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版《紅樓夢》:創作一些真實有趣的兒童作品吧
我個人從小到大一直有個深重的心理恐懼,就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時,被長輩們要求著表演個絕活,傳統項目是背古詩,後來還有過英語詩朗誦和孔雀舞等。
如今我也到了長輩的年紀,在最近一次國慶聚餐中,我帶著老母親般的微笑觀摩了侄女的rap唱跳錶演,深深感嘆世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
這讓我想到了湖南衛視近期播放的小戲骨版《紅樓夢》。
小戲骨版《紅樓夢》演員定妝照。
是的,湖南衛視的這次嘗試獲得了口碑收視雙豐收,並狠狠吊打同台播放的「嘔像劇」《美味奇緣》。
我覺得通過這一成功,我們首先能看到的是,經典文本有著不斷被演繹的可能性和非常強的可看性,網上有不少年輕觀眾並沒有讀過《紅樓夢》原著,也不曾看過87版或李少紅版,但大家依然被小戲骨版的《紅樓夢》吸引,這個吸引一定是從內容出發的。
《紅樓夢》這個超級大IP以它故事的曲折性、文本的文學性、主題的深刻性不斷獲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愛。
試想還是這群兒童演員,如果讓他們演另一波熱門「大IP」劇《翻譯官》《微微一笑很傾城》《校花的貼身高手》,讓他們霸道來霸道去,甜寵來甜寵去,觀眾應該真的會自戳雙目的。
所以湖南衛視的勝利首先是文學的勝利,經典的勝利,傳統的勝利。
小戲骨版《紅樓夢》海報。
當然,事實上這一版《紅樓夢》更大的噱頭在於兒童演員的表演,和許多觀眾的觀感一樣,我也覺得一群9-13歲的孩子可以有如此表現是非常驚人的,他們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表演技巧和極高的完成度,確實令人讚歎。
但這對我來說同時也是一場大型「災難」,喚起了我童年的心理恐懼,因為這就是一群孩子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演的絕活,而全國人民也對他們報以老母親般的微笑。
多麼熟悉的場面!多麼熟悉的配方!看到這群小演員帶著濃重的成人表演痕迹出現在電視里,這和從小就喜歡學著大人說話的早熟孩子有什麼差別?
如果說早熟孩子學大人說話是為了取悅大人,那麼小戲骨版的《紅樓夢》除了讓觀眾發出類似「喲喲喲,這麼小的人還能演戲啦!」的驚嘆之外,什麼也留不下來。
網路上關於兒童演員表演成年人的故事也有很大爭議,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要分為戲劇假定性的建立和戲劇假定性的邊界兩個方面來討論。
釋小松飾演賈寶玉,肖楊博涵飾演賈政。
首先, 我們都知道以假作真是戲劇作品約定俗成的表現方式,它既是時間與空間上的,也是情境上的,更是角色扮演上的,以假作真最終指向的是「真」,戲劇的假定性以追求真為最高原則,如果這個「真」建立不起來,那麼假定性也建立不起來,假定性建立不起來的後果就是造成觀感上的違和與不適,你能想像HBO忽然找一群孩子來演《李爾王》,或者NHK讓未成年人一起演《源氏物語》嗎?
有人說《紅樓夢》原著里的人物確實只有十多歲,所以讓孩子演最好,最真。這完全是攪屎棍的說法。
《紅樓夢》的時代背景與當代生活根本不同。原著中的十多歲和今天的十多歲徹底是兩個概念,讓小孩穿著大人衣服,表演著大人情緒是創作者為了獵奇而置真實於不顧,犧牲了假定性的建立這回事,正因為真實性完全沒有建立起來,才讓作為觀眾的我根本無法相信這個故事裡的世界和人物,無法認真對待其中情感與衝突,它之於我充其量只能是校園裡的課本劇、聯歡晚會,大家看了圖個高興而已,所有對藝術價值的吹捧都是很荒謬的。
還有人提出,《白蛇傳》里葉童可以演男主角,寶塚劇團也全是女演員演男角,那孩子憑什麼不能演大人? 那麼這就涉及到戲劇假定性的邊界在哪裡的問題了。
我認為,演員和角色之間必須保持一個平等的關係,這個平等更多是指理解力上的平等。
葉童扮演許仙的時候29歲,她雖然是個女性,但也完全有能力去理解許仙這個人物,理解她所扮演的這個角色的愛恨情仇,那麼在葉童與許仙之間是平等的。
但在小戲骨與紅樓眾角色之間不存在這樣的平等,導演也在採訪中提到,孩子們更多的是模仿87版的表演,也就是對於人物外部動作、神情、語調等的仿照,那更證明了他們的不理解和不平等,而這便超越了戲劇假定性的邊界,因為扮演與被扮演、理解與被理解的關係不存在,只是模仿與被模仿的關係。
更有人搬出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認為戲劇的本質就是模仿,小戲骨們即便只是模仿,也讓這一版《紅樓夢》體現出足夠的藝術價值。
是的,戲劇的本質的確是模仿,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模仿都是戲劇,更不意味著所有的模仿都有藝術價值。
如果用「模仿說」來為小戲骨們開脫,那彼得·布魯克還說過「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走過一個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我們是否也要以這樣的標準去看待所有作品?所有的作品因為滿足了這一條件就能稱之為好作品了呢?
我覺得,這一版《紅樓夢》就是給大人看的「歡度佳節文藝演出彙報」而已。
那麼多成年觀眾之所以喜歡,是因為這一回,由於演員們年齡過小,他們甚至模仿的都不是角色,而是陷入了模仿成人的概念,看著孩子們像大人一樣的行事做派,每一個被模仿的成人都能由衷獲得一種滿足,但這只是一種成人的自戀,和作品質量無關,更對影視行業的從業者沒有任何借鑒作用。
但也正是通過這一版《紅樓夢》,讓我們意識到原來我們國家也有如此出色的小演員,他們一點不比日本、韓國或者其他歐美國家的兒童演員差,但國內文藝作品的題材是如此匱乏,以至於無法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
在美國有專門的迪士尼頻道,邀請大量兒童演員出演兒童劇集,我們知道《孟漢娜》《天才魔女》等許多知名兒童劇,也知道麥莉·賽勒斯、愛莉安娜·格蘭德等明星都是從出演兒童劇開始她們的演藝生涯的。
再看我們國內的楊紫、張一山也是從出演《家有兒女》出道,然後緩慢而掙扎地完成轉型,並成功邁向成年之後的演藝道路的。
對於我們的創作者來說,與其費盡心思製作小戲骨版的這啊那的,還不如花點心思,好好創作一些讓「小孩可以演真實有趣的小孩,讓大人可以演真實有趣的大人」的文藝作品,讓演員與角色之間互相平視,共同成長。(文/青豆)
轉載自:澎湃新聞
※水城威尼斯即將迎來《曾振偉的快樂人》
※第四屆淬劍詩歌獎得主張口詩選
※童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為孩子寫的書
※畢飛宇:寫作是需要思想和靈魂的參與
※南朝歲月:最荒謬絕望的時代,最率性真實的人生
TAG:騰訊文化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