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幣 去美元化原油夢落何方

從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幣 去美元化原油夢落何方

「在保持美元的世界硬通貨幣地位的過程中,在世界貿易領域,沒有哪種商品可以與石油相提並論。」威廉·恩道爾在其《石油戰爭》一書的前言中說道。如他所理解,對華盛頓和華爾街的人來說,這個系統簡直就像是一台神奇的印鈔機。

而現在,這個曾經支撐美元、提高美元資產價格的系統似乎正在失靈。近年來,包括石油生產國、石油進口大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逐漸嘗試非美元運作。石油,又被稱作黑色黃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甚至稱其為「控制整個世界所有的一切」的基礎,目前來看,正在從美元的羈絆中掙脫、遷離。

在石油交易中,人民幣的積極姿態備受矚目,尤其是上海原油期貨的備戰,對國際石油定價機制及中國大宗商品影響力又會帶來什麼變化?

美元的陰謀與陽謀

石油與美元的姻緣,要從黃金說起。

1973年,運行近30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令美元急切地尋找新的能夠支撐美元信用的標的。在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努力撮合下,1974年沙特等海灣國家採用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的唯一貨幣,在沙特的「示範」作用下,世界上所有石油貿易均開始採用以美元定價。自此,以石油為參照、美元為中心的石油美元體系正式確立。

在該體系中,美國作為核心國家,投資、消費並輸出美元;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區持有美元;亞洲國家實行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通過向美國、歐洲出口商品獲取美元。該體系自確立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

首先是體系的確立和強化階段。從1974年到1986年,是石油繁榮的年代,也是石油美元體系運作最為順暢的階段,沙特等地的石油源源不斷地運往美國,然後它們使用出口石油的收益來為其進口貨物和服務提供資金,並把石油收益中的一部分盈餘存儲進外匯資產。在這一階段,雙方都從中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石油這一龍頭品種的帶領下,美元逐漸確立了其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主導地位,在銅、石油、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的全球交易中,美元的使用比例迄今已經超過90%。

其次是體系的鬆動階段。從1986年到1999年,該體系開始出現鬆動,主要原因在於美國通過抑制油價和美元匯率的過快上漲來控制通縮,然而這令沙特等石油輸出國蒙受損失。

最後是體系的進一步弱化和瓦解階段。從2000年至2013年,石油價格進入長期的上漲趨勢,歐元也進來「分一杯羹」,融入該體系,以歐元結算的石油交易明顯增加,據統計,歐元的這「一杯羹」已經佔到了全球石油交易的25%。2014年之後,石油價格長期下跌並崩盤,石油出口國的對外及財政收支平衡被損害,石油出口國出現低進口和外匯儲備送返現象。2014年,OPEC成員國在近20年來,首次從金融體系中抽取流動性。

儘管石油美元走向沒落,但不可否認的是,該體系對美元及美國經濟發展在歷史上提供了不可小覷的支撐。

興業經濟研究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宏觀研究部副總裁付曉芸表示,上個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美國要重新尋找維持美元權威性的標的,後來將著眼點落在石油上。通過與沙特的利益交換,使得中東地區接受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上個世紀70年代起,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全球石油貿易份額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也通過這一世界第一大實貨貿易,使得美元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貨幣,確立了美國的權威性和霸權。其餘國家對於美元的需求,近幾十年來對於美國不斷的資本輸入,成為了美國可以維持其龐大資產負債表的重要因素,而資本的輸入又不斷支撐著美國經濟發展所需。

「在石油美元環流體系下,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得以鞏固,美國獲得豐厚的「鑄幣稅」收益並能夠通過美元貶值轉移國內債務。其次,美元以證券、新興產業投資以及其他商品貿易的形式迴流美國,能夠降低國債收益率和融資成本,刺激低儲蓄和高消費,美國經濟由此獲益匪淺。」一德期貨原油分析陳通認為。

「石油是支撐美元的重要一環,所以美國對破壞石油美元體系的舉動非常忌憚,挑戰石油美元體系相當於挑戰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有研究人士指出。

石油美元終結人民幣並非主因

近期,高頻經濟公司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沙特正面臨一種新的選擇——採用人民幣來交易石油,一旦沙特鬆口,開始用人民幣交易石油,那麼石油市場將大踏步邁向去美元化。

這並不是產油國首次遷離美元的嘗試。此前,委內瑞拉就為了抵制美國獨裁,提出一籃子貨幣系統來結算原油和其他產品的國際貿易,並使用人民幣作為原油計價貨幣。

但石油的去美元化並不意味著石油人民幣機制的確立。實際上,有研究人士指出,需要清醒認識到,石油人民幣機制距離真正建立還相差甚遠,當前,需要加緊研究構建石油人民幣機制的基礎和條件,為人民幣國際化探索突破口。石油美元的瓦解,究其原因,也並非主要來自中國的推動,更多是由於美聯儲自身行為及其強勢美元政策的結果,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不斷增加產量造成世界原油供過於求。

影響石油的因素已經越來越多元化。「2016年,在邊際成本支撐和OPEC凍產達成協議,原油觸底反彈的情況下,而美元在這其中對原油的影響已經成為次要因素,因此原油和美元的相關性有所下降。」金石期貨分析師黃李強表示。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石油交易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據可查數據,2016年,中國進口了價值1162億美元的石油,佔全球原油總進口量的17.3%,美國進口了價值1081億美元的石油,佔全球原油總進口量的16.1%。從來源國來看,2017年1-7月,中國三大石油進口來源國分別是俄羅斯(29.2%)、安哥拉(27.1%)、沙特(26.5%)。此外,伊拉克(17.8%)、阿曼(17%)、伊朗(14.5%)也是中國重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地。俄羅斯和中國在交易石油過程中已經採取去美元運作。

陳通分析認為,2017年中國將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原油進口國,在國際油市的地位舉足輕重。當然,「石油人民幣」體系的建立還需要中國不斷深化資本市場開放和石油行業市場化程度。

上海原油期貨備受期待

一個新的變數正在加速石油市場的顛覆。繼布倫特原油期貨和美國原油期貨之後,中國版原油期貨將在上海「亮相」。與其他大宗商品品種不同的是,原油期貨一誕生便將面向世界。

陳通分析認為,可以預見,在當前原油市場的買方環境之下,中國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將有力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原油貿易中使用率,增強國際金融市場對人民幣持有意願,加速產油國去美元化進程。

「中國計劃推出石油期貨,是人民幣國際化中重要的一環。目前有外媒稱,中國推出的石油期貨可轉換黃金,通過黃金來為中國的石油期貨背書,無疑比直接推出人民幣結算的石油期貨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而人民幣的國際化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能夠真正解決我國產能過剩,外匯儲備受美元牽制等一系列問題。」付曉芸表示。

付曉芸說,如果通過黃金背書,而使得世界接受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無疑會加速石油去美元化的進程,也將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現在發展中的諸多問題。

「中國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一是可以為國內涉油企業規避原油價格風險提供有效工具,有利於維護石油市場穩定運行;二是可以增強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定價話語權,有利於保證我國能源和經濟安全;三是可以提升人民幣在亞太地區的流動性,有利於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陳通展望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互聯網+」博覽會:順德發展基因隨之改變
巫山國際紅葉節下月開幕 面向全國徵集「愛情大使」
意甲綜合:伊卡爾迪「戴帽」 國際米蘭絕殺贏德比
溫斯坦性騷擾醜聞發酵 奧斯卡獎評選機構將其開除
昂山素季:歡迎尚未簽署停火協議的武裝加入和平進程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