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文读完九月基因行业大事件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十一假期来临,在我们放松心情的同时,来回顾一下在刚刚过去的9月,基因领域的一些大事件吧!
政策
1、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落户沈阳
2017年9月12日,“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启动及重大眼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暨中国(沈阳)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在沈阳召开。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是世界上第一个眼基因库,是全国唯一的眼病及相关慢病遗传资源库,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公益性创新科研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我国首个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前瞻性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9月13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和不明原发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发起的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肿瘤组织起源基因检测预测原发灶不明肿瘤原发灶及指导药物治疗的价值评估性研究启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顺利召开。研究将客观评估采用肿瘤基因表达谱检测(由可帮基因提供技术支持)预测原发不明肿瘤的组织起源,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对照组中未接受肿瘤基因表达谱检测、并给予经验性治疗的患者,为多原发和原发不明肿瘤的精确诊断和治疗探索更优的解决方案。
3、政府买单!武汉高龄孕妇可享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武汉市卫计委从本月开始在江汉区妇幼保健院试点开展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全市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都能在这里筛查自己的宝宝是否健康。二孩时代来临,高龄孕妇随之增多,防治出生缺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按照武汉市每年约出生12万新生儿计算,若全部采取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可基本防止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每年可为武汉市避免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4、FDA批准首款抗癌生物类似物上市!
9月14日,FDA批准首款癌症生物类似物——Mvasi?(bevacizumab-awwb)上市。Mvasi由安进(Amgen)和艾尔建(Allergan)联合开发的一款类似于基因泰克(Genentech)Avastin?(bevacizumab)的药物,用于治疗5种癌症,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性肾细胞癌、宫颈癌和胶质母细胞瘤。Mvasi是首个获FDA批准的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类似物。这意味着,它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与原研药无显著差异,并满足相关法律的规定。
5、攻击白血病的改良T细胞成为美国批准的第一个基因治疗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项新的癌症治疗方案,该疗法涉及到基因改造病人的免疫细胞。该机构称这一决定是“历史性的行动”,该疗法是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是美国批准的第一个基因疗法。这种新疗法包括从患者血液中去除被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并为其提供一种名为“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蛋白质的基因,这种蛋白质指示T细胞靶向白血病细胞。然后将修饰过的细胞进行回输。
行业事件
1、首款RNAi药物patisiran有望近期上市
近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lnylam宣布其RNAi药物patisiran在一个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变(FAP)三期临床达到一级、二级终点,这是RNAi药物首次在三期临床达到主要临床终点。FAP很难用传统药物控制,而RNA药物如patisiran和Ionis的反义核酸(ASO)药物NEURO-TTR可以选择性降解TTR的mRNA避免毒性蛋白的合成。最重要的是patisiran似乎没有遇到困扰RNA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当然具体数据还要在11月的会议才能公布。
2、当科学狂人遇上机器学习:基因组测序竟能准确预测长相!
克莱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博士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今日,这名科学狂人的一项研究再次引爆了学术圈——文特尔博士的团队发现,仅仅通过分析基因组信息,我们就能还原出人的长相。这项研究发表在了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3、日本临床实验:通过血液查找癌症病人的变异基因
据《读卖新闻》网站报道,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近日开始了一项临床实验,癌症患者将接受血液检查,旨在从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测定出致病的变异基因,从而帮助其进行治疗。此次临床实验计划将在2年内以接受标准治疗无效的500名癌症患者为对象进行。这项检查只需从患者体内抽取20毫升的血液即可进行,大大降低了给患者身体造成的负担。
4、首个!国内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研发成功
基因测序仪作为基因产业上游核心,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9月5日,科技部发文宣布了一大好消息——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其准确率实现世界第一,并已经获得备案并批量投产。
5、"独具匠星,领驭全程"——2017 CSCO大会,领星与您同行!
第二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7年CSCO学术年会于2017年9月26日~9月30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大会将秉承CSCO的一贯宗旨,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鼓励支持临床研究和创新,提倡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上的精准肿瘤学,积极推动学科大发展。
6、全新的单细胞建库方法BaseMTLP即将发布,推动测序方法从二代向三代迈进
全球基因测序领域领导者Thermo Fisher(赛默飞)与贝康医疗合作,将其全球生殖与遗传临床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该中心”)落户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通过该中心的建立,赛默飞希望推动其二代测序、单细胞扩增等技术在生殖健康领域的临床研究。据记者了解,9月17日,在该中心举办的高峰论坛上,贝康医疗将发布全新的单细胞建库方法BaseMTLPTM 。这是单细胞扩增与二代测序技术应用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7、在家就能做基因检测?
