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塑化標本是神馬?
生物塑化技術是德國醫學博士哈根斯教授在1978年發明的,它解決了困擾解剖學界數百年的難題,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物標本保存技術。
鞏特爾·馮·哈根斯,1942年出生於德國,1978年發明塑化技術,立志將人的軀體製作為藝術品,人稱「死亡博士」。
生物塑化是一種可以把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塑化技術可以使標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狀態,塑化標本乾燥、無味、耐用,可以長久保存,且易於學習。
整個生物塑化技術的流程包括:
一、固定、儲藏:要經過濃度為10%-20%的甲醛水溶液進行灌注,然後在4%的甲醛水溶液里浸泡至少4個月的時間,之後才可以解剖。甲醛(35%-40%的甲醛水溶液稱為福爾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殺菌。
二、解剖:將屍體剝皮後,清除容易腐爛的脂肪等物質,暴露出來神經、肌肉和骨骼,清理一具人體標本,平均需要1500-2000個小時。
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專註的眼神
精雕細刻
三、定型:工作人員用小夾子、鋼針、針頭、木頭等用具把脫水的屍體一點一點地擺成造型。這時人體標本的肌肉,干而澀,沒有一點彈性,一根根血管、一塊塊肌肉清晰可見。
不論活的時候,還是死了以後,風雨之後才是彩虹!(固定是為了有漂亮的造型哦!)
這就是「工匠精神」吧!
四、脫水與交換:「脫水」將解剖後的標本泡在盛有丙酮的箱子里進行脫水。在低溫的丙酮溶液中把標本中的水分、脂肪置換掉。「交換」是塑化的核心步驟,在該步驟中,用硅膠再置換出標本里的丙酮。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標本將被浸泡進真空室里的硅膠溶液中,真空狀態下,標本中的丙酮將會揮發,同時能使硅膠進入標本的每一個細胞。
然後,就基本完成了塑化標本的製作過程。
肌舞飛揚
騎車的男子
人體塑化技術使遺體保存脫離了福爾馬林,標本無刺激性,具有乾燥無味,持久耐用的特性,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研究人體結構,是目前最好的保存標本的方法。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價格比較昂貴,一具質量不錯的塑化人體標本動輒十幾萬人民幣,甚至更貴。相信隨著塑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塑化標本一定能夠普及到任何一個需要解剖學知識的場所。
勝利者(搭著自己皮膚的男子)
塑化技術不僅適用於人體標本,也適用於動物,植物標本的製作。生物塑化技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學,病理學,臨床影像學,生物力學,法醫學和博物館等多種學科和領域。
大象
駱駝母子
騎馬的無腦男
TAG:解剖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