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擺位:你是光你是電,你是唯一的神話》中篇
書接上文:《空間+擺位:你是光你是電,你是唯一的神話》上篇
今天rock發地址給我,才想起來要把房間聲學分析器和DA10發出去了,突然腦子裡蹦出一個想法:何不趁分析器還在手裡,把音箱的擺位來個90度大調整?
我的客廳和餐廳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個30多平的長方形,根據前人的普遍經驗,箱子應該擺在短邊(編者註:我國客廳普遍是長方形,電視牆多數位於長邊),但在客廳里有些麻煩。
因為從電視的掛牆位置和沙發以及傢具的擺設都不是為短邊擺放設計的,如果要放在短邊肯定會把家裡搞亂套,所以一直有這個想法但卻沒動手。
不過既然最終下了決心,就動手吧,一頓體力勞動後新的布局出來了:
器材們只能暫時委屈躺在地上了,很可憐的:
新的擺位下箱子離開左右牆的距離是50厘米,離開後牆的距離是2米——這是在我的環境下能夠拉開的極限。
箱子的間距是2米多一點,那皇帝位按照等邊原則也是在距箱子2米多一點的地方。而這次皇帝位終於與後牆能拉開距離了——事實上還挺遠,哈哈。
擺完回開聲吧,聽了兩個小時,什麼結果呢?容我一一道來。
1. 功放和DAC的音量我都沒動,而我所有的無損音樂都是加了REPLAY GAIN標籤的,即通過TOUCH在數字輸出時調節一下音量,保證所有的音樂基準音量都相同。
在相同的音量下,我感覺到人聲高頻明顯『偏』亮,初開始甚至覺得有些『刺』,蔡琴的聲音可以很準的聽出來比原來細一些,難道是出問題了么?且按下不表。
2. 何謂音場?
之前我的長邊擺位下也是能感覺到音場的,首先人聲是凝聚在中央的,樂器也能大概分出來左中右的位置,其次深度也有一些的。事實上對第一次HIFI的我來說,是比較震撼的:原來立體聲是這樣啊。
但也存在幾個問題,首先是人聲雖然比較凝聚,但有時候不在中央,我在皇帝位上經常要根據歌曲的不同左右做小的挪動,以保證人聲在中央,很辛苦。我想原因就出在喇叭的左右位置不對稱上:左邊喇叭離側牆非常遙遠。
其次是聲場偏左和偏右的部分很容易粘箱子,也就是說聲場中本來垂直在喇叭後面的東西很容易被聽成是喇叭自己發出來的,它們之前的距離感經常就被弄沒了。
以上是我之前認為的音場方面存在的問題,那麼在新的擺位下結果如何?簡單說,都沒有了。
僅止於此嗎?NO。我想起一個笑話,說人沒錢的時候總在暢想,如果將來有錢了一定買個邁巴赫之類的車開開,多爽啊,結果真的有機會接近了真有錢人才發現,有錢人一般不自己開車,他們的邁巴赫之類都是司機在開----簡單說,這裡涉及到一個境界的問題。
對應到這次擺位調整上就是:我發現,新的擺位不只是解決了之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知道,原來真正的聲場是如此迷人,和現在的一比,原來的還好意思說是聲場嗎?
簡單說吧,從一開聲的瞬間就很難感覺到喇叭的存在,在喇叭的後面非常非常清晰的有一個舞台,整個聲場被往後拉了一下上了這個舞台。
這種拉開的完整聲場有多迷人?我只能說,如我一般初燒的同志們只有體會了才能知道。年輕時的林青霞有多美?抱歉,我也沒有辦法說清楚,請自己看照片吧。
有一張chesky唱片出的音頻測試碟子,封面是兩個耳朵,所以也叫『大耳朵測試碟『。這張碟子每首曲子前面都有解說,多語言版本,中文版是台灣的一位音箱雜誌主編解說。
(編者註:這張碟名字叫《Chesky Record s Guide to Critical Listening》,《大耳朵-終極音響測試天碟》,有老燒中是流傳的比較廣的一張CD碟。)
這張碟子的第23首,名字叫』Festival Te Deum』,是一段在教堂的合唱,這個教堂的層高很高,錄音的時候麥克風是掛在離地三十五英尺的高空,所以解說特彆強調要能聽出來教堂的三度空間感。
以前我聽過很多次這首曲子,能感覺到一些空間感,但覺得遠沒有解說說的那麼神。而今天再聽,瞬間被感動了,感覺自己就是站在那個教堂里聽著合唱團的演唱,而合唱團高聲合唱的時候,真的能感覺到教堂的『高度』。
就沖著這首曲子給我難得的感動,今天這頓折騰就值回票價了吧。
另外還有一些發燒友常提到的『穿牆感』,我之前從來沒有體驗到,總覺得比較玄。而今天在聽一首曲子的時候(好像也是chesky這張碟子),解說提到背景樂器有一個鼓離麥克風特別遠,在所有樂器的後面,而我就真的聽到這個鼓遠遠的在我的窗戶外面-絕對不是幻覺。