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创新论坛暨2017全球创新者大会(GIC)在深圳举行。从大会的“精准医疗”专场讨论会上获悉,基因检测正从辅助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一种专业手段,基因检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研方式。基因检测逐渐以“平价亲民”的百元级消费产品的形式,走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未来,人们在家中就能进行基因测序吗?
8、科学家首次完成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
近期,由上海长海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芬兰奥卢大学、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泌尿学》(European Urology)杂志。揭示了东西方人前列腺癌基因组图谱的巨大差异,发现了与前列腺癌预后及生存相关的新基因,将为前列腺癌的治疗、诊断和预后检测提供新的基础。
9、新技术把插入DNA的速度提高1万倍
一般来说,研究人员会用手动方式操作,通过吸移管将一个细胞样本放进小室,小室里面已经插入了DNA,一次只能移一个,研究人员要从几百万甚至几十亿个细胞中仔细寻找,直到获得最满意的结果。MIT一家创业公司—Kytopen现在开发出新技术,可以让寻找的速度提高1万倍。
10、PNAS:新型液体活检技术,检出率可提升一倍
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表示其开发了一种新型液体活检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早期胰腺癌中的肿瘤特异性DNA和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对应文章则发表于最新上线的PNAS,标题为"Combined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d protein biomarker-based liquid biopsy for the earlier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s。"
11、韩国学者:“美国制造”基因编辑人类胚胎研究其实由韩国主导
英国《自然》杂志将一篇论文公之于众: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正了未被植入子宫前的人类胚胎中的、与遗传性心脏疾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有关的基因变异。上述最新研究是被称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实现对人类早期胚胎中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突变基因的修复。韩国学者表示:“是韩国而不是美国学者主导了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2、癌症诊断准确率近90%!厚积薄发下的液体活检技术即将迎来春天!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的出现,通过分子诊断来指导患者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临床专家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液体活检的概念被反复提及并迅速成为临床 关注的焦点。
13、液体活检:可识别癌症,传染病以及肥胖症等疾病
除红细胞,白细胞和荷尔蒙以外,我们身体里的每一滴血都有极微小的DNA碎片,这些这些小碎片一般在体内不同细胞死亡之时释放出来。最近用于分析这些遗传信息片段的工具在分析速度和效率上都不断增加,这 大大推动了所谓的游离DNA检测(cfDNA)的发展,由其是对产前检查婴儿发育状态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最好检测方式的恐怕还并非如此。
公司动态/投资并购
1、重磅:13天!安诺开启建库测序极速时代
安诺优达在2017年第四季度隆重推出最全面的自动化建库和分析平台,涵盖全外显子测序、普通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重测序三大类服务,全面压缩项目周期,开启高通量测序服务极速时代。
2、华大智造联手德国Curetis公司开启传染病基因诊断的新时代
近日,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与德国Curetis公司达成战略性合作。双方深入探究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微生物传感染临床鉴定方法,此次合作加速了基于基因测序的临床病原诊断进程,也拓宽了双方在严重病原物感染IVD领域的格局。
3、Kite被收购,这两家公司可能是华尔街下一个目标
前不久,吉利德科学宣布以119亿美元现金收购Kite Pharma。财经顾问公司The Motley Fool称,华尔街正在讨论下一轮该收购哪家企业:肿瘤免疫疗法领域的朱诺医疗和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马祖机器人有望成为下一个目标。
4、又一国内首创:安诺云开辟基因大数据分析先河
安诺云蓄积实力,经过不断的研发和测试,在国内众多云平台中脱颖而出,首家实现支持CWL/WDL,从而实现了分析流程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开创了国内云平台技术先河。
5、23 and Me计划融资2亿美元,红杉资本领投
9月6日,消息人士透露,DNA鉴定公司23andMe计划融资2亿美元,红杉资本领投,富达投资有意参投。据悉,这家公司希望获得更多资金,壮大其基因研究机构,开发更多新产品。
6、PD-1之后,默沙东瞄准新靶点!6亿美元收购Rigontec,加强其免疫肿瘤学领导地位!
