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基礎不斷夯實 風險可控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基礎不斷夯實 風險可控

記者觀察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朱菲娜

最近關於中國經濟的預測信息不少,而樂觀情緒居多。這是對中國經濟轉型的肯定和健康運行,乃至風險可控的信心表達。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基礎不斷夯實,有望持續保持較高增速

10月初,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在華盛頓說,中國並不存在信貸快速擴張導致金融風險增加的情況,明年中國經濟將實現6%-7%的增速。他作為樂觀派認為,悲觀派是對中國經濟的動力來源沒有看清,也沒有充分看到這些年中國經濟轉型的進展。拉迪認為,中國私人消費持續強勁增長,抵消了近年來投資和出口增長放緩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正從依賴投資轉向依靠消費,從依賴工業轉向依靠服務業。

他的這一判斷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自從2016年開始,中國經濟的增長格局發生重要轉折,消費佔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1.6%,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開始到來。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新進展,是增長質量不斷提升的新標誌。像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0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836億元,分別是2000年「十一」黃金周的11.8倍和25.4倍。而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5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10.3%。這一景象折射出中國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消費行為等都出現新的變化,由此會帶來市場活力的不斷增強。

中國的大市場為中國經濟的騰挪轉換提供了巨大空間,增長動能的變化,尤其是「雙創」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不可小覷。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隨著「雙創」的持續推進,新市場主體大量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形成。1-8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399萬戶,同比增長12%,日均新登記企業1.64萬戶。1-8月份,全國近萬家新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產,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9.5%。小微企業活力增強。二季度,規模以下小微工業企業景氣指數回升至近兩年最高點,產品訂貨量增加,生產經營有所改善。與此同時,新經濟快速增長。1-8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3%,民用無人機增長107.8%,城市軌道車輛增長34.9%,新能源汽車增長25.4%;SUV、集成電路、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光電子器件等新興工業產品均保持快速增長。

這些是中國經濟良好表現的一個側面。實際上,今年以來,我國實體經濟主要指標明顯好於預期。9月份,我國製造業PMI為52.4%,連續兩個月上升,達到2012年5月份以來的最高點;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7%,增速同比加快0.7個百分點;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0.3%,增速同比加快10.2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6.1%,增速同比加快4.1個百分點;全國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15.3%。新華社近日發布的「挖掘機指數」顯示,6月份,大挖掘機的平均開工時間達到113.4小時,同比增長28%。大挖掘機主要用於採礦業,開工率上升反映出基礎原材料的市場需求呈現明顯增長。

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效益持續改善。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6%,增速同比加快13.2個百分點。從行業看,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行業利潤同比增加,比上年同期多6個行業;從利潤率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3%,同比提高0.45個百分點,重返「6」時代;從減虧看,虧損企業數量同比下降3.3%,扭轉了上年同期虧損企業增加的局面。從近三年看,2015年,工業利潤同比下降2.3%;2016年,工業利潤同比增長8.5%;今年1-8月份,工業利潤增速再比2016年全年加快13.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說,三年里,工業利潤實現了由降轉升、增長提速的跨越式轉折。

無論從採購經理指數(PMI)持續上升、市場主體不斷增加,還是企業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等,都指向一個事實,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在提升,市場活力在迸發,市場信心和預期在增強。這一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行等機構同樣看在眼裡。10月10日,IMF分別上調了2017年和2018年全球GDP增速預期,理由是因中國和美國經濟前景改善。其中,中國2017年GDP增速預期被上調至6.8%,此前預期為6.7%;2018年增速預期則上調至6.5%,此前預期6.4%。這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調中國增長預期,其表述的理由是因為上半年中國經濟超預期增長,外部需求也較預期更強勁。而世行在最新《東亞太平洋經濟展望》報告中,也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5%上調到6.7%,花旗銀行將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預計值從6.6%上調到6.8%,渣打銀行預計中國經濟實現2010年以來首次加速增長。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6.9%已經超出預期,預計前9個月仍然可以實現這一增速。10月13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經濟溫和增長,國內經濟穩中有進,推動我國外貿進出口持續向好。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2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6.6%。其中,出口11.16萬億元,增長12.4%,進口9.13萬億元,增長22.3%;貿易順差2.03萬億元。在貿易結構有所優化,對傳統市場進出口全面回升,與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西部和東北三省進出口增速高於全國整體增速是一個積極信號。前三季度,中西部18省區市外貿整體增速為24.7%,超過全國整體增速8.1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外貿整體增速為18.5%,超過全國整體增速1.9個百分點;東部10省區市外貿整體增速為15.3%,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實現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沒有任何問題,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全年可能還會有更好一點的結果。

