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槍手:人生的這道選擇題!
在這部影片上映的前幾個月,我就在微博上看過了這部電影的預告片,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該部影片根據2014年轟動一時的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預告片中那些驚險刺激的作弊場景讓我這個名副其實的學生黨異常興奮,甚至有些感同身受。其實說到作弊,大部分人的學生時期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許作弊的形式並不拘泥於這部影片中所展示的考試答題作弊,但我相信大家作弊時的心情也與影片中男女主角一樣,緊張的同時也有對作弊後成果的小興奮,誰又不是這樣呢?
在觀影前對這部片子的第一印象就是:學生黨的地下行動紀實。想著內容肯定全都是作弊了,也不知道廣電的領導們會不會讓這一部影片上映。但是在我正式看過這部電影后,發現原來我那所謂的第一印象,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導演編劇以及演員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並不只有作弊這一行為的緊張刺激,還有對於作弊之外的許多思考,在電影情節貼近生活的同時也在向我們展示高於普通生活的正確價值觀,可謂是正能量十足。
在影片開始之前,熒幕上出現了一則觀影年齡的提示,顯示該部影片適合15歲以上的觀眾觀看。我與友人都戲稱其為「十五禁」電影,但在看完後發現這麼做也不是毫無道理。雖說最終傳遞了正能量,但其影片整體也許會對那些基礎價值觀尚未成形的觀眾造成一定不良影響。從這一點上來看,這部影片還是值得我一看的,誰叫我剛剛超過它年齡的基礎要求呢/嘻嘻。
女主人公Lynn天資聰穎,獲獎無數,是同學們心目中的天才少女。當然,在這部影片當中,「天才」不僅僅指女主人公優秀的學習能力,我認為也是對她策劃整個作弊行動以及作弊手法的一種描述。在結識富二代同學Grace和Pat後,Lynn也開始了她的作弊生涯,最初是Pat以每門課程考試三千泰銖的價格請求Lynn幫助他作弊,並承諾還會有其他的同學參與,Lynn起初有些遲疑,但在得知為了能使自己進入這所學校,父親不得不支付二十萬泰銖的所謂的「新生贊助費」後,接受了Pat的條件,並且想出了以鋼琴指法為作弊暗號的作弊方法,以「教授鋼琴課程」為由開始自己的作弊生意,一時之間收入頗豐,同時自己在學校內也繼續扮演拿著獎學金的「優等生」身份。這時的她,並沒有認識到幫別人作弊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品行上的不良行為,她只是覺得,學校收著學生們交納的金額不等的所謂的「贊助費用」比自己幫助別人作弊的行為更加過分,更何況自己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考試,只是讓別人抄襲自己的答案,這樣也許是一種雙贏,自己既能夠獲得利益,他人也能獲得好成績。但就是這一次失誤,讓她失去了爭取新加坡留學獎學金的資格,也為後面的另一次大型作弊事件做了鋪墊。
而男主人公Bank的角色在一開始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學生,家裡經營著一家很小的洗衣店,父親早已去世,母親辛辛苦苦的支撐著小店,有時遇上洗衣機故障,不得不親自用手搓洗那一大堆的衣物,Bank不忍心看著母親如此辛苦,有時候也會熬夜幫助母親,所以他也一直刻苦學習,爭取著學校的獎學金。在一次電視競賽中與Lynn一同參與比賽並獲得獎金,兩人一開始其實並無交集,但在一次考試中他因為不知道Lynn的作弊生意,將一名同學誤認為意圖抄襲她的試卷而上報給老師,導致了Lynn的作弊事件暴露,從而也使得Lynn失去了獲得新加坡留學獎學金的機會。在後面的大型作弊事件的前夕,為了強行拉攏他入伙的Pat僱人將他打傷,使他也失去了獲得留學獎學金的機會,因為錢的原因而不得不加入了他們共同在STIC考試中作弊的隊伍。在電影中也有提到過,他為了金錢作弊的原因不僅僅是想要出國留學,而是也想讓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那麼辛苦。他最初的本意並不是以此賺錢獲利,只是不得以而為之,這也使後面他性格的轉變更具有戲劇性,更能凸顯電影中想要傳遞的感情。
在最後一次的作弊現場中,Bank還是因為心理素質過差而被發現,但他辯稱自己只是使用電子詞典而沒有使其他人受到牽連。作弊行為最終應該算是成功了,但是他也受到了禁止參加考試以及被學校開除的懲罰,他得到了要求的兩百萬泰銖的報酬,回到了自己家的洗衣店,用那些錢購置了新的設備,換了一台新的電動車,但是他的性格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由最初對於作弊行為的厭惡,轉變至最後親自策劃方案,並要求Lynn加入,他先是以「就算被抓到了也不會進監獄」為理由勸說Lynn入伙,在得到她的拒絕後以告密為威脅,威脅Lynn如果她不參與,就將之前的事情告發,除了Lynn會受到懲罰,那些全部參與作弊的同學的成績也講被取消。至於Lynn,則是與他完全相反的轉變,由一開始對於作弊獲利的狂熱,到最後主動自首自己參與作弊。而促使她轉變的原因也是Bank在考場被人抓住後受到的懲罰,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錯事,在最後被他威脅入伙時平靜的給予答覆「自己為自己做主」,隨後就向相關部門自首。男女主人公孑然相反的態度轉變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一點,為什麼變成這樣?也許只有在你了解電影所要傳達的情感後才能明白。
