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實式」研究的語用路徑

「反實式」研究的語用路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內曼和他的同事特維斯基在1982年發表的一篇名為「模擬式啟發」的論文中首次提出「反事實思維」,意指個體在心理上對已發生的事件進行否認並建構一種可能性假設的思維活動。而根據與已知事實相反的假設條件進行推理,稱之為「反事實推理」;通常將由反事實的假設條件小句和相應的結果小句組成的反事實推理的語句,稱之為「反事實表達式、非真實句、反事實句」,下文簡稱「反實式」。

反實式是近年來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董秀英、袁毓林等的論述融合了句法學、語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多重視角。筆者受此啟發,試從語用學的角度,即語用—修辭條件句、語用否定和語用預設的角度,闡釋漢語反實式的主要語用屬性。

反實式當作語用—修辭條件句

反實式可作為「語用—修辭條件句」進行考察。反實式通常是條件—結果構式,條件部分(如不隱去)可指過去之未然,現在之不然(不以為然),或未來之不然(偶然/或然)。夸克等的語法名著把條件句分為「直接條件句、非直接條件句(亦稱『修辭條件句』)」。後來的(漢語語法和語義)研究一般把條件句分為「邏輯—語義條件句、語義條件句、語用條件句和語用—修辭條件句」這四類。

我們認為「邏輯—語義條件句」是表示「絕對的存在/普遍的自然規律」的「邏輯條件句」,含「絕對真理條件句、常理條件句」。「語義條件句」表示「有限的存在/有條件的原理」,有兩類:邏輯條件句和實據條件句。前者下轄「常理條件句、慣例條件句、可能條件句」等。「語用條件句」是表示「低度實據」或典型的實據條件句,包含「思維活動條件句、言語活動條件句、真實強化條件句」三類。「語用—修辭條件句」是條件弱化到不成為條件,只起語言潤色、禮貌等作用的假條件句,如單表虛擬語氣的「雙重語用否定」句式,即p和q皆為非真實,也叫做「意向性變異條件句、開放性條件句、虛擬強化條件句」。

亦即第1類相當於夸克等的「直接條件句」,第2—4類均屬其「非直接條件句/修辭條件句」。「語用—修辭條件句」,在S. 萊文森的經典《語用學》里叫做「與事實相反的條件句」,其實就是典型的反實式。

反實式當作語用否定

由於真實值的減少,反實式(即語用—修辭條件句)與否定句有共通之處,可當作「語用否定」的次類。語用否定(或顯或隱)一般僅否定話語的切當條件。顯性語用否定是通過遵守合作原則的各準則達到的否定,以及通過預設達到的否定。隱性語用否定則是通過偏離合作原則的某準則達到的否定,以及通過間接言語行為達到的否定。語用否定的理解一般十分依賴言內和言外(情景和文化)語境。這些語用否定例句其實就是反實式。

如前述,條件句的條件從強到弱大致可表述為:真實>非真實>比較>解說>意向。上述幾類大概是前面的條件傾向於真實,後面的傾向於非真實直至意向。「真實」契合(理性)學者的說理和窮理,非真實等則契合(感性)老百姓的訴情和傾訴。鑒於事、事情、實事、事實等的異同(都不可靠,都易混淆),也鑒於情、情況、情勢、情感等的異同(也是都不可靠,都易混淆),這兩大類即事和情是不可靠且易混淆的。反實式或語用—修辭條件句不是以真實值為指向,而是以「語用情態」或「意向值、合意值」為指向的構式。「語用情態」指交際話語的用意、態度、意向等的指向性,「意向值、合意值」指話語是否滿足了交際者的大小意圖和目的。上述幾類條件句的真實值依次減弱,而「語用情態、意向值、合意值」依次增大,往往可充當「不願、不希望、不可能、不會、不至於、真不該」或「後悔看到、不願看到」等的「語法轉喻」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考古學家發現4000年前飯盒
審美活動與人的感知覺有什麼聯繫?來看看東西審美感官的差異
這一次,美國是真要退出伊核協議嗎?
不能把注意力僅放在講故事上
張美蘭:古典文獻研究中的常用詞考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