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將社交恐懼變成優勢?

如何將社交恐懼變成優勢?

新媒體管家

01

為外向者設計的世界

人類社會的各種團體、組織、機構,似乎都是為外向者設計的。

從小到大,無論是家庭、學校甚至社會,都在教育我,要做一個開朗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安靜的孩子。

從小被灌輸這樣的觀念,以至於我默認這是對的,反之是錯的。

犯錯時,人自然會感到焦慮不安,生怕被人發現。

於是我強迫自己去社交,去融入團體,去變得開朗,為了這所謂的正確。

然而,那種在社交場合中的焦慮不安陰魂不散,長期累積讓我產生了更嚴重的抗拒。

我開始懷疑自己有社交恐懼。

03

為什麼要有恐懼?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任何一個性狀或行為能在物種中延續,是因為它有利於物種的生存和繁衍。

更深層次地講,是因為自私的基因需要它保證宿主的存活,從而達到自己存續的目的。

恐懼這樣的情緒能在進化的長河中被保留下來,一定符合這樣的原則。

那些沒有恐懼情緒的個體已經在物競天擇中被淘汰了。

社交恐懼到底是什麼?

理解社交恐懼一個更好的方式,是思考演化中的需求。

例如,嬰兒害怕陌生人,害怕被單獨留在黑暗的卧室,是因為在原始狩獵部落,殺嬰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這種威脅引發了嬰兒進化上的應對策略,即對陌生人的恐懼和獨自一人時的嚎啕大哭。

社交恐懼的出現是為了應對某一種威脅,是一種生存適應策略。

進一步推論,社交恐懼就是要避免你去社交,迫使你將關注點從外部世界轉移到內心世界。

以上結論,有助於你擺脫對於社交恐懼的刻板印象,完成一次視角的轉化。

同時,這也是在為本文的中心觀點做支撐———與社交恐懼做朋友,並將其轉化成優勢。

如果你只想消除社交恐懼帶來的困擾,學會如何與社交恐懼做朋友即可。

如果你並不滿足於此,還想更進一步,那麼我會談談如何將它轉變為自身的優勢。

04

如何與社交恐懼做朋友

1、認知自我,成為內向者

第一步的認知轉化,即將社交恐懼看作生存策略,而不是病或缺陷

第二步,堅定地成為一個內向者。

現實生活中,一個外向者也會很冷靜,甚至在某些場合不善言談,這可能跟他的理性思考模式有關,但他骨子裡是個外向者。

有的內向者也會人來瘋情緒高漲,一轉頭他卻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讀書。

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並不能從他表面的冷靜或衝動看出來。

這樣的劃分,實際上打破了簡單的內向-外向的二元對立,有助於我們去重新定位自己。

在《安靜》一書中,作者Sunsan Cain論述到:

內向的人並不一定是羞澀的。羞澀是對於社會中出現的反對言論或羞辱而感知到的恐懼心理,而內向是一種對於安靜平和環境的偏好。

內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們之於身邊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者則會投身到事件當中。

內向者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

上文提到,社交恐懼的目的是避免你去社交,強迫你將關注點從外部世界轉移至內心世界。

換句話說,社交恐懼就是要你成為一個內向者,避免你成為一個外向者。

GIF/1.5M

2、控制社交距離

實際上,有社交恐懼的人,通常在熟人面前會變成徹底的話嘮,所以常被朋友認為是悶騷。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社交距離。

例如,你和你的愛人即便分居兩地,社交距離依然很近。你的公寓搬來了一位黑人室友,即便你們每天打照面,但社交距離依然很遠。

較近的社交距離中,彼此了解對方的性格特徵、人格特質,這樣的人和你的內心世界有很多交集,因此你不會受社交恐懼的影響。

相反,接觸社交距離較遠的人,會讓你產生社交恐懼。

控制好社交距離,有助於降低社交恐懼帶來的負面影響。

3、選擇非同步交流模式

即便你能控制社交距離,也依然不能避免要在生活與陌生人溝通交流,這怎麼辦?

