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式的詩意與遠方 離我們的孩子有多遠?
慢養,養出內在富足的孩子。
最近讀了高曉松的文章:我是如何躺著成為你們口中的人生贏家的,感觸很多。
輕鬆隨意地玩就擁有了詩意和遠方,就擁有了成功,世間真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嗎?
但似乎,高曉松就做到了。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他,後來成為音樂界重量級的領軍人物,還拍電影,週遊世界,寫詩寫文,做脫口秀主持人,每一項都做的風生水起,每一項似乎都是「玩」出來的。
這其中有多少是運氣的成分,又有多少可以借鑒?
這個答案首先要從他的經歷中去找。
我在網上找到幾段記者的記錄——
高曉松家是那種二層的小樓,外表看起來很普通,面積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別的安靜,前後都帶著院子,前面的院子有棵大玉蘭,「是1986年的時候我外婆去世那年我和外公一起搬回來種的,特好,這棵玉蘭開得特棒!旁邊那棵是石榴樹,棗樹在後面的院子里,每年都結好多果子。後院還有個爐子,秋天的時候我會找一幫朋友聚聚,站著喝點酒吃點燒烤,特好!」高曉松在一旁介紹。「對了,怎麼沒看到你們家種花啊!」
「都在學校的花房呢!一到春天就都搬回來了,清華特好,連暖房都有!我家有個老園丁,跟著我們家好多年了,我十幾歲懂點情趣的時候他就來了,那些花我都叫不出名字來,只有他知道。」高曉松的神情里流露出羨慕的勁兒。
「還有漂亮的女生,白髮的先生。四周的鄰居,隨便踹開一家的門,裡面住的都是中國頂級的大知識分子,進去聊會兒天怎麼都長知識,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前面的院子。小時候有什麼問題家裡老人就寫一張字條說這問題你問誰誰誰?我找到人家家裡,打開字條一看,哦,你是那誰家的孩子,那你講吧,都是中國頭一把啊!」說起這些,高曉松的神情彷彿回到童年,這才是真正的書香門第啊!
可以想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高曉松,感官是打開的,春華秋實都給了他生動的體驗;身邊那些頂級的文化人,給了他求知的熏染。
這些就是高曉松的底氣所在。
高曉松的母親,一輩子踐行著自己的信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意與遠方」,而這句話成為了深刻影響高曉松和高粉的一句名言。
看到高曉松的一些成長故事和取得的成就,不難明白:高曉松會玩,源自童年;他的工作決不輕鬆,他所謂輕鬆隨意只是追隨自己的內心,樂在其中。而他能追隨自己的內心,與他童年在清華園的豐富的感性經歷,與他的家庭滋養,與他得到的文化熏陶密切相關。
所以,即便他一窮二白的時候,也能玩出各種花樣,即便他因為酒駕呆在牢房裡,也會說,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童年帶來的底氣,那份內心的富足,讓他能做到追隨自己的內心。追隨內心的激情,能爆發巨大的力量。這是高曉松「躺著成為人生贏家」的秘訣。
02
家庭教育專家曲剛培養女兒的故事,與高曉松的成長有異曲同工之效。
曲剛女兒出生時,他就下了一個決心: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智慧,讓女兒開心幸福。
這個父親確實用心。女兒一歲之前,他就要把世界上一切美妙的聲音帶到女兒耳朵里:交響樂,迴旋奏鳴曲,鋼琴協奏曲,鳥鳴,人的交談,機器的轟鳴聲,孩子長大一些,就讓音樂界的大家們給女兒講音樂背後的故事和原理,錄製CD。女兒愛上了音樂,沉醉其中;自主創作吉他曲,把他聽得目瞪口呆。
除了音樂,他還教女兒繪畫,卡通,文學,手工製作等。在這個過程中,曲剛從不要求孩子學這學那。他只是「誘惑「孩子,設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興緻盎然地投入學習,樂此不疲。
孩子讀小學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在壓力小,約束少的環境中自由成長,他放棄了大家趨之若鶩的名校,而讓女兒去打工者的子弟學校上學。在這所學校里,女兒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女兒的整個童年,都在一種興緻勃勃開心愉悅的成長狀態中。
女兒十歲之後,曲剛幾乎就不管女兒了。他自己忙,經常整個月不在家。但是,他的女兒卻成績優異,各種愛好達到到專業級別,成為自主成長,全面發展的典型。他只用陪女兒聊聊天,分享她的成長快樂。
他自豪地說,自己是最輕鬆,最幸福的爸爸。
這位爸爸用自己的智慧說明,養育孩子方向對,方法正確,確實可以輕鬆愉悅。這種愉悅,造就了女兒內心的富足。
童年擁有了內心的富足,成長就有強健的後勁。
03
現在孩子的累,就在於,成人太相信以腦為中心的規則秩序,而忽略了心和靈性帶來的靈動開放。家長和老師活在一種身心擰巴的狀態,並且把這種擰巴塞給孩子。明明自己不情願,孩子也不情願,也讓孩子參與各種競爭,參與各種不喜歡的活動。
這種身心不一的狀態不僅不能給孩子能量,反而耗散了孩子的心力。
一個內力不足的孩子如何應對各種壓力?又如何能夠得到幸福?
什麼時候我們不再違心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什麼時候能順應孩子的天性,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中的點點滴滴,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和權利,孩子就會得到內心的富足,獲得成長的底氣。
我相信,內心富足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詩意和遠方,更容易贏得人生。
如何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其中必有經年累月的精神滋養。讓童年在愛的包圍中,讓孩子多進行身體參與的活動,讓童年就和詩意相遇,和智慧相遇,定能滋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每一次的相遇,都如甘露,滋養孩子的心。這種滋養,必然是舒展而緩慢的。
被暴風雨式的任務,被塞進孩子內心的東西,終究不會成為孩子的能量。
給孩子的內在蓄力還是向外泄力,在於今天我們的選擇。
後記——
培養內在富足的孩子,老師和家長也會內在富足。多年在一線做教育的經驗告訴我,老師和孩子的狀態是互動出來的。也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不斷給孩子蓄力,教育孩子才可能是幸福的事情。我願記錄增加孩子內力的實踐與大家分享。
TAG:慢養孩子的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