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博雅教育:博專融合的回歸之道

博雅教育:博專融合的回歸之道

狐狸通常知道很多事情——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會有非常多的策略和計謀;但刺蝟通常只知道一件大事——遇到攻擊時捲起來,就可以保命。

「把複雜的世界簡化、簡化、再簡化,最後變成一個唯一的觀點、一條基本原則或一個基本理念,發揮統帥和指導作用」,刺蝟把所有的挑戰和進退維谷的局面壓縮成簡單的「一元方程」,成專才之代表;而狐狸則主張多元主義,尊重世界萬物的多樣性以及事物的多維度、多層次,對一切事物都保持好奇,追求不同甚至相互抵觸的目標,凝聚了通才之特徵。

未來世界多元發展、縱深複雜,未來的人才如何在「刺蝟式」的一技之長之基礎上,也擁有「狐狸式」的具有轉移性的通用能力,既能適者生存,也能更勝一籌?

日前,以「博雅教育:理念與實踐」為主題的第三屆博雅教育國際研討會於復旦大學召開,在國際坐標上,博雅教育「中西合璧」,點燃不一樣的「煙火」。

與專業教育融合相生

「教育不是局限於某一個時間段,而是一種終身追求和終身學習的過程。」韋爾斯利女子學院常務副校長安德魯·謝楠在談到博雅教育時強調,博雅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理念及能力。

「學費『漲』到每年8萬元,相當於現在國內普通高校的10倍;入學標準一直卡的很緊,考生必須達到高考第一批次錄取分數線,且高考英語成績必須達到115分。」在如今國內學生就讀高校的選擇機會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寧波諾丁漢大學的高標準的招生要求與高學費絲毫沒有影響學生和家長的擇校熱度,緣何如此?

「英語劇本是我們自己寫的。」該校學生葉越所在的戲劇社在聖誕節大大出了一次風頭:《阿拉丁》《美人魚》和《綠野仙蹤》等這些不相干的童話故事用現代的、搞笑的語言串到了一起。這段時間,葉越的重頭戲是課堂作業——關於電影《紫色》的3分鐘演示,加之其他功課,葉越仍抽出時間籌劃另外一個英文短劇的演出。她認為,「這也是一種學習。」

博雅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然而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當教育者在本科階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專業化教育時,博雅教育或多或少淪為專業教育的輔助手段,其所扮演的知識啟蒙角色也漸隱漸弱。如何使博雅教育重歸教育初心,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促進人才更好發展?

「怎麼培養傑出人才?」當問及錢學森先生時,他給予的建議是:學工科的、學理科的,也要學習一點文學藝術,很多靈感就是在文學藝術的修養中產生的。

「公共寫作課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怎麼把行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行外人聽。」安德魯·謝楠介紹,韋爾斯利女子學院高年級的學生必修「公共寫作課」,並邀請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各院系的教師共同進行該課程的教學。

然而,課程結束,並不表示教學的完結。課程結束後,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承擔並嘗試研究和解決某個特定的國際問題,由此使學生真正實現跨學科式的「博」雅教育。

2005年,復旦大學就正式成立復旦學院以開展通識教育,後又提出2+X改革,學生在大二專業分流之後,仍不被放到專業里培養,再用一年時間修讀通識教育課程。兩年之後學生在第一次專業分流的基礎上還可以二次選擇,之後再進行專業教育。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強調,「博雅教育也並非是不分專業,而是重在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非簡單相揉或是疊加在一起,而是在彼此中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因此,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通,還將不僅限於課程內容上的交融,二者更要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

促進學生多維度成長

「如何大量地開出高質量的研討式、互動式的課程,更好地匹配博雅教育的教育目標?」困於傳統的灌輸式的國內教育方式,一位參會的老師不禁憂心忡忡。

「我們學校每周三下午常設三大系列講座。一是科技講座,邀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在內的科學家為學生分享他們的科學之路;二是外交官系列講座,邀請各國外交官進校與學生交流互動;三是藝術家進校園。」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介紹並分析道,「博雅教育如果光憑几個專業教師,恐怕很難達到目標。為此,澳門科技大學更是鼓勵和倡導校內非通識教育科目的教師亦在專業教育之中融合博雅教育思想。」

而在香港中文大學,要求教師能清楚地認識到,在開發慕課時,除了傳播知識外,還要加強學生的讀寫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辯論等方式發現真理。

「中國學生大多比較沉默、較為內向,這種害羞、沉默的文化其實就是從課堂開始的。」芝加哥大學常務副校長艾瑞克·艾薩克斯認為,如果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對話,學生就會願意互相分享和交流,進而帶有批判性思維認知和看待問題,才能培養會問問題的人才,而非只會答問題的學生。

當前,為推進及深化博雅教育,一批批「書院制」等全新管理模式上線:不同學科的學生混居、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通過實踐活動鍛煉社會能力、通過科研項目提高學術水平,與學院相比,其更致力於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多維度成長。

但缺乏能長期深入地與學生交流和分享的教師,卻是博雅教育難以廣泛推行的軟肋之一。如何擴充專業的博雅教育師資隊伍,如何開拓專業教師博雅教學技能,如何在上述這種關係密切、互動交流的師生社區中實現教學相長,探索之路還將漫漫。

進入人類「問題」中心

高等教育大眾化成果越來越顯現,諸多大學將資源投入到追求國際一流的目標上。同時,高等教育也越來越呈現國際化和跨國化教育趨勢,為博雅教育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大空間,卻也面對著更大的壓力。對於未來人才的培養,博雅教育還將有哪些作為?

「深入推進博雅教育需要我們進一步創新理念,探索更加符合國情和學校發展特點的教育模式和有效舉措:一是要更加註重推進科學知識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和實踐能力教育的融合發展,二是要注重提高課程建設水平,三是要注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指出。

「教育家可以超越時代,但教育要符合這個時代,因為教育本來就是為社會服務的。」因此,博雅教育與解決人類問題的有效結合,也還將是我國博雅教育在未來人才培養中所應努力的方向。

在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的政治學系,有一門很受學生喜愛的課程——「水政策以及水問題,中國與美國的差異」。該課程涉及幾個國家面臨的水污染及水資源匱乏、濕地保護及城市暴雨收集管理等問題。在課程設置上,學生完成課堂教學後,還會到一些國家進行為期3周的實地考察。如參觀中國三峽大壩,用10天時間在重慶大學了解重慶的城市規劃及環境保護。

「通過這樣的體驗式學習,學生能獲得第一手資料並親眼目睹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進而會主動開展比較和跨學科的研究。」斯沃斯莫爾學院副校長托馬斯·史蒂芬森介紹,這種內嵌式的海外學習體驗也延伸到了和平與衝突等課程中,如研究巴基斯坦、以色列歷史和人口因素所造成的衝突問題等。

「『做人第一,修業第二』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始終強調。博雅教育不僅是把學生培養成人才,更要把學生塑造成負責的公民。因此,博雅教育不再只是停留在理念層面的探討,更要基於解決人類問題上推陳出新。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7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培養更多合格的引路人
教師閱讀障礙:成因透視與行為干預
【親歷者感言】
法治人才培養
為「學生的引路人」引路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