2017年9月16日,美国默克公司(默沙东公司,MSD)宣布,默沙东将收购德国Rigontec公司。Rigontec公司是研究视黄酸诱导基因 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 ,RIG-I)通路领域的先锋。RIG-I通路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作为癌症免疫疗法中的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法,对RIG-I通路的调节可诱导即时的和长期的抗肿瘤免疫。
7、基因检测公司Color完成8000万美元C轮融资
近日,基因检测公司Color Genomics宣布,已获C轮8000万美元融资。本次投资,使得该公司累积融资金额达到1.5亿美元,使之一跃成为美国硅谷地区融资实力最强的健康科技公司。所获投资将用于推动基因检测产品商业化,用于筛查预防癌症和其他健康风险。
8、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积极布局基因检测临床应用
Biocartis近日公开表示,将与美国合作伙伴 Thermo Fisher 共同合作开发美国市场。该公司目前已具备有一系列癌症突变基因突变类型检测,对于 Thermo Fisher 未来在 POCT 分子检验的布局,尤其是在肿瘤基因突变类型或感染性检测,将能够有完整产品线支持。
9、英特尔与浪潮联合推出新基因一体机
近日,英特尔在北京举办了“因AI生爱”的人工智能分享会,在会场分享了AI+精准医疗的内容和发展,以及精准医疗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人工智能为精准医疗带来的革命性创新,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部署与应用。同时公布了与浪潮合作的新一代基因一体机产品。
10、获1亿人民币B轮融资,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破生殖难题
专注于生殖领域的苏州贝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日前对外宣布:已完成1亿人民币B轮融资,资方未透露。该公司为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子公司。
11、Sophia Genetics获3000万美元D轮融资
瑞士医疗数据分析公司Sophia Genetics近日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D轮融资,由Balderton Capital领投,Alychlo、Invoke Capital Partners、360 Capital Partners等跟投。据悉,Sophia将利用这笔资金扩大其DNA数据库,加强其平台的检测和诊断能力。
12、第五届谈家桢国际遗传学论坛暨第二届国际表观基因组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
9 月 27 日,本次国际表观基因组学盛会将持续三天,涵盖 3D 基因组、DNA 甲基化、表观基因组与发育、表观遗传与疾病、表观转录组与 RNA 编辑、表观基因组学与代谢等六个专题,共包含 35 场报告。
13、“最灵敏”基因检测技术在徐州发布!
9月15日,小海龟科技基因检测数字PCR徐州发布会暨圣极生产线建设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它将突破基因检测产业链最高壁垒,填补国内高端基因检测技术空白,对我国分子诊断高端医疗器械及基因精准医疗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4、Oxford Nanopore测序数据国内惊艳首发!
未来组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OxfordNanopore (ONT) 数据,为大家引荐突破测序界“摩尔定律”的Oxford Nanopore测序技术。
15、液体活检领域再添利器:用于脑肿瘤诊断的泛生子脑脊液ctDNA检测产品全面上线
泛生子基因于2015年开始进行脑脊液液体活检技术的探索至今,研发出两款分别用于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的液体活检产品,泛明安脑脊液68基因检测和泛明安脑脊液63基因检测正式面世。产品具有三大优势:开创脑肿瘤液体活检突破、全面覆盖脑瘤类型、个性化精准指导。
评论/人物声音
1、我国科学家揭示m6A调控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员通过合作研究,在m6A调控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17年9月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上。该工作揭示了m6A mRNA甲基化修饰在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调控机制,丰富了对m6A mRNA甲基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为体外诱导扩增造血干细胞提供了理论指导。
2、最大规模的转移肿瘤基因组分析发现了啥?