有一位叫紅山老貓的網友自己精選過一張測試碟,裡面有一曲是1953年立體聲剛被發明時在火車站錄的火車進站和出站的效果,原來的擺位下聽已經覺得很震撼了,今天再聽才發現之前的效果算什麼。
周潤發『秋天的童話里』鍾楚紅剛到美國租的房子就在鐵路橋的下面,晚上總有火車經過,所以很吵。而我今天聽這首曲子,就感覺我的房間似乎也是這樣,火車就在我前面經過,越走越遠,最後走出了整個房子。
我之前還發了一個帖子,說是有些流行樂聽不太清楚人聲,感覺混音時人聲和配器的比例是對等的,所以配器搶人聲。一部分原因是中尉版主說的,有些錄音師的水平不夠,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之前我的聲場深度不夠。
在新的擺位下,聲場被整體向後移動,這個問題奇蹟般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原來的聲場太過靠前,向後移動後人聲就清楚了。
雖然試聽已經被感動的五體投地,該做的科學研究還是要做,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嘛。
請出分析器,也不多廢話,就測剛才坐的皇帝位:
低頻響應測試完成時,分析器可憐的彈出了一個窗口:沒有找到room mode。。。哈哈,拜拜吧駐波。
箱子與後牆距離拉開,並且皇帝位也不再靠後牆後,VS260終於清水出芙蓉,返璞歸真了。(我的空間內,系統擺放在短邊是比較好的,因為我的空間是長方體,不是正方體)
從低頻響應圖可以看出,63HZ往下260的低頻開始直線衰減,這正是書架箱的特點。而從全頻測試又能看到,260在高頻不再衰減了,原來的擺位下高頻衰減比較嚴重。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上一篇帖子,可以找到當時的分析圖。這正好解釋了我剛開始聽的時候為什麼覺得高頻有些亮,有些『刺』。但顯然現在的高頻才是接近正確的,開始覺得『刺』,只是因為突然之間不適應。
既然假低頻已經沒有了,那就開始我的2.1測試吧,請出我的低音炮,用真低頻來拉直260的低頻曲線。藉助分析器,這很容易,試了幾次後就找到了一個不錯的設置:
我的大炮終於發揮了作用,260的低頻從曲線上看可以較平直的下潛到30HZ附近。
試聽了一下』石破天驚『等低頻密集的曲目,果然煥然一新,低頻能下去了,而且,沒有駐波。就如同柱子哥得到天火的合體變身加強版柱子哥一樣,我的260也終於變身了。
當然,規模感和寬鬆感還是無法和大口徑落地箱比,但絕對稱得上放大版書架箱。(這裡我有個不解的問題,即使曲線都是平直,下潛頻率也一樣,我覺得小口徑箱子還是和大口徑箱子聽起來不一樣,箇中原因還望中尉和ROCK賜教)
最後結束這個帖子吧。
首先鳴謝各種TV,特別是ROCK和中尉,中版給予了非常靠譜的技術指導,ROCK則是坦誠以待,面對各種諮詢皆是熱心解答,而且作為商家,從不試圖影響你的決定,只是提建設性意見,貨的價格也是很實在,售後服務也很周到。我個人強烈向初燒推薦論壇商城--如果你要的牌子ROCK做的話。
所謂發燒的初衷,也都是因為喜愛音樂。而在這次的入門過程中,最難得的就是積累了不少經驗。雖然這套系統談不上HI-END,但最後確實給我帶來了以前沒有體會過的聽音樂趣。
針對這個帖子的主題,我想說的就是,對箱子系統,空間和擺位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其優先順序遠遠在各種線,各種避震,各種電源優化上,空間的一點調整,可以給你的系統帶來質的飛躍,勝過買器材。
落實到具體上就是,短邊擺位,喇叭與後牆拉遠,座位與後牆拉遠。雖然很多家庭調整擺位都有難度,但我還是建議沒這樣做的朋友不妨試一下效果。
而接下來我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看電影的時候我可咋辦,電視還在左邊牆上。。。
(全文完)
編者註:這篇文章是luoxingkui在2011-10-09發表的,三天後,他在論壇里又結合三張CD介紹了系統調整後的聽音感受,寫的非常詳細。請您繼續關註明天的文章。
TAG:中尉的音響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