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善與人同是提升自己滋養他人

王陽明:善與人同是提升自己滋養他人

日知錄

先生嘆曰:「世間知學的人,只有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與人同。」崇一曰:「這病痛只是個好高不能忘己爾。」

——《傳習錄》

解 讀

世人一不小心就活成了「玻璃心」,不過是心心念念認得「我」字太真,極度的自尊與極度的自卑並存。

於是「好高而不能忘己」,耳中聽不得逆耳之言,心中容不得拂心之事。

人有勝我之處,則嫉妒怨恨;我有過人之處,又患得患失。

每一天活得又克制又小心,生命力卻在應接不暇的負面情緒中日益損耗消磨。

不能忘己,則如入藩籬,如困牢籠,舉世皆畏途,天地盡逼仄。

倒不如消卻心中鄙吝,善於人同,胸中自有月到風來。

勇敢直率如子路,聞自身之過,不僅沒有惱怒,反而心存喜悅感激。

聞過則喜,是遠離「諱疾忌醫」的盲目,敢於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不再只看得到他人的過失,而能坦誠地檢視自身,悅納逆耳忠言。

貴為天子如禹,聞他人之善,不論高低貴賤,都能謙遜屈己納受。

聞善則拜,是打破「故步自封」的禁錮,善於珍視他人的善處。

不再只滿足於自身的優長,而能由衷地欣賞他人,用心從善如流。

一個人做到如子路和禹已是不易,而更高的境界是舜。

舜耕作於歷山,則歷山之人皆讓畔;捕魚於雷澤,則雷澤之人皆讓居;制陶於河濱,則河濱之陶皆上乘。跟隨聚集在舜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之所以能如此,正因其能「善與人同」。

己有未善,則無所系吝,捨己從人;他人有善,則不待勉強,樂取於人。

他人之善,為我所用;己身之善,能及於人。不僅於人於己皆有助益,對人對己亦有所勉勵。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遷善改過,是最切身平實的日常修行;善與人同,則是遷善改過的最高境界。

進德修業,不再是一個人的孤單修行,而是與身邊人的共學適道。

君子終日乾乾,聚沙成塔,聚水成涓,終於具有了影響周圍的力量。

見賢思齊,不再是正能量的單向流動,而是有了彼此的交融匯通。

以向善之心作為生命成長的最佳指引,不僅自己越變越好,而且滋養了身邊的人,提升了他人的生命境界。

善與人同,才是真正的「樂善之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荀子》:所謂禍福 其實取決於你的處理方式
吃飯惹的禍:飯吃得安心才香甜
立志,重在回歸本心!
大唐帝國選材標準 看看你能進面試嗎?
為人處世:大賢不露 足者不誇 吉人辭寡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