這部電影表面上講考試作弊這一行為,但是我認為它也在反應某些社會現實。
第一是關於教育制度的批判,從一開始參與學校課本劇需要達到的分數到最後同學們T恤上寫著的「我們考了1460分」,都是對當今教育體制中的「分數主義」的一個影射。學校在招收Lynn時也只是看中她出色的成績,學生達到多少分數就可以選擇大學,參與課本劇,等等等等。只以分數為判斷標準,並不注重實際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這都是當今教育體制的弊端。雖然說這部電影是泰國製造,但某些體制中的弊病可以說是「通病」了。作為一名學生,我的理解即是如此,以分數論英雄的現象在生活當中並不少見,也許因此才會出現作弊這種行為,只要分數達標,過程手段都不予以追究,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制度,使得部分學生真的如圖電影中反映的那樣,不惜一切只求分數達標。間接來講,這種制度是否會影響扭曲當代人的價值觀呢?
第二是社會中貧富差距的問題。電影中作弊的大規模行動動機只有一個:金錢。Lynn最初答應幫助同學們作弊是得知學校收取數額不匪的「贊助費」,Bank最初答應幫忙作弊也是因為失去了考取獎學金的機會,而我們不妨調轉視線來看看,是什麼樣的人提供這樣的條件?是富二代Grace和Pat還有另一些能支付作弊所需的價錢的同學,他們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也不需要為家庭生計而奔波忙碌,影片中Pat提到過,只要他不掛科,父母承諾換一輛新車給他,所以他們出錢希望Lynn和Bank能幫助他作弊,取得好成績。而Lynn和Bank則不一樣,他們一個是因為認為學校收取贊助費的行為不公正,家庭經濟條件較緊張,另一個則是家庭經濟完全困難,僅靠一家小小的洗衣店維持生計。最後一次考試,Lynn需要這筆錢來供她自己獨立的出國學留學,而Bank則是想讓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鏡頭,就是在得知自己錯失考試機會其實是被人設計好的,在一氣之下打算離開的Bank,看見了車站的一則洗衣液的廣告:洗衣店的未來。這讓他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參與作弊,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連這筆錢都拿不到,家裡的環境會更加艱難。因為貧窮,他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沒有機會選擇。在最後因為作弊被抓卻讓他對於作弊獲利更加狂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還想賺的更多,他已經成為了利益的奴隸,但他沒得選。最初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但也因為這樣被人強制改變了命運,反落得這個下場,這樣悲劇性的結局也是電影的感人之處,為什麼會這樣?如果Pat沒有僱人打他一頓而使他錯失考試機會,那他又會怎樣?只有錢才能主導命運,只有像Pat他們那樣的人才有選擇的權利,這也是最悲哀的一點。劇中的那句「這世界我們說了算」也顯得多麼的諷刺,這個「我們」當中絕對沒有辦法包括像Bank那樣的人,但是這句話卻又廣泛的被人接受,看起來像是主宰自己命運的一碗雞湯,實則是對悲哀現實的無力反抗。
深刻露骨的揭露了現實之外,電影依然給了我們對於追尋正確道路的指引,正如Lynn在最後說的那樣「自己為自己做主」,坦然面對自己曾經做過的那些錯事,最終選擇承認自己作弊的事實,也許她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但是她的行為又重新使自己走上了正途,沒有被利益驅使做出更加錯誤的事。我們無法選擇命運,但我們至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出改變,我們無法撼動具有深厚基根的種種制度現實,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這也需要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我們自己起碼要有正確的認識,站得直就不怕會跌倒。誤入歧途不可怕,重要的是迷途知返。做好要面對萬般險惡的準備,也做好矯正人生軌跡的準備。選擇題的ABCD,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漫漫人生中的選項,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方向。在考試時,有人會為了追求高分而作弊;但現實生活里,誰都無法「抄襲」別人的人生。考試答案只有一個,人生解答與方向卻有千千萬。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那便是:"為自己的人生而選擇,為自己做好準備"。
也就像電影最後說的那樣:
「I m ready.」
※《胭脂扣》:在愛情里,男人終究不如女人那般堅強決絕
※你不知道的there be:你學的是假的英語吧?
TAG:書生夢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