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荀子》:所謂禍福 其實取決於你的處理方式

《荀子》:所謂禍福 其實取決於你的處理方式

導讀

所謂禍福,實際上取決於人們的處理方法,如若處理得當,禍事可能會消滅於無形之中,甚而會轉化為一樁好事;但是,如若盲目行事,處理不當,本來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轉化為禍事了。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荀子·解蔽》

荀子在這句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般人的通病。患,原指疾病、毛病,這裡泛指人的通病。蔽則是蔽塞之意,這裡指認識上的局限。一曲,便是局部,片面。暗,現在是指光線暗淡,也可以引申為不清楚,不明白。

這一句話出自《荀子·解蔽》,《荀子》中的這一篇主要告訴我們的是「蔽」,也就是主觀武斷、片面認識的壞處,以及如何解決這樣的局限。這一句經典就是這一篇的第一句話,總起敘述了片面地看待問題而不全面思考的問題,可以說是人的通病。大凡人的通病,就在於局限於片面的認識,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凡事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所以,我們要全面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以自然界的景觀物事為例,玫瑰雖然帶刺卻美麗,桂花雖然瘦小卻芬芳,蘭花雖然處於幽谷看似寂寞卻潔凈……

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他們的缺點,當然也不能只看到優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是正面的例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是反面的例子。大家所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具體體現。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便以為這是大象全部的樣子了。「盲人摸象」的故事當然只是一個寓言隱喻,而大多數人雖然並非盲人,卻依舊只能看到最顯然的一面,而不懂得換一個角度,或者跳出局限去看問題。我們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面對每次的挑戰。

那麼如何做才能夠避免這種「人之患」呢?

《荀子·仲尼》曰: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

荀子以福禍之事為例,說明處事的不同方法,「福事至」與「禍事至」的解決方法在這一句話中看起來只有一個字的差別,卻蘊含了需要全面、分情況看待問題的哲理。和為妥當,理則是治,對待之意。也就是說,好事到來時應該妥當穩重地對待,壞事到來時應當冷靜沉著地處理。

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公元前519年,吳國與楚國曾經因為爭奪邊界地區的桑田,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事情的起因其實非常小,小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當時,楚國吳國分別有兩個少女在兩國邊界的區域中採桑葉,就一棵桑樹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口角,吳國女子可能更加厲害,欺侮了楚國女子,於是楚國女子的族人們聽說後火冒三丈,糾集起來不由分說便到楚國邊界爭鬥,幾乎將吳國女子的家人滅了族。這還不夠,這件事情又有邊境小城傳到了兩國諸侯王處,吳王得到消息後勃然大怒,決定立即對楚宣戰,並一舉攻取了楚國的兩座城池。

這邊是吳楚之間因一件小事引發戰爭的故事,可見不冷靜處理禍事,可能會釀成怎樣的悲劇!現代社會其實也不乏這樣的現象,悲劇的發生竟常有相似的軌跡:瑣事起爭執,一方或雙方咽不下這口氣而釀成慘劇。如果兩國邊界女子的族人看到爭鬥和衝突能夠「靜而理」,如果現代社會中人們能夠冷靜談判,溝通解決,又怎麼會導致如此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呢?

因此,好事到來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到它的好而大肆慶祝不顧後果,壞事降臨的時候,更不應該只看到它的禍害而惶恐,而應該冷靜地去處理它。所謂禍福,實際上取決於人們的處理方法,如若處理得當,禍事可能會消滅於無形之中,甚而會轉化為一樁好事;但是,如若盲目行事,處理不當,本來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轉化為禍事了。因此,遇事一定不可操之過急,魯莽行事,否則便可能害人害己,後患無窮。切記,「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要保持頭腦的清醒,穩妥、冷靜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吃飯惹的禍:飯吃得安心才香甜
立志,重在回歸本心!
大唐帝國選材標準 看看你能進面試嗎?
為人處世:大賢不露 足者不誇 吉人辭寡
四大名著里的60條金句,直指人心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