也應該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對新鮮事物依然渴望,就像我的母親學微信,想自己去看病一樣。生理的衰老不可避免,學習至少能讓心態年輕。試想如果母親會上網,「饅頭謠言」一查便知,醫院挂號也能自己在家完成。常有人用「上有老,下有小」形容自身的壓力,如果對於「老小」我們都能扮演好老師的角色,壓力也必隨之減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未來20年 北京城怎麼建
方漢奇、劉詩白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周篤文:《周文彰詩詞選》序
教育部: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國歌最後一句為什麼多了一個「進」?國歌響起時,我們該如何致敬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