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雜談:王輔臣平涼反清 清軍8個月攻打不下 康熙只用3句話搞定
公元1673年,20歲的康熙帝決定裁撤三藩,隨後吳三桂起兵造反,同時聯絡四川提督鄭蛟麟、陝西提督王輔臣,共同反清,意圖將雲貴川陝連成一片。可是王輔臣卻將吳三桂送來的書信送至康熙那裡,向清朝表明自己忠心耿耿,並無謀反之意。
在此之前,王輔臣已在陝西提督位置上經營多年,相當於西北土皇帝,日子過得逍遙自在,撤藩並未影響到王輔臣的利益,反正跟著誰干都是做臣子,因此不願跟隨吳三桂孤注一擲。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命運最終還是把他推向了反清的一邊。
王輔臣作戰勇猛,但缺少謀略。又曾在雲南做過吳三桂的部將,且為漢人,因此康熙對於王輔臣既要用又要防,於是另派正紅旗的莫洛總管西北兵馬,王輔臣受莫洛節制。正所謂冤家路窄,王輔臣之前曾得罪過莫洛,現在又居於人下,那莫洛還不得趁機打擊報復。
在兵糧物資的分配上,莫洛給王輔臣穿起了小鞋,只分給王輔臣軍中很少一部分,擺明了欺負人。王輔臣氣不打一處來,唆使手下將領帶兵沖入莫洛營中討要說法,面對莫洛的驕橫無禮,將士們群情激奮,一名副將抬手就是一箭,正中莫洛咽喉。
王輔臣聞知部下射殺了莫洛,頓時感覺大禍臨頭。莫洛乃正紅旗人士,又是康熙帝的近臣,作為一名漢將,誅殺了自己的滿族上司,皇上定會降罪於己,即使無謀反之意,此時也是百口莫辯。乾脆橫下一條心反清!畢竟保命要緊。於是又派人聯絡吳三桂,表示願意追隨。
吳三桂也不計前嫌,慷慨的送了二十萬軍餉,外加平遠大將軍印,一併送至王輔臣處,還派了兩名得力部將領兵北上,配合王輔臣攻佔隴右。王輔臣率部一路攻城略地,清朝將領對王輔臣早有耳聞,知其驍勇,或避戰,或歸降,或被擊潰,很快王輔臣就控制甘陝大部,盤踞平涼,虎視寧夏,打通巴蜀。
康熙本已將清兵主力調往西南平定吳三桂,沒想到西北又起戰亂,不得不抽調一部分兵力,由豫親王多鐸之子董額統領,北上討伐王輔臣。自清兵入關以來,當年那些驍勇善戰八旗將士們都已年邁,八旗二代們弓馬荒廢,戰鬥力早已衰退,董額又不知兵法,怎麼敵的過王輔臣這等悍將,圍攻平涼八個月,愣是沒打下來。
康熙見董額不給力,又派撫遠大將軍圖海前去替換董額。周培公奶娘的兒子,在王輔臣軍中任參將,不久前偷偷將王輔臣造反的實情通報給周培公,周培公又上奏給康熙。於是康熙才知道王輔本無反意,只因殺了莫洛懼怕降罪,起兵造反實屬無奈之舉。
知道了問題的癥結,就好對症下藥了。康熙親擬了一份詔書,讓周培公帶去。圖海知道王輔臣的厲害,沒有直接攻打,而是趁機劫了王輔臣的運糧隊,並封鎖糧道,與王輔臣對峙。半月之後平涼城中就已缺糧,士兵開始殺馬為食。
周培公認為時機已到,遂自告奮勇前往平涼城中勸降王輔臣,圖海也認為勸降乃是上策,可使百姓免遭兵禍之苦,又可避免己方將士傷亡。周培公帶著康熙親筆詔書走進平涼城,受到王輔臣接見。
周培公先是曉以利弊,為了消除王輔臣的擔心,將詔書呈給王輔臣。王輔臣接過詔書,只見上面寫了三句話。第一句:朕必勝,吳必敗;第二句:迷途知返,仍為朕之愛卿;第三句:卿若歸來,前事皆不咎。
見詔書上蓋有康熙印璽,本來心中沒底的王輔臣,這下忽然吃了顆定心丸,下定決心歸順。親率部將開城請降,並交出吳三桂封賜的將軍印。西北之亂得以解決,吳三桂痛失王輔臣這一左膀右臂,終究沒能掀起大浪。而康熙也信守承諾,復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
※1688年的除夕夜,康熙為什麼取消了國宴?原來是為了賑災
※康熙玉璽與北龍湖豪宅的故事 這個樓盤尊重了北龍湖的土地價值!
※香港秋季細拍佳品|遠超估價落槌的康熙、嘉慶、道光瓷器
※天下之中,豫州腹地丨駐馬店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