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冬天來了,扒一扒古人取暖方式,最後唐朝貴族的方式簡直腦洞大開

冬天來了,扒一扒古人取暖方式,最後唐朝貴族的方式簡直腦洞大開

冬天快來了,煙灰每天感覺到北風嗖嗖的鑽脖子里,照此下來,再過幾個月,我該情何以堪呢?估計煙灰會變得灰飛煙滅了把!

煙灰家住鄉村,是個屌絲,沒有集體供暖,依舊停留著裹著被子圍著火爐子的半原始狀態,不像人家城裡人,進屋就能光著背,光著腳!你們就幸福的嘚瑟吧!

看了幾篇古人的取暖方式,才發現自己一直在蛻化,我是越活越倒退了。現在說出來幾種古人取暖方式,估計能氣死你,比你們還幸福!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老人冬日裡衣著單薄、心憂炭賤的情景。毋庸置疑,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不過,在沒有「溫室氣體效應」之前的冬天,僅靠「火盆」解決驅寒問題不太「給力」。於是,這烤火取暖也就「烤」出了三六九等來。貧寒人家只能用土炕燒炭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則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富裕人家冬天取暖雖然用的是木炭,但所用的器具炭盆不僅精緻、考究得多(鐵的、銅的、錫的),而且分工也很明確。

白居易另一首詩《問劉十九》寫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裡描寫的是當時相對富裕的人家,已經用上精緻的手爐。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

秦宮的「壁爐」和「火牆」。咸陽宮殿遺址的浴池邊上發現有壁爐,是取暖的設備。除此之外,秦長樂宮遺址曾發現火牆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類似於管道,包於牆內,與灶台相通,以此來取暖。

漢代的「溫室」和「椒房」。漢代有宮殿名叫溫室殿,據記載在長樂宮中,溫室殿內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設備,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漢代更有宮殿名為椒房殿。

唐代貴族的「瑞炭」和「鳳炭」,在唐長安城,漫長的冬季來臨後,城裡的豪門貴族之家,搗碎了花椒和上泥來塗牆壁。家中到處都燒起通紅的小火爐,火爐中燒的便是「瑞炭」和「鳳炭」,同時掛起了一重又一重厚厚的防寒簾幕。

在技術落後的古代,古人憑藉自己的智慧來抵禦嚴寒,即使沒有暖氣片供暖,但是火塘、壁爐等取暖設施的發明也足以幫助人們度過寒冬季節。那麼暖氣片的產生是後人從這些取暖設施上得到的靈感嗎?暖氣片是如何由來的呢?

最奢華的取暖:今有空調房,古有溫調房——椒房之寵!

我們的祖先雖有不起「集體供暖」但卻有一種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時稱「溫調房」。

東漢張衡《西京賦》里「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為「溫調殿」。

但溫調殿內部設施如何,使用何種防寒保溫材料,現已無從知曉,只是有些野史雜記上得知宮殿的牆壁上使用花椒樹的花朵所製成的粉末進行粉刷,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

後來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真是越來越會玩了。

其中一種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台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焚香取暖

相傳漢武帝時期,丹丹國進貢了一種」辟寒香「,焚之可避寒氣,在室內焚香,雖然外面天寒地凍,但屋內竟然可以脫減衣服。

古人為何講究焚香取暖呢?

香料常被稱為香葯,具有顯著的藥用功效。《香料傳奇》中指出,並非所有的葯都是香料,但所有的香料都是葯。

古人除了香料入葯,用以療疾病,焚香也是一種療疾的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屬於外治療法中的「氣味療法」。由香料配伍而合成的香品也具有醫療養生的作用,由於所用香料配伍不同,製作出的香也有不同的功效,或解毒驅蟲。防腐除霉、健脾鎮痛、驅寒祛濕。

焚燒具有驅寒祛濕功效的合香,祛除體內的寒氣和室內的濕氣,提高室內溫度。身體自然就會感覺暖暖的。

取暖熏衣兩不誤,古代富貴人家都必備一種叫做「熏爐」的器具,可做熏香和取暖之用。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籠,即稱為「熏籠」。

