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從小就渴望社交呢?
社交與生俱來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感情受到尊重和理解,並且共情能力強的孩子對自己的感情較敏感。共情是有意義的關係的基礎,和朋友相處得很好,並且能夠長期地維持關係的孩子大都能很好地傾聽對方的話,擁有很強的共情能力。
幸運的是,人類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相比其他動物來說更好地培養了愛和共情能力。大約一億八千萬年前,後期哺乳類出現,三千萬年前猿類出現。相對於只生育孩子卻不撫育孩子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的進化更進一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給吃的,並且照顧他們。之後哺乳類不斷進化,它們的大腦產生了之前不存在的決定夥伴,分享食物、照顧孩子方法的神經元。在八百萬年前,哺乳類的大腦里發展出了社交功能,出現了類人猿的祖先,具有了管理社會的能力。例如類人猿產生了相互撫摸對方的毛髮,並且為對方抓蟲子的行為。
社交是生存需要
類人猿形成了從孩子出生到長大一直照顧他的社交能力,提高了生存概率。這些類人猿所擁有的發達神經元是紡錘細胞,這個細胞群在和社會性功能相關的扣帶回和腦島里發現了很多。
隨著社交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形成了幫助他人的意識、寬容心、對於評判的擔心、公正、寬恕、道德和宗教信仰等發達情感,大腦也形成了主導這些情感的機能構造。這種增強社交能力的大腦構造就是大腦里的共情神經通路。
社交原來神經需要
第一,模仿行動神經通路。孩子觀察別人的舉動的時候,身體雖然沒有運動,但是大腦卻跟其一起活躍。能夠逐漸認識到別人的動作經驗的神經元叫作鏡像神經元。
第二,對感情做出反應的神經通路。當處於恐懼憤怒等強烈的情感之下的時候,杏仁核,以及這一部位相連的其他神經通路也變得活躍起來。這個通路僅因為感受到其他人經歷的相似情感就會活躍。特別是家人和朋友,越是和他的感情共鳴程度高,越能察覺到那些感情,神經通路反應就會越強烈。
第三,理解別人想法的神經通路。理解別人的意圖和想法的神經通路主要是前額葉和顳葉間的連接通路構成,在進化論上,它是最新形成的神經通路。這個神經通路從孩子的3-4歲開始發育將持續到20歲初期。
TAG:星期三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