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捻軍起義對太平天國、回族起義及北方農民起義意義非凡

捻軍起義對太平天國、回族起義及北方農民起義意義非凡

談及捻軍起義的歷史意義,多數分析只簡單提及其嚴厲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這確實是它的一個重要意義,但這種認識未免狹隘。捻軍起義席捲十個省,時間長達50多年,它對同時期的太平天國、西北回族起義以及北方農民起義都意義非凡。

捻黨運動產生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中國有三大反清結社,北方是白蓮教,南方是天地會,中部便是捻黨。捻黨上接白蓮教起義,下接太平天國革命,產生和活躍於兩次農民起義高潮之間,起過承上啟下的作用。捻軍起義產生於中國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初期,當時,中國南方和西南、西北都有漢族和少數民族起義,它地處中國中部,使江南的革命烽火,延燒到北方和西北,起過橋樑作用。捻黨運動從一七九七年(嘉慶二年)到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共達五十多年,捻軍起義從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到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共達十五年。如果加上尾聲時期,則捻黨和捻軍的鬥爭綿延了一百零三年。捻軍起義以後,其活動地區曾達十個省的範圍,這就是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江蘇、陝西、山西、河北、甘肅和四川,可知影響的地區很廣泛。

捻軍起義對太平天國、回族起義及北方農民起義意義非凡:

第—、捻軍是太平天國在北方的屏障,又是太平天國革命的繼承者。捻軍起義在淮北,太平天國在江南,兩大區域緊相聯結,大體上從湖北英山、羅田起,中經安徽廬州(合肥)、定遠,東達來安、天長,可以作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由此分界線往北,渡過推河,直到山東、河南等地,遍地都有捻軍起義,真是如火如荼,綿延不絕。這種情況,給予清朝政府地方政權以嚴重威脅。從北京到江南的交通道路被切斷,兵力無法南下,糧草無法運行,從北往南清朝要組織對太平天國的反攻是很困難的,這就對太平天國起著屏障作用。攻捻軍將領若袁甲三、勝保之流,實際上陷於捻軍起義的天羅地網裡,如入泥淖,愈陷愈深,毫無戰功可言。北方清廷的精銳——僧格林沁部及各省地方清軍,就這樣被長期拖在捻軍戰場上,無可如何,無法到江南進攻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整個革命時期,強有力的反革命進攻總在東西兩側,而不在北邊,這是和捻軍戰爭的屏障作用分不開的。到太平天國革命後期,曾國藩及其湘軍在長江上游,從安慶向東推進,拖住陳玉成部太平軍;李鴻章及其淮軍,配合所謂「常勝軍」從上海向西推進,拖住李秀成部太平軍;左宗棠及其楚軍,配合所謂「常捷軍」,從錢塘江上游向下游進攻,拖住李世賢部太平軍,達三支反革命力量,形成東、西、南三支箭頭,針對著南京逐步進行包圍,但在北方,清廷始終組織不成強有力的反攻,四面包圍,卻獨獨缺著北邊,僧格林沁的反動清軍始終不能構成直接對太平天國的威脅,這不是因為別的原因,而是由於捻軍起義及其地區起了屏障作用。

太平天國滅亡後,留在江北的主力是陳德才、賴文光部,留在江南的主力是李世賢、汪海洋部,一在西北,一在東南,兩支大軍都面臨著險惡的絕境。東南太平軍很快被左宗棠打敗了,西北太平軍在黑石渡戰役以後,僅餘數千人,但它後來不但沒有敗滅,而且蹶而復起,掀起了另一次抗清運動的高潮,賴文光本人的真正光輝歷史,也是從南京淪陷後才開始的,這並不是由於賴文光的個人才能有多麼卓越,也不是由於西北太平軍戰鬥力異常強大,而僅僅是因為江北尚有捻軍生力數萬,與它合併改編,共抗強敵,才能使太平天國革命的歷史絕而復繼者四年。從一八六四年到一八六八年(同治三年到同治七年),捻軍接替過太平天國的未竟大業,高舉起太平天國的革命旗幟,這種作用是了不起的。這四年,是處在全國革命低潮時期,反革命進攻非常猖獗,要知道在低潮時期堅持四年,那是和在革命勝利發展的高潮時期堅持鬥爭頗不相同的,所以,這四年是不容易的,是艱難困苦的。這時,捻軍成為全國革命鬥爭的中心,是暗暗長夜中的唯一希望,江南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者,江北各地被打散了的農民領袖,紛紛向捻軍里去集中,這就是它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繼承作用。

