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應該有什麼樣心態和修為
原文:
【維揚晤語 荊川唐子開府維揚,邀先生往會。時已有病,遇春汛,日坐治堂命將譴師,為防海之計。】
一日退食,笑謂先生曰:」公看我與老師之學有相契否?」
先生曰:」子之力量固自不同,若說良知,還未致得在。」
荊川曰:」我平生佩服陽明之教,滿口所說,滿紙所寫,那些不是良知?公豈欺我耶!」
先生笑曰:」難道不是良知,只未致得真良知,未免攙和。」
荊川憤然不服云:」試舉看?」
先生曰:「適在堂譴將時,諸將校有所稟呈,辭意未盡,即與攔截,發揮自己方略,令其依從,此是攙入意見,心便不虛,非真良知也。
將官將地方事體,請問某處該如何設備、某事卻如何追攝,便引證古人做過勾當,某處如此處、某事如此處,自家一點圓明反覺凝滯,此是攙入典要,機便不神,非真良知也。
及至議論未合,定著眼睛,沉思一回,又與說起,此等處認作沉幾研慮,不知此已攙入擬議安排,非真良知也。
有時奮棹鼓激、厲聲抗言,若無所容,自以為威嚴不可犯,不知此是攙入氣魄,非真良知也。
有時發人隱過,有時揚人隱行,有時行不測之賞、加非法之罰,自以為得好惡之正,不知自己靈根已為搖動,不免有所作,非真良知也。
他如制木城、造銅面、畜獵犬,不論勢之所便、地之所宜,一一令其如法措置,此是攙入格套,非真良知也。
嘗曰:我一一經營,已得勝算,猛將如雲,不如著一病都堂在陣,此是攙入能所,非真良知也。
若是真致良知,只宜虛心應物,使人人各得盡其情,能剛能柔,觸機而應,迎刃而解,更無些子攙入。譬之明鏡當台,妍媸自辨,方是經綸手段,才有些子才智伎倆與之相形,自己光明反為所蔽。口中說得十分明白,紙上寫得十分詳盡,只成播弄精魂,非真實受用也。」
荊川憮然曰:」吾過矣!友道以直諒為益,非虛言也。」】
解析:
荊川認為他盡悟「良知」,而龍溪認為他「只未致得真良知,未免攙和」。何為「良知」?從龍溪的分析可以領略何為「良知」。也可以看到王龍溪是心理分析、行為分析的大師。
1、【適在堂譴將時,諸將校有所稟呈,辭意未盡,即與攔截,發揮自己方略,令其依從,此是攙入意見,心便不虛,非真良知也。】王龍溪觀察到荊川在對待下屬彙報的態度,當下屬彙報時,意見並沒有講完。做領導即攔截,不讓下屬講完。然後就把自己的看法講出來,作為命令,要下屬執行。從今天的觀點看,作為一個領導,這樣的態度和方法也不合適。一方面不尊重下屬,另一方面可能存在主觀臆斷。為什麼會這樣?王龍溪認為是「心不虛」。何為「虛心」?「虛,空也。」。當你去思考、判斷的時候,不要使你自己的主觀意念、情感、慾望先入為主,去影響對事物的認識、思考、判斷。不然的話,就可能扭曲你的認識和判斷。因此龍溪認為「令其依從,此是攙入意見,心便不虛,非真良知也」。
2、【將官將地方事體,請問某處該如何設備、某事卻如何追攝,便引證古人做過勾當,某處如此處、某事如此處,自家一點圓明反覺凝滯,此是攙入典要,機便不神,非真良知也。】此段也很有意思。當下屬向荊川彙報有關地方事體如何處置。荊川的處置意見是古人如何做,現在就如何做。看起來這位領導說的是頭頭是道,實際上是心裡沒底,並沒有做過調查研究。故龍溪說他「凝滯」、「機便不神,非真良知也。」「良知」在這裡有兩層含意,一是對事情的認識方式存在問題。更重要的是其態度,是其個人的修為不夠。
3、【及至議論未合,定著眼睛,沉思一回,又與說起,此等處認作沉幾研慮,不知此已攙入擬議安排,非真良知也。】龍溪觀察荊川和下屬討論問題時的面部表情,認為荊川看起來好像是在與下屬討論,聽取下屬的意見,實則非也,「知此已攙入擬議安排,」按現在的話講,荊川下意識中已經把自己的主觀意見攙入進去。荊川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具備很好的內省能力。龍溪認為是「非真良知也」。
4、【有時奮棹鼓激、厲聲抗言,若無所容,自以為威嚴不可犯,不知此是攙入氣魄,非真良知也。】這一段的分析真是有意思。從荊川的表情、言語和姿態行為,看到荊川內心深處的問題,所謂「攙入氣魄」,乃色厲內荏也。
5、【有時發人隱過,有時揚人隱行,有時行不測之賞、加非法之罰,自以為得好惡之正,不知自己靈根已為搖動,不免有所作,非真良知也。】作為領導,賞罰不明,沒有明確的規則,龍溪認為「靈根已為搖動,不免有所作。」
6、【他如制木城、造銅面、畜獵犬,不論勢之所便、地之所宜,一一令其如法措置,此是攙入格套,非真良知也。】作為領導,不調查研究、不實事求是,武斷命令。龍溪以為「攙入格套,非真良知也。」
7、【嘗曰:我一一經營,已得勝算,猛將如雲,不如著一病都堂在陣,此是攙入能所,非真良知也。】驕兵心態,故龍溪稱為「此是攙入能所,非真良知也。」
8、【若是真致良知,只宜虛心應物,使人人各得盡其情,能剛能柔,觸機而應,迎刃而解,更無些子攙入。譬之明鏡當台,妍媸自辨,方是經綸手段,才有些子才智伎倆與之相形,自己光明反為所蔽。口中說得十分明白,紙上寫得十分詳盡,只成播弄精魂,非真實受用也。」】
何為「良知」?看龍溪的分析已知端倪。
「虛心應物」,是指一個人應該有什麼樣心態和修為。「使人人各得盡其情,能剛能柔,觸機而應,迎刃而解,」,指一個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人、對事、對物上應有最大的人文主義精神。「更無些子攙入。」指一個人在認識、思考、判斷時,不能有個人主觀臆斷、個人的慾望、情感混雜其中。時時刻刻。都要有很強的內省能力,去審視自己內心世界的變化,尤其是在認識事物、自身、他人的時候,在思考、判斷的時候,不要讓其各種「雜質」攙入,才能使自己光明不為所蔽。對自己的內省能力要達到「明鏡當台,妍媸自辨」。
不悟心學,何以研究!認真分析王龍溪此段話,主要不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道德踐履、修為,心理分析、行為分析問題。心學家們的對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踐履的「操舍」是對其內心世界的「操舍」。他們把道德理論、心理分析、對內心的審視、對內心各種心理活動的「操舍」、對事物的認識、以前的道德、人格的基礎狀態等成為一體。胡五峰、陸象山、王陽明、王龍溪、聶雙江、劉蕺山等等心學大家們都是這樣。僅講內省的能力、心理分析的能力,對道德心理活動過程的認識。是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倫理學家所能達到。
當今世界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對道德心理活動的形成和過程的認識、分析、研究遠到不到宋明理學家、心學家的們的高度。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在元曲中邂逅最美的秋天……
※儒墨道法,為何只有墨家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對自私與本能的駕馭 決定了你人生成就及自由度
※心學與釀酒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