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青銅器之談與鑒賞——你認識多少?
對古代青銅器中的傳世品進行研究,從而確定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的工作。鑒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偽。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確定某件真品的價值,給予恰當的評價。青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於破碎,而是便於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範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 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卧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緻,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鍾愛。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準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餘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範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幹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複雜的容器為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於侵略性,而後者安於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若有興趣,鑒定者可以研究。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代制禮作樂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為了舉行祭祀等禮儀活動的需要,不斷仿照《三禮圖》或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而鑄作新的青銅禮器,這就是仿製品。它是對於古代文化的尊重與仿效。其特點是在器物上大多標明仿製的時間、用途及仿製者等。在進行鑒定工作時,首先要區分仿製品與偽品,不應將仿製品列為偽品。其次仿製品對研究歷代禮樂制度及文化藝術也有著一定的價值,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給予適當的評價。宋代以前的仿製品已很少見。宋代由於金石學興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銅器,並認識了《三禮圖》的錯誤,遂改依古代青銅器仿製禮器,用來作為廟堂之祭器。宋代仿製情況見於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孫詒讓《政和禮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仿春秋時期宋公戍鍾而製作的大晟鍾,尚有流傳至今者。清代的青銅器圖錄書中也著錄了一些宋仿銅器。元代官府出蠟局亦曾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爐有許多是仿照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加以變化而製作的。
古代青銅器的名稱,由於很多器皿現在都不再使用了,所以伴隨著這些器皿的名字也就成了生僻字。
1、銎[qióng](音窮),指古代兵器或工具上安裝柄把的孔,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解釋為「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
2、盉[hé](音和),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pàn],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於殷代及西周初期。「盉,調味也。」——《說文》,即是用於調和酒味濃淡的器物,為酒器。
3、鏃[zú](音族),箭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漢·賈誼《過秦論》。
4、簋[guǐ] (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簋,黍[shǔ]稷[jì]方器也」――《說文》。
5、甗[yǎn](音演),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zèng]和鬲[lì],有的是連體,有的是分開的。
6、敦[duì](音對),古代用來盛放黍[shǔ]、稷[jì]、粱、稻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
7、轙[yǐ](音移),古代馬車構件。馬車的車衡兩側各裝一件銅轙,馬嘴上的韁繩分別從四個轙孔中穿過到達駕車者手中,可避免韁繩纏繞在一起。
8、罍[léi](音雷),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9、鬲[lì](音力),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
10、軎[wèi](音未),古代車上的零件,青銅製,形如圓筒,套在車軸的兩端。軎上有孔,用以納轄。亦作「轊[wèi]」。
11、甑[zèng](音贈),古代炊具,多為陶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12、箅[bì](音必)。所以蔽甑底者也。從竹,畀聲。——《說文》。按,甑以蒸飯,底有七穿以竹席蔽之。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片狀器具。
13、匜[yí](音儀),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其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前有流,後有鋬。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
14、匕[bǐ](音比),古代的一種取食器具,長柄淺斗,形狀像湯勺。
15、觥[gōng](音工),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約定俗成之名。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漸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鳥獸形之類。
16、觚[gū](音觚),飲酒器,作用與爵、角相同。初見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周。
17、觶[zhì](音只),古時飲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於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18、斝[jiǎ](音假),古代青銅製的酒器,圓口,三足。
19、豆[dòu](音斗),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
20、彝[yí](音移),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
21、卣[yǒu](音有),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蓋和提梁。
22、鉞[yuè](音越),古代兵器,青銅製,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殯葬用。
23、卮[zhī](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
24、盨[xǔ](音許),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
25、甗[yǎn](音眼),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陶制或青銅製。
26、鎛[bó](音伯),1.古代鍾一類的樂器。2.古代鋤類農具。
27、鑃[diào](音掉),古樂器,形似鐸鈴,以木槌敲擊,祭祀和宴樂時用。
28、缶[fǒu](音府),古代一種大肚子小口兒的盛酒瓦器。
29、瓿[bù](音布),古代的一種小瓮,青銅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
30、鐸[duó](音奪),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
31、鈹[pí](音皮),長矛。
32、樽[zūn](音尊),古代盛酒的器具。
33、斛[hú](音胡),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斗,後來改為五斗。
TAG:收藏小學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