最近,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科学家们发表了一项迄今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对于转移肿瘤的基因组研究,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新发现,这项研究发表在了最近的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初步数据显示他们发现的基因突变中有75%属于“可治疗的突变”,也就是说已经有靶向药物获批针对这些突变。下一步他们将继续追踪这些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以评估对转移肿瘤能否改善患者的预后。
3、PNAS:卢煜明教授发表新论文,除了NIPT,游离RNA也有望无创检测了
在近日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中,卢煜明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大规模的微流体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分析了24,000多个细胞,确定了细胞类型特异的基因特征,通过血浆游离核酸的分析,研究人员能非侵入性地发现先兆子痫胎盘中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的功能异常。
4、PNAS:甲状腺激素如何促成红细胞生成?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生们一直在强调,甲状腺功能障碍(多由碘缺乏引发)患者常常伴随有贫血。但是,甲状腺激素(TH)与红细胞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并不知道。现在,《PNAS》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揭示,来自于Whitehead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试图打破未知。他们以细胞和动物为模型证实,甲状腺激素负责红细胞成熟的最后一步,并找到了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因子。
5、细胞和基因疗法或面临“第二个死亡之谷”!
近日,新疗法CAR-T可谓是吸足了眼球。先是,吉利德Gilead吉利德将以119亿美元收购Kite,巨资出手拿下了CAR-T三巨头之一;接着诺华(Novartis)CAR-T疗法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这些无疑为细胞和基因疗法的研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似乎问题才刚刚开始,面向临床,业内人士表示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商业化进程仍然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6、中国学者在Nature Methods发表论文,介绍三代测序数据计算方法的突破
9月18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谢志、肖传乐、谢尚潜,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陈颖,湖南农业大学罗峰等学者合作在Nature Methods杂志上发表了三代基因组测序数据计算方法,解决了该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研究进展
1、可治疗6000多种疾病的DNA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
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或可改善一些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治疗,如癌症、囊性纤维化等其他6000种潜在遗传性疾病。科学家通过使用病毒基因组学(遗传物质)、大数据分析和基因编码发明了一种技术,用于预测病人如何应对直接靶向突变基因的治疗,该方法甚至可以不用接触患者。目前,这项技术可直接应用于市场上的DNA药物、32种临床候选药物,以及未来的基因组编辑等治疗方式。
2、Nature颠覆认知!阿尔兹海默症风险基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坏”
ApoE4易感基因是阿尔兹海默症的一个主要遗传风险因素,它的出现甚至于会将这一神经衰退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提高12倍!最新一篇Nature文章揭示,这一突变基因与与Tau蛋白(AD主要致病蛋白之一)之间存在联系——ApoE4会加剧由Tau蛋白引发的神经损伤。而且,它会引发免疫反应,攻击神经细胞。这意味着,靶向ApoE能够防治阿尔兹海默症引发的大脑病变!
3、同日2篇Cell突破成果!除了溶瘤病毒,这种药物竟也能让免疫疗法更有效
免疫疗法的成功正颠覆着癌症治疗。9月7日,Cell杂志发表了2项免疫疗法重要成果。一项研究证实,PD-1抗体Keytruda与溶瘤病毒疗法T-VEC联合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缓解率提升至了62%。另一项研究发现,一种用于增加血液流动的药物竟能够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有效性。
4、Cell:迄今最大规模HPV16全基因组研究找到保守致癌蛋白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Lisa Mirabello指出宫颈癌中观察到HPV16 E7蛋白是不变,建议研究人员应该在发展阻止E7蛋白的药物上加倍努力。这篇发表在Cell上的文章对5570 例HPV16感染细胞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分析,鉴定HPV16基因变异与宫颈癌前病变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这是HPV16全基因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研究。它在HPV16基因组研究的数量上增加了一个数量级,是第一次在HPV16基因组水平与癌症的发展关系上的大规模研究评价。
5、Nature Genetics:发现16个新的糖尿病基因,它们还与心脏病有关
近日,一项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称,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了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共有的几个新的危险位点,对基因数据的大规模分析首先研究了2型糖尿病起因,又阐述了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如何产生关联的。据悉,科学家通过对250000多人(来自南亚、东亚和欧洲)的基因序列信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分析确定了大部分已知的糖尿病“风险位置”,首次发现了16个新的糖尿病基因风险因素以及1个新的CHD基因风险因素,对基因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大多数与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的已知基因位点与冠心病的高风险有关。
