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小安水墨畫山水作品賞析

羅小安水墨畫山水作品賞析

羅小安,1963年生於南昌市,1987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和繪畫藝術研究與實踐。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自1987年以來創作和發表藝術作品,參展1999年全國美術作品展、1999年浙江省美術作品展、2005年浙江油畫大展、2007年上海美術大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5年米蘭世博會東方設計展、2016年倫敦設計周東方設計展、2016年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墨氣主題展、杭州西湖博覽會最設計展、義烏國際文化博覽會最設計展。2011年個展「雲水風和」和「鄉墨跡意」;2012年個人展「水墨青花」;2014年個人展「古墨釋懷」。長期在水墨繪畫藝術和陶瓷藝術繪畫領域研究實踐。

2017作品 水墨畫山水作品

2017作品 彩墨畫山水作品

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

小安兄山水畫,超然淡遠、平淡天真,樸素清空,秀逸平和,明潔幽雅, 其跡簡而意淡,其風格則清灑。小安兄乃會心者,正與山林泉石相遇,其意境,宛然中國士人于山水中倘佯之,流連之,吟賞之,品味之。「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石濤《畫語錄·山川章》),誠非虛語。

細按之處,小安兄筆墨多從古法中出,與當代之放誕繁複,大相異趣。

有曰:筆墨當隨時代。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嬗變,畫壇亦劇烈變遷,畫風之所轉,遂有中國傳統山水畫向何處去之時代大問題。小安兄則堅守古法筆墨,或有意存焉。筆墨之古法,在於有古法之人。

其人呼吸山川,陶養性情,山水自有靈秀。

其人蕭散淡泊,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其人心懷高遠,則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其人湛然虛明,山水則內外澄澈。

其人疏朗寂寥,山水則深邃闃寂。

以古法而言,畫者與山水原為一體,即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昔者柳宗元在愚溪有《漁翁》詩曰:「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然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劉禹錫《傷愚溪詩序》:「故人柳子厚之謫永州,得勝地,結茅樹蔬,為沼沚,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沒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無復曩時矣!』」山水因人而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柳樹團團,竹林青翠。其人歿後,欸乃不復其聲而山水不復其綠也,其神其韻與人俱亡也。

山水之美,雄、幽、奇、秀,實乃畫者之心所為之。

今之畫者,不復其蕭散淡泊、心懷高遠, 不復其清澈高曠,氣靜神閑。故今之山水,不復其風煙俱凈,林壑幽美,不復其朦朧涵潤,空靈秀雅。今之藝壇,不言人與心性,故山為山,水為水,故無畫者之精神,山水之靈韻。

當代人文變遷,中國畫淪為一種手藝、一種雜耍、一種裝飾。小安山水與人,共其飄零,故小安山水有一種鄉愁,一種懷舊,一種記憶,一種暖情,一段清淡往事,其中有傷情之流露,心靈之浪跡。

中國畫所貴者,氣也,韻也,神也,味也,此皆從傳統中來,此亦小安兄所特重者。讀小安兄山水,嘆為「止觀」。「止」者,山水住心於內;「觀」者,感悟靈韻自外。此一「觀」,即以此心與萬物相交往,迎之、接之、應之、受之,從而相感而得「我性」、「我情」,久而久之,融為一體,其筆墨一一從心中流出。觀此心所感,即「見乃謂之象」(《易·繫辭上》)有意呈現可感於心者謂之「象」,其有生意,有神氣,有氣韻。有生意即是有情。山水有情,山環抱起伏,水濤浪瀠洄,草木蔥蘢,雲蒸霧靄,俱有生化之意,山水性情感於心者即是我情我性。

「止觀」之法,來源甚古,要在一心。心者,繪事之本也。

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云:「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將山水攝入己身,凝念不釋,其不在外而寓諸心,為「心」之山水,一己之山水,故其有神有韻,有畫者之性情。山水有品格,即在於此。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云:「意思橫逸,動筆新奇。師心獨見,鄙於綜采。變巧不竭,若環之無端。景多觸目。」畫之變化無端,在於心有所會而自有心得。「師心獨見」,即有己意,如此方可意在筆先也。山水實不可描摹,其可寫者,即心之所「會」而獨見之一己之心,一己之性情。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云:「畫者,聖也。蓋以窮天地之不至,顯日月之不照。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展方寸之能,則千里在掌。」天地甚大,品類甚蕃,然則存乎一心,則可立萬象於胸懷游乎天地於方寸之間。

晚唐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歷代名畫記》)造化即天地萬物之生成化育,當代畫論指「造化」為自然山水,大謬。觀照天地萬物生成化育,體悟其道,得之於心,物我合一,此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所謂「應目會心」、「澄懷觀道」、「澄懷味象」、「中得心源」,均在一「心」。所謂古法,即是心法,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須苦修之而慘淡經營之,或可達致頓證。此心法生萬象,生萬意,生萬千筆墨。故中國畫有「心畫」之說。南宋米友仁《題新昌戲筆圖》:「畫之為說,亦心畫也。」石濤《畫語錄》:「夫畫者,從於心者也。形天地萬物者也。」畫為心畫,以目入心,以手出心,故中國畫之線條筆墨,實從此心法出。五代荊浩《筆法記》:「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筆之所到,心之所運,氣之所生。宋韓拙《山水純全集·論用筆墨格法氣韻之病》:「夫畫者筆也,斯乃心運也。索之於未狀之前,得之於儀則之後,默契造化,與道同機,握管而潛萬象,揮毫而掃千里。」山水固然從筆墨而成,然須心契造化,與道同機,然後運諸筆墨。石濤《畫語錄·尊受章》:「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筆墨雖出於手,實根於心。古人作畫,以神、氣、韻、味為體,以筆墨為用。此筆墨之古法,亦是古人之心也。

中國畫之古法,其中有大道,然於此大道孜孜以求者今世幾希。有小安兄堅守古法筆墨,其一草一樹,一丘一壑,一山一水,皆其心中之意象自然流出,其心呼吸山川,則山水靈秀;其心閑適,則風煙俱凈;其心淡遠,則天山共色;其心湛然虛明,則山水澄澈。小安兄之筆墨,正與古人相遇,宛然與古人攜手于山水中倘佯之,流連之,吟賞之,品味之。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 徐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需詢價定製,請掃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湖書畫經紀 的精彩文章:

TAG:西湖書畫經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