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這門最具全球視野的國際課程,一定要開設中文學科?

為什麼這門最具全球視野的國際課程,一定要開設中文學科?

當我們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國際教育和國際課程的時候,對於一些一心準備出國的中小學生來說,母語學習可能是他們最忽視的部分了。為什麼IB課程里會開中文課程?學習母語有什麼意義?國際課程里中文的教學有什麼特點?從事國際文憑中文教學十多年的朱亞葦,將在本文中分享IB課程中文教學的心得。

文丨朱亞葦 編輯丨李臻

我是一名IB學生,母語對IB的學習來說十分重要,深入學習中文成了IB在許多華人華僑眼中的閃光點。

除了學習母語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及對自身情操的陶冶外,母語的實用性更使她增色不少。同時中文變得越來越時尚,理由包括:60%的中產階級將生活在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中國夢將會廣為出現在紐約、東京、巴黎等城市;蜂擁而至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及孔子學院學習中文;將有50%的富人會說中文;1,000,000,000 以上的外國人會持有中國綠卡……無數事實證明,學習母語對國際課程的學生有著無窮盡的益處。

——馮昊舒 南外

2012 年12月,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頒給了中國本土作家——莫言。這不僅僅是個人驕傲,也是世界對漢語這一語種的再次肯定,更是給了漢語言文學無尚的榮耀!於是乎,那種孤燈一壁,殘影綽綽,品一杯香茗,閱一卷好書的情景似又再現,「莫言熱」正掀起國人關注母語,回歸閱讀的熱情……

作為一名IB中文教師,我對此感到從未有過的喜悅與鼓舞。在十多年的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國際教學環境中,我也只能承認本民族語言被忽視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實。孩子們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卻無法掌握自己母語的精髓,情何以堪!

幸運的是,IB課程很注重母語的學習,強調任何學生都應主修自己的母語。語言A課程便由此應運而生,學生在兩年的IBDP(IB國際高中文憑課程)期間,至少應閱讀和研究用母語寫作或翻譯的10部文學作品。

我們不僅要學習語言本身,還要了解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通過學習豐富的文學作品,加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與認同感,理解和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與精神。作為語言教師,我對這種課程設計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也很感激這種對各國母語極其尊重和負責的做法!

當我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莫言、余華、李碧華等作家的作品時,那種植根於人民生活和民族傳統的深厚土壤上的作品,展示了充分的中國元素,極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那種對人性的深刻剖析與執著反省,讓世界感知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所有這些因素,成就了我們民族文學的偉大。

沙爾馬?扎亞西就曾說過,「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是使身處不同文化中的人們了解彼此不同經歷及所關心事物的最有效、最人性化的方法之一」,所以說「最鄉土、最國際」。我們的母語文學帶給我們如此深邃的內涵,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足以因此而自豪,並且可以毫不謙虛地拿來炫耀!

在進行「文學與電影」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探討張藝謀、陳凱歌、許鞍華、嚴浩等導演在影片中呈現出的中國文化,體味那種鄉土語言,感受中國人活著的沉重與內斂,學習批判性的反思。我總認為,文學課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更應是興趣的培養,及對問題的探索與懷疑精神。

學生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引導下,由最初的羞澀靦腆緊張,到能以充滿自信的語氣語調,發表極富有個性的見解與陳述時,我能夠從中體會到他們對中國文字魅力的折服,能夠感受到他們心中那種蘇醒的母語自豪感!我想正是因為對這些不論是文字作品,還是影視作品的學習與探究,學生才切實感悟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含義!

古典文學更是我們無價的遺產,它那「文以載道」的特點,恰啟迪了人類的思想;那精美雋秀的文辭,令人賞心悅目。而「意境」一說則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概念,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結合、韻味無窮的至高境界。

課堂上,學生們會和我一起賞鑒這些古中國文人的思想與文字的結晶。既然這是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為什麼不珍視,不發揚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古典文學必須得靜心體會,現代快餐式的急功近利的學習方式顯然是不適於此的。我想這恐怕也正是現在學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教師應教會學生「在浮躁中沉澱自己」的道理,可以引導他們在不同的作品中發現相同的文化根基和不同的個性風格,以習作科研小論文的形式來學習探究,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年輕人總是有很多想法要表達的,教師只需要做一個促進者、引導者和研究者。於是你會發現學生的無窮潛力,於是當一篇篇像模像樣的,如《一水,千情——從水意向探究李煜詞對詞學發展的貢獻》、《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試析< 紅樓夢> 中的虛實藝術》、《論< 三國演義> 中劉備人物形象的兩面性》等論文橫空出世時,不得不讓你擁有幸福的成就感,同時也對他們充滿了羨慕與嫉妒,繼而大發感慨:誰說漢語後繼無人?

語言更是靈動的、有生命的。在持續地使用過程中,語言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進化著。IB 語言文學課程不僅要學習古典的,精華的,也要與時俱進,這樣課堂才會更有活力,也才更能抓住年輕人的心,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像現在已火到聯合國去的、韓國鳥叔的《江南Style》就是最好的例子,由它而創新的版本不知有多少!所以,網路對語言的更新與傳播是不容小覷的。

在IB語言文學課堂上,我也會和學生探討那些流行的辭彙,像何為「萌」,這個古已有之的詞,在如今高速旋轉的都市社會卻煥發出新的魅力。看到這個字,人們就不由會心一笑,因為它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美好、單純,不帶雜質的的情感或形象,這種感覺讓人舒服、開懷,於是「可愛」一詞便落伍了。

而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囧」了,於是又只能說「囧」這個字真是「萌」翻了!這些高頻詞語如此有人緣,實在是拜賜網友非凡的創造力。這樣有活力或有生命力的詞語還很多,有的已被收入最具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應承認語言文字的歷史終將被年輕人續寫!

當然,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對本國文學的研習,甘做井底之蛙,亦或只懂孤芳自賞,所以外國文學的學習便順理成章的被提上了課堂日程。我想,既然文學是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文化的最集中的表現和傳達,積澱著厚重的民族性與時代性,那麼學習外國文學的最重要意義就是學習一種不同於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質和思想狀態了。

《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孤獨且悲壯的故事,但卻向讀者展示了強勁偉大的精神力量,值得學生們去體味把玩一番;而《玩偶之家》所展現出的女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想要擺脫附屬地位、「花瓶」稱號,要求精神獨立的呼喚,也正是當時國人的需求。魯迅還因此做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探討在當時的社會前提下,這種行為是否可行,並給出了嚴厲地批判和嘲諷,這恰教會了學生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

另外,我還想多說一點,對於學慣用母語翻譯成的外國文學作品,也是「師夷長技」的做法,能給我們的創作以啟發和借鑒。上世紀70年代末、80 年代初以顧城、北島、舒婷等為代表創作的「朦朧詩」, 就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互相呼應,它的懷疑精神、荒誕意識及多樣的創作手法,在中國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學潮流;變形、象徵、意識流等一系列創手段更吸引了一代中國寫作者,這給傳統文學理念以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僅為中國文學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令母語有了嶄新的,更現代的表現形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IB語言文學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各種文體,如詩歌、散文、戲劇、小說(長篇/ 中短篇),還要求他們對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涉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教育 的精彩文章:

別小看被視為「低幼讀物」的童謠,溫柔的力量往往更打動人心
這項無法用考試衡量的能力,為什麼如此重要?
不會讀?那就先「拆」書!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歷史老師吳啟雷:國際化的孩子如何根深中國?
北京故宮博物院認證講師黃樂:在故宮練習批判性思維

TAG:外灘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