熏籠,一般都是用竹片編成,形狀大致為敞口的竹籠,在南北朝常常稱為「竹火籠」。南朝梁蕭正德《詠竹火籠》寫道:「楨幹屈曲盡,蘭麝氛氳銷。欲知懷炭日,正是履冰朝。」。

到了明清時期,手爐的樣式開始變得繁多起來,也愈發小巧,可放在袖中。懂得享受與養生的人還會在手爐中放些香料。

暖手袋是為了給皇帝拍馬屁才發明的

現在暖水袋都是插電的,小小的拿在手裡特別暖和。

那古代人有沒有這樣暖手的好東西呢?有!它的名字叫手爐,就是抱在手裡的暖爐。

手爐的發明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隋代的時候,有一次隋煬帝南巡到了江蘇揚州,正值深秋季節,天氣又潮又冷。當地有一個叫做許伍的縣官就希望能給皇帝送一個好禮物來拍拍馬屁。他就想現在這樣的天氣家家戶戶都放一個火盆取暖除濕,如果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抱在懷裡,暖暖和和的該多好。於是就打造了一對兒小手爐獻給煬帝取暖,隋煬帝拿在手裡暖洋洋的,高興極了。

銅手爐的構造很簡單,就是在裡面放上火炭或者尚有餘熱的灶灰用來發熱。它的大小就像我們平時喝的易拉罐飲料一樣,小巧方便,可以塞進懷裡或者衣袖裡取暖。

腦洞大開的取暖方式

申王李成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唐睿宗第二子。據史料記載,申王「性格弘裕,儀貌環偉,善於飲啖」,也就是說他長得儀錶堂堂,能吃能喝,性格比較開朗大度。而作為皇帝的親兄弟,申王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因此對於生活的要求也是相當的高。

據唐末五代學者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就是說申王每逢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會讓王府裡面的美女們圍坐在他周圍,為他抵禦寒氣。申王將這種行為藝術稱之為「打妓圍」。

而且,申王身體碩大,沒有十幾二十個宮女是遮擋不住的。宋陳著《玉漏遲》詞云:「問雪樓台,肉陣不教寒透。」對此,申王樂此不彼,一直很享受這種美人環抱的感覺,既能取樂又能取暖,可謂一舉兩得。據說申王幾乎在冷的時候,一天里有大半天都是這樣度過的。

而與申王的「妓圍」有的一拼的是楊國忠,也就是楊貴妃的哥哥。每到冬天,楊國忠出行的時候,就從婢妾里選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一方面可以遮擋冷風,另一方面可以「藉人之氣相暖」,並將這稱為「肉陣」。

唐玄宗之弟、岐王李范,發明了「香肌暖手」。聽著挺文雅,可這事兒就不是人乾的事兒。冬天手冷的時候,不去烤火,偏要把冷冰冰的手伸進侍女懷中取暖。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好學愛才,雅善音律。不過這個人習慣,我只能說一句,我PLAY……

這兩位爺,取暖方式真是缺德到家了,把人當東西使。真是應了那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古代社會描繪的再美好,那都是給貴族享受的。認真想想,生活在新社會真是一種幸福啊。最起碼人還是當人的。

中國古代的取暖史,大概也就如此,如果還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應該當屬源於我國北方地區的火炕。火炕是我國東北地區甚至北方地區常見的一種取暖設備,它正式成型於明清之際,起源於我國東北部的先民。滿族人佔據東北並建立政權後。後金到清朝時代,皇宮內鋪設火炕的現象頗為常見。火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取暖。因為燒炕是通過做飯的鍋灶產生熱量的,所以只要吃飯、燒水、炕就是熱烘烘的,這樣的聯合式床鋪也就為冬天禦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直到後來,有些人家找工匠將地下改造成煙道與爐灶相連,稱之為「地炕」——這和現在的地暖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特別冷的季節加燒火地以提高室溫,來達到室外天寒地凍,室內依然溫暖如春的效果。

如此看來,古人禦寒取暖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但是由於貧富差距等原因,民眾的取暖方式遠不如宗室貴族。反觀我們如今,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時代,在天寒地凍里,不由得感到了一絲暖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煮酒談詩扒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車裂嫪毐,不僅僅因為母親趙姬,背後還有一場政治博弈
白富美呂雉,為何會嫁給屌絲劉邦?
為何日本對他一直很崇拜的中國情有獨鍾,一直喜歡侵略中國?
孫悟空到底被壓在五指山下多少年?因為沒背景才被羈押這麼多年嗎?
汪精衛的子女們最終結局如何?

TAG:煮酒談詩扒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