中國不會通過大規模擴張信貸刺激經濟,金融風險、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對於經濟放緩階段,通常以擴張信貸來拉動增長的做法都習以為常,但由此累積的金融風險被外界擔憂。近期,這些擔憂放在了中國身上,其實不足為慮。

拉迪在談到外界這一擔憂時表示,中國領導人已經將控制金融風險視為優先事項,監管當局也在著力打擊高風險行為,例如禁止保險機構利用短期資金進行流動性差的長期投資。他還指出,中國新增貸款更多流向家庭部門,而不是非金融機構。前者的槓桿率更低,這意味著金融風險或在降低而非升高。

拉迪預測,即便信貸增速放緩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當局也不會重新鼓勵通過信貸來刺激經濟。因為未來3年經濟年均增速只須達到6.2%,中國就能實現從2010年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因此,中國可在不增加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實際上,中國政府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已經明確而且近年來都在執行「不搞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政策,在保證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時,綜合運用多種工具進行調節,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是新時期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和發展,近期實行「定向降准」就是其中一種方式,而非「全面降准」釋放流動性。特彆強調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已經成為一條硬杠杠。這不僅在貨幣政策取向上堅定體現這一原則,而且在工作中注意排查風險隱患,堅決採取「去槓桿」行動,規範地方舉債,摸清底數,不斷化解區域性債務風險,已取得積極成效。

與此同時,IMF預計2022年中國債務佔GDP比例將升至約300%,中國應加速改革,以避免中期內面臨大幅調整的風險。基於同樣的擔憂,以穆迪、標普為代表的國際評級機構今年下調了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由此引發了一些爭論。對此,我們並不認同,而是將之作為一個提醒,因為對中國經濟本身看法和角度、計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

針對外界擔憂中國的債務風險問題,前不久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在發布「中國政府負債表2017」時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他說,2016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5.32萬億元,中央財政國債餘額12萬億元,均控制在年度債務限額之內。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GDP初步核算數74.41萬億元計算,中國政府債務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6.7%,遠低於60%的《馬約》警戒線。2017年,中國仍實行嚴格的債務規模限制,中央財政國債餘額限額141408.35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餘額限額115489.22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餘額限額72685.08億元。因此,從未來趨勢來看,債務增長速度已經得到控制。因此,僅從債務一側就可以得出中國不易發生政府債務支付危機的結論。

楊志勇還從政府收入和政府資產這兩個指標來看政府債務風險。他說,如果一國政府當年收入足以滿足當年包括債務在內的支出需求,那麼債務危機不可能爆發;如果一國政府資產數額較大,且可以變現,變現之後足以覆蓋債務規模,那麼債務危機同樣很難發生,而政府資產是應對債務風險的堅實後盾。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的初步研究結果,若計入社保基金缺口的參考值(按10萬億元計),政府凈資產規模的波動區間為40萬億元至50萬億元;若不計入社保基金缺口的參考值,政府凈資產規模的波動區間為50萬億-60萬億元。而且,上述凈資產波動區間是基於謹慎性的原則,在低估資產和高估債務的條件下估算出來的,這一結果支持了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主 編丨毛晶慧編 輯丨高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時報 的精彩文章:

松野豐:中國結構性改革成就有目共睹
準確把握危機後國際資本流動新趨勢
環球資本 全球圍剿ICO
陳建奇:金磚機制——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持久動力
應高度警惕 特色小鎮建設「重形輕魂」

TAG: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