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風起雲湧的1911,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

風起雲湧的1911,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

上圖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中坐者)在武漢與地方官員及外國人的合影,左三是湖北新軍第8鎮統制張彪。1911年5月11日,清政府屈從帝國主義列強,強行將川漢鐵路官督商辦改為國有鐵路,並在同月20日在北京與英、法、德3國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後美國借口加入債權國。川漢鐵路築路權落入列強之手。由此,四川掀起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為鎮壓保路運動,9月12日,清政府派遣端方率湖北新軍第8鎮一部入川鎮壓,導致了武昌兵力空虛,革命黨人趁機在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上圖是革命軍佔領武昌後,在漢陽門守衛,盤查過往行人。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為拓展市區,拆除武昌城牆和城樓。僅中和門(後改名起義門),因在辛亥首義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來。現漢陽門地段已是武昌繁華的商業街,漢陽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上圖是辛亥革命時期,遭受兵災的漢口。可以看到,街道兩旁的民房都淪為了廢墟。從廢墟中經過的這一隊士兵穿著黑色制服,左臂套著白色袖標,這可能是革命政府的民軍。

上圖是辛亥革命時期,起義軍設在武昌閱馬場紅樓的總部,這裡原是清政府於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諮議局大樓,起義軍攻佔武昌後,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近三個月內,此處一度代行革命中央政府的職權,革命黨人在此組織和領導了抵禦清政府武裝反撲的陽夏之戰。當時,黎元洪在南部塔台拜將,任命黃興為戰時總司令。

這三張照片是武昌起義時期率清軍鎮壓起義的清廷陸軍大臣廕昌在不同時期的肖像照。廕昌,字五樓,1859年生,滿洲正白旗人,早年畢業於京師同文館德文館,後被派往德國學習陸軍,義和團運動時曾任袁世凱麾下副統領,隨袁世凱赴山東鎮壓義和團。1906年,廕昌出任陸軍部右侍郎,1909年任陸軍大臣。武昌起義爆發後,廕昌受命率北洋軍2軍前往鎮壓,但其指揮不動袁世凱的部將,導致部隊停滯不前。袁世凱復出後,廕昌被其所取代。民國成立後,廕昌很快投靠奪取革命果實的袁世凱,曾任總統府高等顧問、總統府都僉參事、總統府侍從武官長、參謀本部總長、參議院參議等職,1928年病死於北京。

這兩張圖是前來鎮壓武昌起義的清廷海軍「海容」號巡洋艦。該艦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從德國訂購的巡洋艦,排水量2950噸,造價16.3萬英鎊,1898年抵達大沽。武昌起義爆發後,該艦跟隨薩鎮冰赴長江鎮壓革命。11月14日,清廷海軍艦隊在參謀長湯薌銘等人的領導下,在九江宣布起義,「海容」號也位列其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海容」號也與「海圻」號一起在江陰自沉,堵塞長江航道。

在獲悉武昌首義的消息後,清廷立刻派廕昌率領新軍前往鎮壓。上圖是1911年10月在北京,準備南下武漢鎮壓起義的清軍部隊正通過東四牌樓,前往前門車站。

上圖是1911年運送清軍部隊趕往南方的火車。

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南下鎮壓起義的北洋軍停滯於信陽與孝感之間,坐看革命的發展,等待袁世凱重新出山收拾局面。下圖是清軍南下至孝感時,陸軍大臣廕昌和其他清軍軍官們在一個小土坡上觀察周邊地形。廕昌本來是鎮壓總指揮,但指揮不動袁世凱舊部,很快便被重新上台的袁世凱罷免,成為了看客。注意這張照片中,有些軍官的左臂上套著一個白色袖套,不知其含義為何。

上圖是1909年便被罷黜回鄉的袁世凱,他以「悠閑」的姿態表示已「無心政治」,但實際上仍利用遍布朝野的黨羽,操縱北洋軍。武昌起義爆發後,馮國璋領軍南下時,曾暗中面見袁世凱,袁暗示北洋將領們出工不出力,以便為其再次出山重掌軍權創造條件。

