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八德學習筆記之四:孝
八德之:孝(下)
今人的孝道令人堪憂
微信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父母的家是兒子的,可兒子的家卻不是父母的。現實生活中真是這樣,我們到農村看一看,那些新建的高樓,都是兒子住著,老頭老婆都被趕到村外地頭去了,搭兩間簡陋的小屋子。父母操勞一輩子,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攢了一輩子錢,給兒子蓋了一棟樓,花光了,自己連一天也住不上。老了沒有零花錢,看病沒有錢,有的都七八十歲了,還要做些農活、賣菜來養活自己。
還有,現在農村兒媳婦罵公罵婆的並不鮮見,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見怪不怪了。道德標準在悄悄的發生著改變。
我們也曾經見過樣的人,抽煙抽的是幾十塊錢一盒的,衣服穿的是名牌,和朋友一場酒下來花去幾百上千。可是,他們的父母生病了連幾十塊錢都不願給。
孝的三個境界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作為兒子,贍養自己的老人是天經地儀的事。烏鴉還能知道反哺,何況人呢。
所以,孝道的第一個境界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年齡大了,不能幹活了,不能掙錢了,就需要我們來照顧他們,養活他們,給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給他們零花錢。生病了,積極給他們看病,把身體養好,頤養天年,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但是,僅僅養父母之身還是不夠的。有些人總是覺得,我經常給父母零花錢,錢隨他們花,讓他們不缺吃不缺穿,這已經很孝順了。但是他們很少陪父母說說話,很少陪父母吃頓飯,從不過問父母心裡想些啥。我們養一條狗、養個寵物也是養,不缺它吃。養父母能跟養個寵物一樣嗎?父母不僅需要養身體,還需要心理安慰。
我們來看新二十四孝的標準,打開父母的心結、跟父母作交心的溝通、陪父母看一場電影,等等,這實際上是寬慰父母的心,這就是孝的第二個境界——養父母之心。
錦衣玉食雖榮華,比不上兒女盛的一碗粥,別墅寶馬雖豪華,不如兒女陪著說說話。孝,不需要轟轟烈烈,只需要一份誠摯的愛,簡單真誠,樸實無華。只要你心裡有父母。在孝的天平上,豪宅與草房、美味與粗糧、華衣與布衫,都是等價的。比如說:父母生病了,兩個兒子兌錢給老人看病,大兒子生活富裕,拿出來一萬元,二兒子日子緊巴,只拿出來一千。這並不是說大兒子就比二兒子更孝順。也許這一萬元對大兒子來說只是九牛一毛,也許這一千元對二兒子來說就是他的全部家產。這是無法相比較的。
孝的第三個境界是:養父母之志。我們有些人,因為特殊原因而不能經常陪著父母,比如:那些守邊關的士兵,那些常年在外工作或出差的人,為了做一番事業,而無法照顧到父母。比如戰爭年代,為了追求革命理想,有的背井離鄉,幾十年無音訊。再比如,我們醫務人員,春節除夕夜還要值夜班搶救病人,無法與父母過一個團圓年。這並不說他們就不孝了,雖然不能天天陪著父母,但他們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父母也會因為他們感到臉上有光,感到欣慰。這就是長父母之志。
我之前曾提到過,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哪三呢?原話是這樣說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其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是完全順從父母的意願,即使父母做錯了,也不反對,這樣就陷父母於不義之地,這就是不孝。舉個例子說:父母去偷搶別人的東西,明知是不義之舉,卻不去反對,而是順著父母的意思,給他們做幫手、做掩護,直到最後給父母帶來牢獄之災。這能是孝順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耘瓜受杖。兒子和父親一塊去瓜地里除草,不小心把瓜苗的根斬斷了。父親很生氣,拿起大棍子一下子把兒子打暈在地,好長時間才醒過來。但是兒子毫無怨言。曾子認為這個兒子做得對,然而,孔子聽了卻非常生氣,就批評說:從前舜是一個孝子,父親用小棍子打他,他就等著挨打,用大棍子打他,他就趕緊跑開了。哪像這樣,不顧性命來承受父親的暴怒,如果自己真被一棍子打死了,就讓父親陷於不義之地,這才是大不孝。
其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卻不出去掙錢,還守著父母,就算天天對父母百依百順,也不算是孝子,充其量是個沒出息的人。其實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能做成一番事業,這樣他們才能感到活得有價值。這就是養父母之志。
其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這句話我們應該區別地看待。在封建社會,認為沒有兒子,就是絕戶,不能傳宗接代,就是大不孝,這包含著對女性的歧視。現在這種觀念已經要不得了,現在我們認為「女兒也是傳後人」。但是從另一面來講,不娶妻,或不要孩子,也是對父母的不孝。現在有一些獨身主義者,終生不願娶或嫁,也有一些丁克家庭,結婚以後主動選擇不生育,不養孩子,怕養孩子是一種累贅。一是他們不願盡社會責任,只講自己瀟洒一生,不願承擔養孩子的義務,都像這樣,人類怎樣繁衍生息?二是不願養孩子,就是對父母沒有個交待,父母年紀大了,都想享受天倫之樂,而你把這個權利自作主張給老人剝奪了。所以,現在來看,不養孩子同樣是對父母的一種不孝。當然,因生理原因不能生育的除外。
孝敬父母須及時
人生如白駒過隙,一忽悠這一生就過去了。有的人總覺得現在忙,等閑下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可是這樣一天天等下去,突然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想盡孝卻也沒機會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去後,再有金山銀山又有何用?
我在農村見過這樣一個事情:一個老太太晚年得了偏癱,三個兒子和媳婦都不願伺候,你推我我推你,都嫌老人臟。後來老人自己住在一間小屋裡,每天飢不裹腹,有時是靠左鄰右舍送去點飯。後來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正在外面打工的弟兄三個都回來了,為老人辦了一場隆重的周年大慶。又是放鞭炮,又是放煙花,抬著大塊的供品到老人墳前祭奠,又待幾十桌客,讓全村人都來赴宴。其實他們哪是孝順啊,分明是在擺排場,擺闊氣,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掙著大錢了,有出息了。看到這些,想想老人當初,真讓人心生悲涼啊。
從現在開始算起,父母能在世上的日子還有幾年?還有多少天?這多少天里你能和他們在一起的又能有幾天?假如他們還能活20年,你就是每年兩次回家看望,每次陪他們一天,加起來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是40天啊。
所以我們要記住,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天。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不能等!
作者簡介
孫小明,70後,河南鄲城縣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衛生攝影家協會會員。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若干;擅長攝影、平面設計。現供職於鄲城縣人民醫院。
TAG:孫小明的唯美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