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鞅的喜劇和悲劇

商鞅的喜劇和悲劇

管理學的研究分學院和案例兩大流派。前者研究管理學的理論和原則。後者認為管理學其實沒什麼理論好講,活生生的案例就是最好的教材。案例派大概是從「以史為鑒」衍生出來的。如此說來,適當看點歷史,大概能有意識地少走一些彎路。歷史人物有千千萬萬,對管理學有相當造詣的也有萬萬千千,其中值得特別研究的就有商鞅。

商鞅的價值在於集喜劇和悲劇於一身。論華夏歷史上的變法,必提商鞅。估計研究歷史的讀書人中,大多數對商鞅的評價極為負面。這本身就是商鞅悲劇的一部分。然而「可恨」的是,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除了很少人提的管仲,其他偉人或好人的變法都歸於失敗。這正是商鞅值得研究的原因。司馬遷其實是個思想家,他著史是想發表個人見解,不可拘泥於真偽,《史記》中單獨為商鞅立傳,自有其用意。

商鞅的喜劇,就是他作為一個年輕的公子哥,不入魏惠王法眼,卻受秦孝公重用,使秦國變得空前強大。「不拘一格用人」是彈了千百年的老調,多數人並不能真正能奉行,少數能信之行之者,即使不能建功立業,也能青史留名。

按司馬遷《史記》的記載,衛鞅本是衛國的公族子弟——後因被秦國封為商君而人稱商鞅,給魏國的相國公叔痤做家臣。公叔痤病危,魏惠王探視他,順便要他推薦繼任人,公叔痤就推薦商鞅。商鞅年青,又沒有什麼名望,魏惠王用沉默回應公叔痤,在情理之中。公叔痤見魏惠王不肯任商鞅為相國,就建議魏惠王將商鞅處死,以免成為魏國的後患。公叔痤還算有點人性,給老闆出了主意,又私下勸商鞅趕快逃命,說得上是公私兼顧。雖然歷史上並無邏輯學這個名目,但不缺邏輯大師,商鞅就是其中一位。商鞅對公叔痤說:如果老闆肯聽您老的話,就會重用我;既然不肯重用我,那就是認為我沒本事,不值得為我費點小小的腦筋,又怎會聽您的話把我處死?您老放心,我絕無性命之憂。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因老病而變得糊塗,對他的兩條建議都不肯採納。司馬遷說,後來商鞅為秦國出謀伐策,不斷炮製魏國,魏惠王到處尋後悔葯吃,「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魏惠王要公叔痤推薦人才,卻不肯採納他的建議,是歷史和現實中常見的「從正確的前提得出錯誤的結論」現象。這是商鞅喜劇的一個小插曲,卻是人生的一條寶貴經驗:決策的首要原則是「無悔」,為了做到不後悔,事前就得狠狠地花一些心思。

聽說秦國在招賢納士,以為在魏國沒有前途的商鞅就一路向西。他本是衛國人,給魏國和秦國打工,原本沒有道義上的區別。商鞅通過秦孝公的親信景監,找到了與孝公說話的機會。可惜,孝公不吃他「帝道」那一套,在商鞅說話時昏昏入睡。商鞅的名望並沒有增益,雖然孝公在景監面前大罵商鞅是個不識世務的糊塗蟲,但與魏惠王不同,起碼給了商鞅說話的機會,而且不止一次。這種雅量成就了孝公的歷史名聲。商鞅第二次見孝公時,陳說「王道」。這次孝公的表現稍微好點,不過,還是認為商鞅不著邊際。商鞅順著孝公的杆子爬,最後講「霸道」,讓孝公欣喜非常,這才覺得商鞅不是一塊普通的頑石,簡直是通靈寶玉,立心重用商鞅。

受相國這樣的重臣推薦而不受魏惠王垂青,經侍臣引薦而成為秦孝公的股肱。這是商鞅的最大喜劇。

商鞅變法成功,最為主要的一條是獎勵軍功,根據功績的大小給予賞賜,附帶兩條:王室宗親未建功立業者不得坐享其成;嚴厲禁止任何人出於個人恩怨而打架鬥毆。這就鼓勵秦國人循正規途徑升官發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以秦國對外征戰時從來不缺人手,而且是盡心儘力,作為佐證,《詩經》載有秦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吟唱。任何組織如果有這樣的理念且真心實行,起碼有自保的資本,可惜很多人做不到。

守信是商鞅或秦國變法成功的隱性前提。商鞅為了取信於人,賞金移木,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

對於商鞅一系列的變法措施,其結果是,「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說實話,能將一個王朝經營成這個模樣,歷代標榜的聖賢也不多幾個人能有如此驕人的業績。秦國能滅六國,應該說是秦孝公聯手商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能成功的深層原因,是他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司馬遷記下了他的若干名句,放在今天也是蠻實用的,如:「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管理者如果不研究這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大概是必然的結局。

說商鞅是管理學大師,一點也不為過。有理論,有實踐,有成就,商鞅的喜劇成色十分足。

很可惜,商鞅無愧於秦,秦人卻幫敵人報仇。孝公撒手歸天不久,繼位的秦惠王聽信片面之辭(他暗中鼓搗,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將商鞅一家從肉體上消滅。這就是商鞅的悲劇。

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商鞅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排眾議而變法,是其成功的一面。其失敗,也正是在於疏於防範人性的弱點。

商鞅功成名就的時候,朋友趙良曾規勸他急流勇退,范蠡佐越王勾踐滅吳後泛舟五湖就是現成的例子。魏惠王不聽公叔痤的建議而用商鞅,秦孝公先後給了商鞅數次說話的機會,使他有了晉身之階,商鞅自己卻聽不進趙良的話,最後落個凄慘的結局。可見,聽話是天底下最艱深的學問,沒有之一。趙良引用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點到了商鞅執政的最大缺陷。他待人有過於嚴酷的一面,僅僅因為一些人開始反對變法而後來稱頌變法就把人發配邊地,使人不敢議論他的執政措施。

歷來對商鞅的毀譽不一。這是商鞅的另一重悲劇。商鞅最大的悲劇是說成為惡人之師。即使到今天,狠不少的人把昏君之惡歸咎於《商君書》,且言之鑿鑿地說《商君書》是帝王愚民寶典,秘不示人。即使《商君書》導人為惡,典籍勸人向善者簡直百個手指都數不過來,在商鞅之前就有《尚書》、《易經》、《道德經》,外加孔老夫子的宣教,何以那些坐龍椅的大傢伙就不聽聖人「仁義禮智信」的而單單聽商鞅的「弱民術」?其實,偷懶與為惡,是人的潛意識,原本不需要人教的,所謂「誤信人言」,不過是尋找美妙的護身符而已。

商鞅見秦孝公,初始陳說「帝道」,繼之以「王道」,都未搔到孝公的癢處,最後用「霸道」打動孝公的心。可見,商鞅的初心並不壞。孝公的心思是「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把商鞅和秦國都帶入死胡同。這大概是司馬遷想表達的另一層深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管理學 的精彩文章:

TAG:三國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