上圖是在湖北孝感,南下的清軍的一隊步兵正在通過浮橋過河。從其旗幟上看,其單位番號為「第五十一」。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風起雲湧,清廷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防務空虛,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好時機,以革命團體文學社與共進會為首的革命黨人決定在1911年10月16日發起武裝起義。但是,由於事泄,新軍決定提前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即班長)熊秉坤等人聯合隊官(即連長)吳兆麟,以後者為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首先攻佔楚望台軍械庫,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湖廣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於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進而佔領整個武昌,取得了首義的勝利。湖廣總督瑞澄倉皇逃上「楚豫」號軍艦,第8鎮統制張彪避入日本大使館,第21混成協協統黎元洪也躲進朋友家中。

11日,起義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十八星旗為軍旗。由於起義軍缺乏經驗,沒有把軍政府的權力掌握自己手中,而是將舊官僚黎元洪強推上了軍政府都督的位置。12日,第21混成協第42標的革命黨人發起漢陽起義,光復漢陽;隨後起義軍攻佔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震怒,由於南方新軍多倒向革命,清廷將北洋軍調往鎮壓,先以陸軍大臣廕昌率第1軍南下,海軍統制薩鎮冰率「海容」號、「楚有」號等15艘軍艦從上海溯江而上,由水路進攻武漢;同時以馮國璋將第5鎮、第5和第39混成協編為第2軍,聽候差遣;此外,以載濤率禁衛軍和第1鎮組成第3軍,守衛北京。但是,北洋軍將領受被罷黜在家的袁世凱的暗示,對廕昌的命令陽奉陰違,停滯於信陽與孝感之間,遲遲不進攻漢口。

自10月18日起,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漢陽激戰,陽夏(漢口舊稱夏口)之戰由此開始。革命軍在兩天內攻佔了大智門火車站和劉家廟,兩軍以三道橋為界對峙。

前線戰事的緊迫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迫使清政府再次啟用袁世凱,任命其為湖廣總督,進而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由此掌控了清廷的軍政大權。為了加強對前線的控制,北洋第1軍由馮國璋統領,第2軍交由段祺瑞統領,湖北前線陸海軍皆由袁世凱節制。

袁世凱重掌大權後,原來停滯不前的北洋軍即刻向漢口發起猛烈進攻。29日,馮國璋至漢口督軍,北洋軍縱火焚城,火燒3日,漢口淪為焦土。11月1日,漢口陷落,革命軍被迫退守漢陽。

佔領漢口後,袁世凱即令各軍停止前進,意圖在清廷和革命黨之間尋找個人最大利益。11月11日,南北和談雙方第一次接觸。為了給和談施加壓力,11月17日,袁世凱命馮國璋領第1軍大舉進攻漢陽,至27日下午,漢陽失陷,陽夏之戰結束,革命軍官兵傷亡3300餘人,武昌近在咫尺。

攻佔漢陽後,袁世凱一方面停滯不前,變相示威,向清廷索取更大權力;一方面隔江以重炮轟擊武昌,企圖以武力迫使革命黨服從其意志。12月3日,在列強的外交斡旋下,雙方停戰。

雖然武昌前線戰事對革命黨不利,但全國民主革命潮流已不可阻擋,全國十八省已有十四省宣布獨立,12月初,江浙民軍攻佔南京,革命黨人開始醞釀在南京建立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權,清王朝大廈將傾。形勢的發展使袁世凱改變策略,一方面以「贊成共和」的態度欺騙革命黨,拉攏革命黨中的軟弱勢力,一方面唆使部下通電逼迫清廷讓出政權,企圖奪取革命果實。

1912年1月1日,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取得勝利,但袁世凱已在密謀篡取革命果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國空軍飛行員的近身防禦手槍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國MG42通用機槍
二戰德軍國E系列坦克的夜視裝置
只要城堡防禦能力強,28名守兵擊敗300名來襲者不是夢
德國空軍最後的傳奇:專家中隊JV44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