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里的賦、比、興,撥動心底柔軟的弦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詩經
賦、比、興是《詩經》中最為常見的三種表現手法,賦就是鋪陳敘述;比就是打比方;興最有意思,眼中看見某物,由它產生聯想,勾起心中的一個人抑或是一段情緒來。
《詩經》里藉以起興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界的花草樹木,蟲獸鳥魚,日月星辰。
比如《雄雉》,看題目以為是寫野雞,其實是因野雞好鬥聯想到了自家夫君雄心勃勃地奔赴戰場。
《月出》初以為是詠月,其實是寫對月光般優美迷離女子的愛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似寫霜寒露重的秋景,實則是為了引出在水一方的佳人來。
古人與我們這些拘在大都市鴿子間里的現代人不同,他們是活在日月山川里的。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大自然的草木蟲魚皆可觸動他們的心緒。
《詩經》里《草蟲》一詩就是由秋蟲和春草所勾逗出的一片相思。「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蟈蟈鳴叫,蚱蜢蹦跳,這兩種秋天的蟲兒撩撥起了閨中婦人埋在心底的無限愁思。秋天已經到來,可心愛的人依然沒能歸來。
《古詩十九首》里的《螻蛄》一篇可以作為這句詩的參照:「凜凜歲雲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
秋風乍起,螻蛄整夜地悲鳴,婦人不由得擔心遠方的夫君沒有衣服禦寒如何是好,難免「憂心忡忡」起來。
而《草蟲》之妙就在於沒有順著憂心忡忡一路的寫下去,而是打破常規,意外地翻出一段歡樂的場面來。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我既見著了心上人我既與他相會,那不安的心兒便放了下來。
這個「降」字用得真好,想一個人的時候心思是浮蕩在半空里沒有著落的,直到那個人出現,心方才安定下來,有一種歲月靜好的喜悅。
讀到這裡你可能以為他們夫妻團圓了,其實這份歡喜只是婦人在思念中幻想出的景象,並不真實。
然而情景之虛幻恰恰烘托出情感之真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用的也是這種虛實相襯的手法。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詩的二三兩章雖是重疊,但時空已經發生了轉換,婦人登上了高高的南山頂,一邊採摘野菜,一邊眺望遠方,此時已不再是簫瑟的秋天,而是明媚的春日了。山野上鬱鬱蔥蔥的綠色又撩動起婦人對夫君的思念。倘使里的那一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便是從這兩章化出的。念一個人念得久了,似乎已經覺察不出相思,然而春日裡一次不經意的矚望才驚覺時光流逝,大好春色無人與共的孤寂便排山倒海地湧來。
在從秋到春的無奈等待中,任只一次次在幻想中和夫君衝鋒,我心則降,我心則說,我心則夷,世界何等遼闊,可對詩中的女子而言,她的生命只牽繫於一件事,等待愛人的歸來。、
只要見到你,我便是安定的,踏實的,喜樂的,只要與你相會,我就是從相思的塵埃里盛放的花朵。
-------------------
※中國古典文學裡的「四大名著」
※閱讀與欣賞《詩經》中的兩首戀歌《靜女》《蒹葭》
※21首名作,唱盡大宋王朝319年
※九句古詩詞,一朝得見 永誌不忘
※站在屋頂看中國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