6、Cell:迄今最大规模HPV16全基因组研究找到保守致癌蛋白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在所有宫颈癌中约占一半,但9月7日在Cell上报道的研究人员发现,并非所有的感染都是平均的。5570例人类细胞和组织样本的HPV16基因组分析显示,该病毒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独特基因组组成,这使得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感染妇女有不同的HPV16序列和癌症风险。癌前病变或患癌的女性大都有病毒基因E7特定版本,这是研究人员现在感兴趣的目标。
7、PNAS:“化疗明星”紫杉醇促进癌转移,要怪这个基因
紫杉醇(Paclitaxel,PTX)别名红豆杉醇,泰素,紫素,特素,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被称作“化疗明星”。最新研究发现:紫杉醇是把双刃剑,在利用细胞毒性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增加癌细胞对化疗剂的抗性并促进癌细胞转移,机制跟Atf3基因密切相关。
8、Nature:史无前例!全球最先被批准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结果刚刚发表
去年2月1日, Francis Crick研究所的Kathy Niakan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请求获英国监管机构批准。而今Niakan博士的相关文章于9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上。与先前试图修复人类胚胎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不同,最新论文的工作旨在了解人类胚胎发育和流产的原因。这项史无前例的研究与先前试图修复人类胚胎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不同,它是希望最终能通过这些基础研究预防遗传性疾病。尽管这些研究引起了对“设计婴儿”的关注,但最新论文的工作旨在了解人类胚胎发育和流产的原因。
9、使用合并DNA和蛋白质的“液体活检”来检测早期胰腺癌能获得更好效果
据EurekAlert!: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开发了一种血液检测,其检测早期胰腺癌的肿瘤特异性DNA和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该液体活检旨在从血液循环中的大量正常DNA中捕获癌症特异性的DNA分子。肿瘤常将其突变的DNA释放到血液中,这使得科学家可以使用基因组测序工具来检测血液以发现癌症相关的DNA分子。
10、刷新认知无上限:生物能自行将两个基因融合成新的
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菌可以通过两个基因的融合产生新特性的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但是生物体内会出现象基因工程操作那样快速和彻底的变化在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这项研究证明通过拼接、融合而创造出全新的基因,并不是人类首创的。我们所做的一切本来就在自然界存在。
11、新发现112个基因证实与肥胖有关
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通过对17万日本人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1.5万日本人重现性验证,以及对32万欧美人进行跨民族分析,发现了人类基因组上193个与体重调节相关的基因变异,其中112个是新发现的。新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影响体重个体差异的新遗传因素,还从更广泛视角提出了体重与疾病的关系、生物学相关组织和细胞类型等新的见解。
12、基因组检测的隐私保护有望完全实现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说,目前已有技术可以挖掘完整的人类基因组信息,从中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同时也不会透露任何与检测不直接相关的基因信息。这项新技术发表在8月18日的《科学》杂志上。由生物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密码学家共同设计开发的这种“基因组隐形”技术降低了很多受试者的担忧,包括基因隐私性保护问题以及潜在的基因歧视问题。
13、Nat Genetics:胎儿的基因或许会影响怀孕期间患病的风险
最近一研究发现,女性怀孕期间容易患的一种叫做"子痫前期"的终身性疾病有时会与胎儿的基因有关。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子痫前期症状影响着全世界5%的女性,其中大部分患者呈现慢性的症状,例如高血压等。然而,子痫前期是导致分娩时母子死亡的最高的风险因素,为了降低风险,医生们有时不得不采取早产的手段。子痫前期通常胎盘异常为初始症状,因此,有可能胎儿的细胞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14、新研究证实基因在饮食失调中起作用
近日发表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一篇文章讲到,一项研究评估了95名被诊断为饮食失调者的基因组,并鉴定出可聚集成两个群体的430个基因,它们在罹患饮食失调的人群中更容易被破坏。这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饮食混乱是非常严重的生物学驱动的疾病。
15、科学家发现能从DNA预测精神疾病
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蛋白质CX3CR中一个单一的氨基酸替代可能预测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相关文章近期发表在TranslationalPsychiatry上。日本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潜在的罕见基因突变可作为两种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预测因子。
16、使用合并DNA和蛋白质的“液体活检”来检测早期胰腺癌能获得更好效果
END
精
彩
推
荐
第八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
中国·上海 2017年12月09日-10日
转折点
专注生物医药行业的直聘app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转折点App
※奥明基因首席科学家应邀于上海药物研究所讲学
※Sciense:熬夜会发胖!中国科学家发现都是肠道菌群搞的鬼!
※「深度观察」中国药改:离惠及人人还有多远?
※人类永远达不到的运动极限,要靠基因编辑实现?
※首次发现:外周血中异倍体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
TAG:转化医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