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思·恩斯特:不知疲倦的實驗者與發明家

馬克思·恩斯特:不知疲倦的實驗者與發明家

「繪畫既不是裝飾性的娛樂,也不是對現實感知的虛構造型,它將永遠是:創造、發現、啟示。」

——馬克思·恩斯特

今年9月末,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將舉辦展覽 「馬克思·恩斯特:繪畫之外」(Max Ernst:BeyondPainting),展出這位被譽為「超現實主義達·芬奇」的德裔藝術家100多件最具實驗精神的館藏作品,並藉此回顧恩斯特獨具特色的藝術生涯。

> 《女人、老人和花》,1923

恩斯特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他從那時就開始不知疲倦地實驗,像發明家一樣創造各種能突破繪畫局限性的、更極致的新手法,有力地表達戰爭帶來的那些難以描述、極致荒謬景象。這些作品包括挑戰傳統材料與構圖規則的繪畫、利用隨手撿拾印刷復刻品進行創作的拼貼、拓印作品、包含自創象形文字和獨特排版的插畫集、拼貼小說、彩繪石和青銅製成的雕塑以及運用多種複雜的版畫。2008年,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舉辦恩斯特回顧展,那是在美國生活創作過30餘年的德裔藝術家在美國的首次面向公眾的大型展覽,在此之前,人們對這位超現實主義天才藝術家以及其多樣的作品形式並不熟悉。

> 《兩個受到夜鶯威脅的孩子》,1924

實際上,這位達達與超現實主義的先鋒人物以極端多變的風格和技巧在西方藝術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記,貢獻了諸多理論與實踐。他的作品永遠充滿實驗性,反抗基督教的教條、顛覆西方傳統美學標準。恩斯特生於19世紀末,活了85歲,有過四任妻子,親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流亡他鄉,他的作品見證了當代文明藝術史的繁榮與戰爭的殘酷毀滅。二戰後,恩斯特流亡至美國,繼續創作甚至影響了美國新興藝術的發展。但直至20世紀20年代,他在科隆和巴黎的藝術家作家群體之外依然鮮為人知。1945年後,他的成就才開始被廣泛認可,成為前衛藝術家的代表。 1954年,他獲得了威尼斯雙年展大獎,贏得了國際聲譽。

> 《火裝飾著自行車》,1921

馬克思·恩斯特於1891年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小鎮布魯爾,父親是一位虔誠且嚴格的基督教徒及聾啞人教師,業餘愛好在自然中寫生,童年時的恩斯特受其影響也喜歡上了畫畫。科隆是一個充滿著詭異傳說和有者鍊金術傳統的古城,恩斯特自幼便對那裡的奇幻和詭異的傳說和精神世界著迷。

大學時他修習哲學、藝術史和文學,深受尼采和佛洛依德影響,對新興精神學說著迷,常拜訪精神病院,對患者的畫作進行研究。幻覺成為他藝術表現的基礎。

> 《帽子人》,1920

恩斯特雖不像達利和畢加索那樣在童年或青少年時就展露頭腳,也未經專業訓練便在繪畫領域自學成才。20世紀初,恩斯特與奧古斯特·馬克、漢斯·阿爾普等活躍於萊茵蘭地區的年輕畫家結識,開始了群體藝術實踐。恩斯特受到野獸派、立體派的影響,也將對畢加索、梵高、高更的認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1914年,恩斯特與漢斯·阿爾普發起了科隆達達運動。那時,「達達」的稱謂尚未明確,還只是一種無政府藝術運動。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恩斯特的藝術生涯被打斷,他進入軍隊服役,後被派去畫地圖才得以繼續作畫。這場戰爭在奪走了不少德國表現主義畫家的生命,包括恩斯特的朋友奧古斯特·馬克。恩斯特在自傳中這樣描述「馬克思·恩斯特死於1914年的8月1日,他在1918年的11月11日得以復活。」

> 《光輪》,1925

1918年,恩斯特回到科隆,師從喬治·德·基里,其影響和啟發之下,恩斯特開始研究郵購手冊、助教指南等素材,將其作為材料進行創作。1919年之後,恩斯特開始創作達達主義的物件拼貼(Collage)、創造拓印繪畫技法(Frottage)、運用在畫布上用鏟子塗抹顏料的刷除術(Grattage)、移畫印花(Decalcomania)等多種技巧,還曾嘗試用「意識流記述法」進行創作。這些技巧成為恩斯特的兵刃,他力圖呈現一個夢幻的超現實主義世界,怪異的機械化生物、夢魘、變形的空間和幽靈般的女性都是他當時作品中常見的描繪對象。1920年,恩斯特遇到了終生的摯友、法國詩人保羅·艾呂雅,後者也是達達藝術運動的創始者之一,艾呂雅的前妻加拉後來成為了達利妻子。1923年,恩斯特拋下德國的妻兒,移居巴黎,為了謀生和繼續作畫,他做過很多奇怪的工作。1925年,恩斯特與巴黎的畫廊簽約,建立工作室,成為了一名職業畫家,活躍於巴黎的藝術圈,與其他超現實主義者一起踐行新的藝術實驗。