第二,捻軍是西北回族起義的推動者,又是它的同盟軍。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西北太平軍陳德才、賴文光部進入陝西,捻軍張宗禹、任化邦部隨行西征,在潼關內外,兩軍結成犄角。就在這種外來力量影響下,五月間,從渭南倉渡鎮,大荔王閣村開始,揭起了西北回族起義的序幕。這次起義,是回族人民反抗清廷民族牢獄政策的總爆發,也是清朝反動派壓迫少數民族的必然結果,但它的爆發,卻又是和太平軍與捻軍的外來影響和推動分不開的。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西北太平軍和捻軍東下解救南京重圍,陝西回族起義力量孤單,不得不從渭水流域退往甘肅境內,說明江南局勢密切地影響西北局勢的發展。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西捻軍張宗禹部入陝、陝西巡撫劉蓉連忙從西部「回防」前線率部東下堵擊,西北回族起義又得以從甘肅向東發展到陝西,並隨之發展到陝北,又說明彼此的影響是多麼密切。西捻軍入陝後,雖與回族起義軍關係不太好,未能聯合作戰,但客觀局勢促使著他們必須互為犄角,形成共抗強敵的局面。這時,寧夏、河州、肅州的起義軍,紛紛擴大力量.形成西北抗清運動的高潮,鬥爭的火焰燃遍了從潼關到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西捻軍離陝,東出黃河,解救東捻軍的圍困。西捻軍走了,西北的局勢馬上又一變,陝西回族起義處境孤單,又不得不退往甘肅境內去了。此後,西北回族起義因為沒有漢族農民起義的支援,便由高潮逐漸走向低潮,左宗棠「攻捻」以後繼續「攻回」,這裡的鬥爭便一蹶不振,終於被左宗棠鎮壓下去。這說明,江南的革命運動推動了少數民族起義,革命的火種由江南傳到了西北,捻軍起義在江南太平天國和西北回族起義之間起過橋樑和推動作用,西北回族起義與捻軍起義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三,捻軍是北方農民起義的中心。捻軍起義以後,北方各省農民紛紛起義,起義軍成千上萬,圍城殺官、抗糧殺差的鬥爭綿延不絕,這都是在捻軍的影響下爆發的。這些地方性的農民起義,有的也自稱為「捻軍」,有的雖另有名義,卻與捻軍有密切聯繫。還有的則是在捻軍過境時,乘機起義的。他們應用的旗幟,提出的口號,活動的方式,內部的制度,一般也與捻軍大同小異,基本上是按照捻軍的一套作法行事的。這些農民起義,約有下列主要幾支:一是蘇魯邊區的幅軍。在捻軍的直接影響下起義,堅持十餘年,地跨蘇魯兩省數十州縣,曾和捻軍聯合作戰,捻軍領袖李成後來就犧牲在捻、幅聯合的鬥爭中。二是魯西南的長槍會軍。魯西南也是捻軍入山東必經之路,捻軍對山東農民起義影響之大,從下邊這首民歌里反映出來:「四月里,麥子黃,張老樂山東去打糧,過了濉溪口,來到老棗莊,當地百姓齊響應,廿四縣動刀槍。」捻軍和長槍會軍也常常聯合作戰,鬥爭失敗後,長槍會的一部分人轉入黃河、運河交叉地區的水套里。進行水上活動;一部分人便南下入捻成為捻軍的組成部分。三是魯西北的白蓮教軍。它是在北伐太平軍和捻軍影響下起義的,地區大,人數也多,據有直魯豫三省邊界地帶。白蓮教軍對勝保和僧格林沁軍都作過戰,對捻軍有相當支援作用。起義失敗後,有的成員南下入捻,有的轉入地下活動,這裡後來還不斷地發生過抗清運動,鬥爭一直堅持到義和團運動期間。四是山東淄川的劉德培起義軍。此軍人數很少,困守縣城,終被僧格林沁撲滅。圍城時,劉派其部下司冠平南下請援,捻軍和文賢教軍都曾入援。五是河南南陽角子山起義軍。他們自稱為「捻」,但與淮北捻軍並無聯繫。山東義軍多與捻軍關係密切,河南義軍卻與捻軍聯繫較少,所以,官書中沒有「魯捻」和「皖捻」的區別,卻有「豫捻」和「皖捻」的稱號,這是區別之一。六是河南聯庄會暴動。聯庄會原是地主團練性質,是反動武裝,但因兵荒馬亂,地主豪紳怕死不願當團首,有些村莊的聯庄會領導權,便轉入貧苦農民手裡,這個組織也就成為抗清運動的工具。河南禹州,豫北新鄉的聯庄會首先起事,後來逐漸蔓延到幾十個州縣。不過地主豪紳對它總有影響,因而鬥爭內容以抗糧、抗稅、抗捐為主,鬥爭方式以集體請願為主,這是農民起義在河南地區的歪曲的表現形式。七是豫南陳大喜、張鳳林起義。這是河南農民起義軍中力量最大的一支,後來當過山東巡撫的張曜及其嵩武軍,就是靠打這支軍隊發跡的。鬥爭失敗後,張鳳林被殺,陳大喜率部出走,併入捻軍,成為後期捻軍組成部分。《豫軍紀略》中所謂「豫捻」,主要指這支軍隊,河南地方清軍也主要和它作戰。八是山東鄒縣文賢教軍起義。鄒縣是孟子家鄉,群山環抱,地形有利,在咸豐年間,有文賢教起義。這支軍隊常和捻軍聯合作戰,後來捻軍自顧不暇,起義軍遂被僧格林沁擊滅。僧在此大肆屠殺,死者數萬,至今該地尚有孤魂碑、孤魂塚,是僧格林沁大屠殺的罪證。九是河南商邱金樓寨起義。起義由當地白蓮教首領郜永清領導,即據此寨與毛昶熙、僧格林沁的大軍對抗,皖北捻軍首領有許多人是郜的弟子,寨子被圍時,捻軍曾來援救,雙方關係也很密切。這次起義人數少,且僅據此寨,但鬥爭慘烈,僧格林沁後來將全寨幾乎斬盡殺絕了。

以上九次起義,都和捻軍起義有過直接的或間接的關係,捻軍是這些起義的影響者、推動者、組織者,也是他們的中心。沒有捻軍這樣大規模的起義的爆發,也就不會有這許多小規模的起義的爆發,隨著捻軍起義的敗滅,他們也陸續敗滅了。這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主流和支流,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也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瑞 的精彩文章: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結果如何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
日本侵華戰爭的引爆點:七七事變的起因及背景
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 莫斯科保衛戰有何爭議之處
淝水之戰謝安取勝後淡定下棋 強行鎮定
猶太戰爭的結果 猶太戰爭影響如何

TAG: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