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惡劣教養,叫「不會分享就不是好孩子」
01
我的一位外教帶著太太和兩個女兒來中國工作。有一天我應邀去這對夫婦家吃飯,剛好見到了一幕姐妹紛爭。
這對夫婦的一些中國朋友給兩個女孩兒一人送了一個穿唐裝的娃娃。
兩個娃娃長相差不多,但是服裝有些不一樣。
不知到為什麼,妹妹不喜歡自己那個娃娃,就喜歡姐姐的。
可姐姐就不肯給她玩。
無論妹妹說什麼,姐姐只說「No!」
過了一會兒,妹妹跑去找媽媽,「狀告」姐姐不把玩具給自己玩。
我聽見她媽媽說:寶貝,如果姐姐不願意,我也沒辦法。那是她的東西,你自己去想想有什麼辦法讓她給你玩一下?
妹妹一臉失望,說:那我去找爸爸。
她媽媽說:可是爸爸又能幫你做什麼呢?
小女孩想了想說:幫我找她要。
媽媽說:爸爸不希望看到你難過,可能會幫你找姐姐要玩具。姐姐如果給了,姐姐又會很難過,爸爸也不希望看到姐姐難過。不管有沒有幫你要到玩具,爸爸都會很難過。你希望爸爸難過嗎?
妹妹說:不希望。
她媽媽又說:所以你自己去找姐姐要最好,對嗎?
小女孩點點頭,又補充道:可是她不給我玩。
她媽媽說:你能想到一點什麼辦法和她商量,讓她給你玩一下嗎?或者你有什麼東西她喜歡玩,你們可以交換。
在媽媽勸說下,妹妹又回到了房間,和姐姐「談判」去了。
沒多久,就聽見兩個孩子的笑聲。
我當時被這個媽媽的方法折服了,她基本沒參與到兩個孩子的紛爭中,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去解決。
我和她聊起這件事,問她為什麼只是鼓勵小女兒去和大女兒商量,而不是讓大女兒把自己玩具和妹妹一起「分享」。
她說的話我一直記憶猶新。
她說:分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被強迫的事情都不會讓人感到快樂。我們平時也會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不會強迫他們「分享」。她們自己決定要不要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東西。
曾有個朋友告訴了我這樣一件事。
她家小區里有一個兒童活動區,她常常帶著兒子在這個地方玩。
有一天,她兒子帶了三個玩具車到樓下玩。
玩著玩著一個小男孩走上前,把一輛擺在地上的車拿起來了。
這個小男孩也常被大人帶到這裡來玩,所以也算是認識。
但是朋友兒子似乎不想和他一起玩,就走上前去把玩具車搶了回來,又擺在地上。
這個小男孩走過來,又把玩具車拿起來,說了一句:借給我玩一下嘛。
她兒子很不開心地說:不,我都要玩的。
這時,小男孩的媽媽也過來了,對他們說:你們一起玩嘛,玩具要一起玩才好玩。
那個小男孩發現自己媽媽也在「支援」自己,似乎更加理直氣壯了。
朋友看到兒子滿臉委屈和不情願,就說了一句:他現在還不想和你玩,想自己玩,下次再和你玩好不好?
小男孩的媽媽聽了以後很不高興,也不知道是對我朋友還是對他兒子說:我們有玩具都是帶出來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小朋友要學會分享,會分享才是好孩子。
朋友很尷尬,勸兒子和小男孩一起玩,可兒子越發倔強了——說什麼也不肯。
朋友只有對說:剛才外婆說給你的水果洗好了,我們回去吃水果吧。下次再把車帶出來玩。
這樣才從那個小孩手裡把玩具拿回來。
但是小男孩的媽媽很不高興,之後在樓下見到也不再和他們打招呼,似乎也不許孩子再和他家孩子玩。
02
一定要「分享「才是好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可這些東西,我們未必想和別人分享,也不一定要去分享。
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分享本來是一種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自願。
如果忽略了這個前提,就會變成利用「美德」的名義,侵害別人的利益。
父母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前提,很容易誤會自己孩子不好,不友善。
其實不是,他們只是比成人更能直接表達自己感受而已。
如果孩子自願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他感到快樂,分享的後果是他滿意的,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分享」的美德。
但如果他每一次「分享」都是被迫,甚至被人用「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之類的言語勒索、綁架,他不僅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和好處,還只能忍受別人一次次的道德綁架,漸漸不敢為自己的「權利」出聲。
當父母想要教給孩子「分享」這種行為時,要用引導的方式,而不是強迫。
有一個媽媽的方法可以借鑒。
她的小孩有很多書,還有一些是國外帶回來的原版書,比較珍貴,孩子自己平時看都很小心。
家裡來了親戚朋友的孩子,都會對她小孩的書感興趣,想要拿來看,甚至想要借。
她讓孩子把書分了類,有一類是最喜歡的,一定不會借給別人的書;有一類是只能在家裡看的書,當然還有可以借給好朋友的書,可以送人的書……
這些書怎麼分類,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
有人想借或者想看,要看屬於哪一類書。
她和丈夫常給孩子買書,也有人送書,所以一段時間後小孩就會將書重新分類。
那些曾經「最喜歡」的書可能會變成「可以送人」的書,然後他就會想起曾經誰很想看這套書,有機會的時候就告訴這個人,把書送給他,或者借給他……
她的小孩一點也不自私,反而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孩子。
她也一點不擔心自己小孩在外會被別人無謂佔便宜,因為她小孩從小就知道怎麼對待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03
如果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也可以在他們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啟發他們思考。
當他們想玩別人玩具被拒絕時,可以提出,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再問別人借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可以說:我把我的這個玩具給你玩,你能不能也把你的玩具給我玩?
這種方法其實是一種商業上被推崇的談判技巧——我先給你一個屬於我的東西,再問你要我想要的東西。
父母不要認為孩子不願「分享」,就是沒有教好孩子,其實「強迫分享」才是非常惡劣的教養之一。
屬於孩子的東西,分享不分享,決定權在孩子手上。
如果孩子不願分享,根本不用批評他,甚至可以告訴他:你可以不用分享。
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讓心理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7張圖,7個焦慮等級,你能承受到哪一級?
※你的童年,怎樣影響你的現在
TAG:心理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