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戴學鋒等:促進文化與旅遊共同發展

戴學鋒等:促進文化與旅遊共同發展

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假期再度掀起了文化旅遊熱。其中,歷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生態文化游等多種旅遊形式深受遊客喜愛,市場反響較好。面對文化旅遊產業的持續升溫,文化旅遊研究應更敏銳地跟上市場動向,努力走在市場前列,起到理論引導實際的作用。

文化旅遊帶動傳統文化復興

國慶節期間,各地紛紛打響「傳統文化」品牌,為廣大遊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在廣東省潮州市,手拉壺現場製作與知識科普展、大吳泥塑現場製作與民俗主題展、傳統民樂表演、漢服展示與表演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文化旅遊活動引得遊客拍手稱讚。10月2日,在廣東省惠州市,遊客周女士告訴記者,「這樣的旅遊活動很有意義,不僅帶著孩子度過了一個開心的假期,還在遊玩、體驗的過程中長了見識、補了知識。」

文化旅遊熱正是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鋒表示,發展文化旅遊意義深遠。首先,我國很多瀕臨失傳的文化通過旅遊得到了復興傳承。如江蘇的刺繡、東陽的木雕、福建的舞獅等。其次,傳統小眾文化得到普及,如地方戲劇等。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文化誕生髮展,成為新時代的特徵。此外,民族文化藉助旅遊業的繁榮得到弘揚,成為民族融合、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深度挖掘文化旅遊內涵

在熱鬧的文化旅遊現象背後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旅遊規劃、策劃與開發欠缺對文化的深度挖掘,滿足於拼圖式的文化堆砌,未能通過深入的研究來展示地方文化的本質精神。

在文化旅遊中,文化與旅遊相互汲取養分、共同發展。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張朝枝認為,文化既是旅遊的表現形式,也是旅遊產業核心競爭要素之一。但目前大家就旅遊對於文化作用的認知仍停留在「旅遊是文化的傳播渠道」這樣的理解。旅遊視角的文化研究是從人類流動的過程來看文化的產生與傳播,而文化視角的旅遊研究則強調文化生產與傳播活動中的旅遊體驗與影響,兩者並不相同,相關內容需要學界進一步釐清。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旅遊系教授魏向東表示,首先,應大力加強對中國文化旅遊的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中國文化旅遊的獨特價值。所謂深入研究,要對中國文化發生髮展的過程有整體觀照,將個體遺存放在整體文化背景下,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單一的文化現象,避免文化研究陷入碎片化狀態。其次,每一個地方文化的發展都有其獨特成因,應在深入調研當地社會發展的歷程中發現地方特色,從地方整體發展的高度,整合併提煉地方文化的獨特性,用當代人理解的方式解讀文化、表達文化,肩負起傳播文化的使命。最後,通過發展研學旅遊等新興旅遊業態,藉助創意與技術,讓旅遊變成喜聞樂見的載體,讓深厚的文化充滿親切感,在接觸與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提高文化旅遊創新產業的成活機會,縮短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的時空距離,使古老的文化煥發新春。

在戴學鋒看來,實現我國文化旅遊產業的創新發展,必須為文化旅遊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國外的實踐證明,市場化環境是創新發展的最重要土壤。對此,一是明確文化旅遊產業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二是為文化旅遊產品創新提供更好的社會公共服務;三是提供空間讓資金能夠進入文化旅遊產品創新中,而不僅僅是政府直接投資。

記者 蘇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門戶網站新聞選擇受用戶影響
「反實式」研究的語用路徑
考古學家發現4000年前飯盒
審美活動與人的感知覺有什麼聯繫?來看看東西審美感官的差異
這一次,美國是真要退出伊核協議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