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勵志青年,出生難產嚇壞父母,將近五十才中進士
很多人或許聽說過春秋時候鄭莊公出生的時候母親難產,因而不得母親姜氏喜愛的故事。在傳統社會,嬰孩出生難產,往往會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棄嬰現象部分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的一日,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一戶姓張的人家一名男嬰降世了,在母親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難產,差一點一屍兩命。男孩出生的意外並未讓父母產生疼愛,有的僅僅是恐懼和嫌棄,父母準備拋棄這個嬰兒了。
幸運的是,男嬰有一個長兄,比他大21歲,張氏家中四個兄弟,新出生的男嬰排行老四。大哥的妻子,也就是大嫂不忍心看到剛剛出生的小叔子被遺棄,主動和公婆提出要哺育這個孩子,「固請育之」,所以後來男孩長大曾說「我嫂也,實我乳母也」。
張璁
被兄嫂帶大的張家老四後來取名叫張璁,八歲進入私塾學習。在傳統農業社會,張家是典型的耕讀之家,「守先人敝廬六七間,薄田三十畝」。如今經濟十分繁榮發達的溫州地區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商業城市,幾乎人人從商,其實在傳統社會,溫州卻是一個讀書風氣非常好的地方,是文獻之邦。
在科舉時代,耕讀之家想要實現階層上升流動,最實用、邊際成本最低的路徑自然是科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是傳統中國社會流動、溝通基層與廟堂的孔道,很可惜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之後,這種社會機制不存在了,百餘年過去,新的有效社會流動機制也並未建立起來。
張璁,也不例外,與大明朝的一般青年士子一樣,在科考體系中奮力拚搏,希冀進入體制內,為帝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弘治七年(1494),20歲的張璁考取溫州府學生員,也就是秀才。後人不知歷史真相,往往用什麼「窮秀才」之類的尖酸刻薄之語諷刺生員,其實在科舉錄取比例極低的明代,能中秀才就已經不錯了,秀才已經有著比一般百姓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了。張璁早期的科場之路還是比較順利的,24歲那年,他又考取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舉人,中舉是科舉之路的階段性成功,已經具備出仕的資格了,當然這種功名的仕途前景是有限的。
明武宗
早年的順遂並不意味著張璁的科場之戰會一直順風順水,從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19年間,他參加七次會試,卻七考不中,始終拿不到進士資格。如果是一般人,或許早就認為此路不通而放棄了,或者乾脆幹個基層公務員算了。
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這是一句被過度引用的話,但是放在張璁身上特別合適,他的初心就是通過科舉進入帝國政界,從而達到刷新政治的理想。他曾以詩言志:「長路奔波鬢髮疏,初心何負惜居諸。敢論車馬輕顏巷,自信行藏在孔書。賈島空囊猶有我,孟郊傷淚卻憐渠。歸舟催近山窗竹,掃榻還開萬卷余。」這樣的詩文,讀起來令人感喟,讀書人著實不易!
嘉靖帝
正德十三年(1518年),張璁在家鄉修建羅峰書院,招徒講學,並著《禮記章句》、《杜詩訓解》等書,同時也在準備他的第八次進士之戰。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張璁北上,志在進士。正德十五年(1520),46歲的張璁通過禮部會試,不過這只是成為進士的資格,稱為「貢士」,待到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之後,才能真正成為進士。當時的皇帝是武宗朱厚照,此時正在南征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當然這一趟對朱厚照而言,更多的是南巡遊玩,皇帝未回京,殿試無法進行。
當年年底,武宗回到北京,但因身體不適,未能舉行殿試。直到次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暴卒,殿試仍未舉行。四月二十二日,外藩繼承大統的嘉靖皇帝即位。五月十五日,嘉靖皇帝補行殿試。在殿試中,張璁以二甲第七十八名的成績正式獲得進士身份,時年47歲。
47歲,對於我們今天很多人而言已經是等著退休的垃圾時間了,但是張璁這樣一個科舉時代的士人,卻將其視為政治生涯的起點,他將在嘉靖時代開啟明帝國的新歷史!
※從王爺成為皇帝,卻遭遇一個想成為權臣的宰相,一番較量在所難免
※湖北一個縣級市,名字是明朝一皇帝欽定,曾經與北京同一個級別
※二百多官員跪在此門之外,哭聲震徹紫禁城,皇帝這次真的怒了
※太后和皇太后有什麼區別,這個皇帝母親的經歷,堪稱一場戰鬥
※宰相不準皇帝認親媽,皇帝一怒,說乾脆也讓我退位回家吧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