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浙江衛視人文節目《浙江文化地理》第三集《問帖記》將用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論斷解構對書聖王羲之的傳統論斷。「蘭亭雅集是一次軍事會議?」「王羲之其實並不只是一個文人,他是一個高級武官。」「王羲之愛鵝,他也愛吃鵝。」王羲之隱居的地方不是嵊州,丟失《蘭亭序》的地方不是傳說中的湖州善鏈,而王羲之其實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病人。

2008年,《浙江文化地理》攝製組深入浙江紹興、嵊州等各縣,從大量的史籍資料中捕捉蛛絲馬跡,聽取眾多學者專家的觀點主張,探索那些隱藏在浙江山水中的書聖遺迹,籠罩在王羲之身上的重重歷史迷霧也逐漸被揭開。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醉後一揮而就的那328個字,從此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王羲之異常珍愛這幅字帖,即使在辭官歸隱嵊州金庭觀後,他也一直帶在身邊。但讓人驚異的是,公元361年,作為東晉大氏族,他卻是裸身下葬的,沒有任何陪葬物。

王羲之(約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人。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

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世說新語》里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

晉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後對郗鑒彙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坦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郗鑒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後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從這則逸事上看,王羲之從小就具有曠達的性格,很少為一些小事戚戚於心。也許這就是他的書法雄渾開闊,具有自由氣象、瀟洒神態的原因之一罷。也因為這個典故,後來人們就把"東床坦腹"、"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愛他的才幹,屢次徵召為侍中、史部尚書等職,他都堅辭不受。他不喜當官、更喜歡清靜。但是當他不得已而任官時,他又決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青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他還對饑民開倉賑濟。這些都說明他不慕榮利但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書法刻本很多,像《樂顏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楷書作品,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書傳世墨寶有《寒切貼》、《姨母帖》、《初月帖》等十餘種。這些墨寶雖然是唐人雙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為難得的珍品。他的行書《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四個字,被清乾隆皇帝列為《三希帖》之首。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從文學的角度,它文字優美,情感曠達閑逸,是千古絕妙的好文章。從書法的角度,它被譽為法貼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鑽研。

王羲之還善於繪畫,是歷史上比較早的兼精繪畫的書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個兒子都善於書法,是一個聞名於世的書法世家,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尤其是他的小兒子王獻之,繼承父學,且進一步獨創天地,字畫秀媚,妙絕時倫,以至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王羲之書法欣賞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孔侍中帖》,為唐代內府摹本,現由卷改裝成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共九行,前三行為"哀禍帖",後六行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帶入日本,布施給東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曆敕定"朱文印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頻有哀禍帖》摹本,紙本。縱26.9厘米。3行,20字。行書。

字間傾側、俯仰、鉤連,筆畫輕疾、圓轉、牽引,結體多有取橫勢者。

釋文: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紙本。縱26.9厘米。6行,42字。行書。

釋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法書要錄》載褚遂良《右軍書目》『行書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錄。

《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之間空白處,鈐『延曆敕定』朱文御璽三處,與《喪亂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寶集》稱:『昔我國光明皇后,舉聖武天皇之遺,獻於東大寺大佛,藏正倉院。唐天寶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晉王羲之書拓本頗多焉。天應、延曆、弘仁之間,漸復盡獻於大內。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斷僅存。此所藏者,蓋其一。

接帖之處,有延曆御府之璽。』『延曆敕定』即是『延曆御府之璽』。延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號,其元年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學者考訂《孔侍中》與《喪亂》二帖,是《東大寺獻物帳》中著錄的。此《獻物帳》是日本聖武天皇卒後,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帳目。聖武天皇卒於公元七二九年。那麼,以上王羲之的書跡傳到日本時,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這是王羲之書跡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這些書跡,被視為日本的國寶。

《快雪時晴帖》,紙本,四行,二十八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姨母帖》行書,紙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

字間多斷、頓挫,除「奈何」兩字上下牽連,其餘都字字獨立;筆畫凝重、樸拙,其「哀痛摧剝,情不自勝」的心緒直露無遺。

釋文:

臣十代再從伯祖晉右車將軍羲之書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初月帖》,紙本,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首句『山陰羲之報』,知此帖寫于山陰。山陰是會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陰為會稽內史,其年四十九歲。此帖當是其四十九歲以後所寫。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點。

梁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云:『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此書正當其時,大有晉人倜儻風流、傲物任情的俊氣,逸筆草草,率意暢達,天真自然。

釋文: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平安》帖

釋文:

此粗平安修載來十餘 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來無由同 增慨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釋文: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 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尺牘。存雙鉤摹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當時將零散的書蹟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這卷書蹟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復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平安帖》行書兼草書,信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近況。《奉橘帖》行書,贈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信。

這三帖中,除了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如「復」字,三帖出現四次,《平安》中「當復」之「復」為草書,《何如》帖中三個「復」字都是行書,《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髮,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而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變化不一。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見於褚遂良《右軍書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蕭梁時代鑑書人徐僧權、唐懷充二人的「僧權」、「懷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際,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馬都尉李瑋家,尚有「李瑋圖書」收藏印。後入宣和內府。再紹興內府,明清為項元汴,及京口張氏(張覲辰、張玉裁、張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內府,未受重視,《石渠寶笈初編》,著錄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惟古法帖為《寶晉齋帖》、《東書堂帖》、《戲鴻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異。現藏故宮博物院,先後收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墨跡》,《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及二玄社精印。存真卷行於世。 (光賓)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行穰帖》

