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校合作的邊界應釐清

家校合作的邊界應釐清

近來有關家長為學校做志願者、幫孩子值日的話題,引來一波又一波的熱議。有媒體經過實地走訪發現,家長幫忙打掃衛生已在重慶等多地出現,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更甚;傳統的作業批改大規模「外包」給了家長,教師的職權普遍「下放」,僅保留檢查權和督促權。至於運動會、文藝演出等集體活動,更是少不了家長志願者們的無償智力和勞力服務。

毫無疑問,「家校共建」從一般意義上講,可為每個孩子形成更優質、更科學的教育合力,應該贊成。但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無論從德、智、體、美哪一方面說,其工作均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也是學校和教師的意義與價值所在。孩子的勞動教育本是學校體系中的一部分,由於其年齡幼小,而在體力、意志、經驗、溝通等方面的欠缺,恰恰能在勞動和實踐中慢慢得到鍛煉和彌補。如果每個家長在班主任的默許甚至鼓勵下,「順手」幫孩子完成了其任務,那一所所學校就變成了一間間「溫室」,老師再念叨任何「勞動最光榮」「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頭」等話語,還有意義嗎?

從這種角度看,對當下的家校關係還存有不少誤區,乃至出現倫理相悖的情形。這些矛盾處理不好會反噬學校教育的專業性與系統性。比如,相對學校的專業性來說,家庭作為孩子的「大後方」,會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其無償性和終身性是學校所不能給予的。家校之所以能夠「共建」,並不是如有些評論所說的,學校負責知識與技能、家庭負責德育與健康,兩者各司其職,和諧相生。家庭其實也能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知識,甚至這些知識是學校所不具備的;任何學校,哪怕是職業技校,也有著立德樹人的目標,否則校園文化的營造、辦學品質的凝練、教育理解的表達則成了一出虛偽傲慢、無的放矢的笑話。

正是在此意義上,現代教育的主流理論多將「經驗」作為家校共建的契合點,比如盧梭的自然教育、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因為「經驗」既有來自家庭文化熏陶和知識譜系的因子,又有經過學校的結構化改造、完善的因子。家校的實際關係是彼此既具有立德樹人的職能,又兼備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只是家庭更重前者,學校更重後者。只有釐清這一問題,教師也好,家長也罷,才不會隨意「越位」。

不幸的是,我們看到這一「平衡」業已形成。重慶的一部分家長「喜歡」幫孩子完成「值日」,難道真是「喜歡」嗎?毋庸諱言,這其中多少有些討好班主任的意味,事實上,班主任也的確對這類家長的孩子「青眼有加」,等於變相鼓勵了這一行為。而處在這一扭曲「朋友圈」之外的更多家長、老師,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效仿,從而污染了整個家校生態,使利益交換漸漸取代正常的家校關係。

我們要從上述的「怪象」中自我警示:及早斬斷家校關係中的利益鏈,營造一個正常、健康的家校倫理環境,讓彼此真正成為取長補短、互有側重的合作者,才符合孩子的利益和未來的需要。

(作者:邱磊,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7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江蘇以智慧化引領職業學校現代化
甘肅高台:全面推廣「跳繩強心計劃」
電視劇《黃大年》在吉林高校教師中引起強烈反響
青馬網院 的「星火」
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