當面溝通、電話交流、視頻聊天等需要你及時回應的溝通方式,稱為同步交流。

微信文字、郵件、書面等不需要你及時回應的溝通方式,稱為非同步交流。

有社交恐懼的人,應多使用非同步交流的模式,來避免同步交流造成的焦慮和緊張。

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可以使用非同步交流嗎?可以,每次我發現自己接上不上對方的話題或問題時,我會說,這讓我再想想,這個再讓我了解了解。用這句話先擱置這個話題,讓這個話題進入非同步交流的模式,然後尋找雙方能輕鬆進行同步交流的話題。

05

如何將社交恐懼變為優勢

與社交恐懼成為朋友,只是為了屏蔽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至少這能讓你成為一個內向者。而我想要做的,不僅只是消除負面影響,還要將其轉變成優勢。

1、孕育創造力

社交恐懼的反義詞就是喜好獨處,而獨處和創造力之間有極大的聯繫。

獨處能鍛煉精深的能力,尤其是在不被人打擾的環境中創作,很容易進入到心流的狀態。

心流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一種創作時忘卻時間和空間的感覺。手藝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工程師對這種感覺都不陌生,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在心流中誕生的。

創作優質的作品,需要長時間的獨處和思考,需要沉浸在心流中,這是一種在內心世界尋求刺激的過程。對於在外部世界尋求刺激的外向者來說,這很難做到。

在孕育創作力這點上,社交恐懼驅使你向內心世界出發,相比外向者而言,這反而成為了優勢。

2、將獨處變為高質量的社交

不善言談,不愛交往,那如何彌補社交的短板?

我的觀點是,將書看成一種非同步單向社交。

通過閱讀牛人的書,與牛人進行跨時空的社交,是一種新的視角。我沒辦法當面請教費曼,更沒辦法向愛因斯坦提問,但我可以讀他們的書,接受他們跨時空的教育。

讀牛人的書時,我就把自己當做一個傾聽者,帶著問題聽其論述,也會寫下自己的提問和反駁。

一本書讀完,我相當於與這個牛人單獨相處了很長時間,不僅僅知曉了他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我掌握了他觀點背後的思維框架。

飯桌上推杯換盞,你的朋友就是張三李四葉良辰,這樣的社交大部分是浪費時間。

讀牛人的書,你的朋友就是芒格、富蘭克林、亞當斯密。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相比外向者,社交恐懼讓你擁有更多的獨處時間,那不如將獨處變為高質量的社交。

3、合適的社交距離中掌控絕對的社交優勢

控制好社交距離,在合適的社交距離中訓練按需外向的技能。

同時,在舒適的社交距離內,內向者的社交恐懼蕩然無存,如果你做到了「孕育創造力」和「將獨處變為高質量的社交」,這將提高你的個人價值,在這個社交距離內,你就能擁有極大的社交優勢。

這樣小小的社交優勢,結合按需外向的技能,一點點擴大你的社交距離。不用急,一次邁一步就行,相信積累的力量會逐漸建立你的自信和勇氣,然後耐心等待時間的回報。

4、不要連接資源,讓自己成為資源

真正有意義的社交,是價值交換。

商業系統中的資源,可以人為連接,也可以自動抱團吸附。

例如,很多作家或藝術家,都是內向者,但他們的作品廣為傳播,各種各樣的商業合作都會自動送上門來。他們無需通過我們所謂的「社交」去達成這樣的合作。

互聯網時代遵循的是長板理論,一針捅破天后,其他的長板會自動連接過來。對於內向者來說,只需要做好自己,傳遞出價值,一切紛至沓來。

成為資源並不比連接資源差,如果你自己就是強勢的資源,這比連接資源更有話語權。

所以,內向者不用學外向者做連接資源的事,而是向內挖掘自身價值,讓自己成為資源。

以上這兩部分論述的核心原則是,順社交恐懼的趨勢而為。就好比,外向是下行扶梯,社交恐懼是上行扶梯,你要上樓當然是走上行扶梯更容易。

這樣,你就能將社交恐懼轉變成優勢。

如何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如何治癒不懂情緒表達的中國父親?
讓你的心更加釋懷
人們寂寞,是因為不築橋而築牆

TAG:小崔不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