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傳為米芾再臨本,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題籤和宣和之印,曾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處題跋,後入清宮,乾隆有題跋題詩及鑒賞印。董其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則贊它「於渾穆中精光內韞」。

據說《行穰帖》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從圓明園(宮廷)流落到民間的國寶,同時流出的還有鍾繇《薦季直表》和蘇軾《黃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後為大風堂張大千收藏。《行穰帖》歸大風堂後,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並一時存放於書法家西川寧處。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上虞帖》草書,唐代摹本,現藏上海博物館。硬黃紙本 縱23.5厘米 黃26紙本

此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趙佶瘦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絹簽。鈐有南唐"集賢院御書印"半印、"內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雙龍、"內府圖書之印","政""和"、"宣""和"連珠等朱文鑒藏印記。曾經南唐內府,北宋宣和內府,明晉王府、韓逢禧,清梁清標等鑒藏。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腹痛帖》

釋文: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 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 修齡來經日今在上 虞月未當去重熙旦 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喪亂得示二謝帖》

《喪亂得示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本紙右端鈐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曆敕定"朱文印。原帖為卷子,現改裝為軸,為"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牘合裝。2006年3月來上海博物館展出。

《喪亂帖》八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日人有總稱為《喪亂帖》者。日本學者內藤乾吉稱:此帖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系用雙鉤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極』右側,有『僧權』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謝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側,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鑒賞家姚懷珍。此帖右端紙縫處,鈐有『延曆敕定』朱文御璽三處,鈐印的形式與《孔侍中帖》同,中間一璽中正,上下二璽右斜,顯示曾為日本桓武天皇內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

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楊守敬首先摹勒於他的《鄰蘇園帖》,墨跡印刷品的傳入,則在一九三四年以後。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復』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陽,其修復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溫收復洛陽時。韓玉濤認為先墓在琅邪,修復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劉濤根據此帖書風與《十七帖》距離較大,認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歲(永和八年)左右所寫。

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餘,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後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韓玉濤《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一文,說此帖不可及處有四:第一,這本身就是一篇優秀的雜文;第二,此帖字勢雄強,是右軍真面目,是真正的右軍風骨;第三,《喪亂帖》兼備雄強和慘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現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過程。因此,《喪亂帖》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遠勝《神龍蘭亭》。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喪亂帖》行草,摹本,白麻紙。縱28.7厘米。8行,62字。

《喪亂帖》面目近於《頻有哀禍帖》,然轉折更為圓活流縱,字側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至紙末行筆更為快疾。可以想見作者當時啜泣難止、極度悲痛之情狀。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紙本。縱28.7厘米。4行,3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與《喪亂帖》、《二謝帖》共一紙。

釋文: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

王羲之頓首。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二謝帖》摹本 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二謝帖》和《得示帖》、《喪亂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5行,行草書。

釋文: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七月都下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作品,紙本。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雨後帖》,紙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王羲之《遠宦帖》紙本(摹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宋代一位名叫黃伯思的學者所指,《遠宦帖》是《十七帖》中的書信。公元332年時,王羲之在武昌擔任庾亮的軍事參謀,而好友周撫剛好從武昌轉至益州鎮守,此帖便是羲之在當時寫給周撫的一封信札。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賞家所爭相收藏,即使擁有尊貴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據說唐太宗就曾為了《蘭亭集序》派人四處尋找,這些軼聞說明了後人對王羲之書藝的重視。

《蘭亭集序》呈現出行書的風格,而《遠宦帖》則是王羲之書寫草體的代表作品。草書約略始於漢代,因為運筆的快速,造成線條連綿暢順的形式特質,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別」及後端的「救命」找到視覺上的印證,如果我們再將文中「平安」二字與《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現相互比較,則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縱於此的筆墨特性。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宋黃伯思(1079~1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撫。是周訪之子,與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兒女姻親。(侃子瞻,娶周嫵妹為妻)書信中提到「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被認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於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鎮守武昌,周撫即於是時至武昌,後遷建監巴東,刺史益州。也正當庾亮、庾冀鎮武昌之時。右軍於咸和九年(三三二)參庾亮軍事,時與周撫往還最密。故此一書信當在其前後所致周撫者。

此帖首見於《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亦刻入《淳化閣帖》卷六;《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澄清堂帖》(孫承澤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間,葉志詵得王獻之《送梨帖》,將此帖一同上石。後楊守敬又刻入其《鄰蘇園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觀,宣和內府,有大觀、宣和諸印璽,卷首徽宗趙佶瘦金書籤,上鈐雙龍方印,專用於古法書者。後曾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氏,後歸賈似道。明時曾為秀水項元汴所藏,入清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曾著錄於《墨緣匯觀》,訂為唐人鉤墓本。嗣入清內府,而未鈐內府收藏印,故石渠亦無著錄。今藏故宮博物院,曾先後輯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真跡冊,《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一冊影印行世。

釋文:

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北宋皇帝的反腐詔令碑刻
許慎說文解字序
趙孟頫《行書十札卷》(致民瞻十札)拓本與墨跡本以及譯文
論字思維~石虎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