> 《森林之上的鳥》,1929

1927年,恩斯特用他發明的拓印法與刷除術繪製了作品《叢林與鴿子》,營造出厚重的肌理和立體感。作品描繪了一片奇異抽象的林間夜景。一隻孩童般的鴿子出現在茂密的森林裡。鴿子與森林都是時常出現在恩斯特作品中的元素,它們來源於童年記憶里家鄉附近一片樹林,令人感到害怕又好奇,而鴿子也是恩斯特本人的化身。

在恩斯特作品中時常能看到他對鳥類的迷戀。他時常在作品裡將自身化作一隻叫做Loplop的鳥。鳥的替身延續了恩斯特童年時的困惑:他曾覺得人和鳥很難區分。童年的一個夜晚,恩斯特醒來後發現自己心愛的鳥死了,幾分鐘後,父親宣布他的妹妹出生了。Loplop經常出現在其他畫家的拼貼畫中,例如安德烈· 布勒東的《Loplop Presents》。

> 《盲泳》,1934

1939年,二戰爆發,恩斯特因其德國籍和藝術家身份兩度被拘禁在集中營。1941年,恩斯特與馬塞爾·杜尚和馬克·夏加爾等一票藝術家流亡到美國,定居下來,這些藝術家的到來在戰後的美國藝術圈掀起了一陣表現主義的新浪潮。

這幅《新娘的婚紗》創作於二戰時期。畫中濃郁的紅色令人感到不安與荒誕:裸體的新娘長著貓頭鷹的腦袋,猩紅的婚紗呈現出羽毛質感,垂落在畫布上。新娘右側的裸女胯下有一個醜陋的矮人,左側的鴛鴦頭人身武士手持一柄破矛,臣服於新娘。這場景可怖卻有著異樣的美感。壓抑、慾望、夢幻的情緒通過顏色和畫面形象呈現出來,像一隻在籠中尖叫的怪鳥。

> 《拿破崙在荒野》,1941

移居美國之後,剛逃出戰爭的恩斯特作品中經常出現崩裂的土地、巨型裸女、驚慌的飛鳥和血腥的紅色。安定下來之後,恩斯特開始與美國的藝術家們交流,舉辦展覽,促進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發展。1942年,恩斯特創作了一幅名為《超現實主義與繪畫》的自畫像,由此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進行了一次畫例解說。同年,恩斯特在創作《被一隻飛起的非歐幾里得幾何的蒼蠅所驚呆的年輕人》的作品時,創造了澆築的技法:將顏料容器下端開口,在畫布上方隨意移動,讓色點自由滴落。這種方法在後來影響了傑克遜·波洛克。

20世紀40年代,恩斯特與當時的伴侶——年輕的西班牙女畫家朵拉西婭·泰寧離開紐約,旅居在亞利桑那的荒涼之處,在人煙和植物都十分稀少的荒漠里與孤獨作伴,雕刻、作畫。恩斯特在那時又對礦物和石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地荒漠給他帶來新的靈感,開啟了他童年記憶中的想像場景。森林的綠色和象徵生命的昆蟲象徵著歐洲與故鄉的過;亞利桑那的礦山、沙漠則與戰爭中恩斯特的精神世界相吻合。

> 《朋友聚會,朋友成花》,1928

1944年,恩斯特創作了這幅《沉默的眼睛》。佛洛依德的學說認為,造成混亂的現代生活的根源是人們對自己無意識的壓制,恩斯特試圖在畫中釋放被壓制的潛意識。畫中看似平靜的湖泊倒映著岸上形狀詭異的物體,鑲嵌在上面的透明綠色珍珠看起來好似眼睛,透露出恐怖與死寂的氣息。女人在哀悼。這被岩石包圍的場景中嗅不到生命的歡愉,只有恐懼和死亡的氣息。

恩斯特在亞利桑那的塞多納居住了6年,他在紅色的岩石群中搭建了一座小房子,偶爾會有一些從歐洲來的藝術家來這裡小住,比如法國攝影師亨利·布列松。賽多納的生活給恩斯特帶來許多靈感,他在這期間寫下著作《繪畫之外》。這本書後來大獲成功,為恩斯特帶來了名譽和經濟上的成功。1950年,他再次回到法國,1976年在巴黎逝世,死後被埋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

> 《蝴蝶》,1931

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相比,恩斯特算得上是一位純粹而坦誠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他不像達利等那樣崇尚性慾主義或接近日常生活,反而更像一個古代哲學和科學家,對宏大的宇宙命題感興趣,對自然和科學界的秘密充滿好奇,於是他借鑒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對外部與精神世界進行探索,用自己發明的各種自動書寫技法用於表達和呈現。他的作品是感性的創作也是理性的研究,研究對象除了人,還包括宇宙星系、陸地、海洋、植物、礦物、動物。正如他所言:「如果繪畫只是純粹造型藝術的話,那就無法超越眼光的界限。眼睛只是一種肉體組織,而不是一個腦筋。」於是恩斯特創造出了自己的幻覺世界,那些蛻變成蟲的植物、石頭上的人臉和動物的四肢等奇形怪狀的自然結構釋放出來的情緒,彷彿一支致幻劑, 令觀者的腦顱震蕩,對畫面情境所訴說的神秘故事產生好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世界品牌實驗室權威發布:博德四度躋身亞洲品牌500強
小科迷實驗——慣性珠子
親子實驗:紙巾化身雙面膠
校門口路窄車多:實驗二小家長列隊搭建「綠色通道」
奢侈FINNEY全面屏手機 來自SIRIN實驗室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