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面橫評:輕薄化真的是遊戲本的未來嗎?

全面橫評:輕薄化真的是遊戲本的未來嗎?

[來自IT168]

【IT168 評測】NVIDIA在年中的2017台北電腦展上正式發布了Max-Q筆記本顯卡設計方案,宣告著更加輕薄、更加安靜、性能更強的遊戲本時代的來臨,而Max-Q設計方案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性能級遊戲本的輕薄化,讓遊戲本更加便攜,這一方案似乎正在改變遊戲本一直以來性能與輕薄不可兼得的「宿命」。

不可否認,筆記本輕薄化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方向,但是,對於遊戲本來說,輕薄真的能帶來體驗上的巨大提升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IT168筆記本頻道也是策划了一期遊戲本的橫評,參與橫評的機型包括第一款基於Max-Q方案設計的華碩ROG ZEPHYRUS(GX501)、兩款Alienware 15,一台是搭載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另一台是GTX 1070的ALW15C-D2748。

本篇橫評將從筆記本的A/D面、B/C面、介面、重量/厚度、基準測試、遊戲實測、散熱這幾個維度進行全面對比,因為兩款Alienware 15在外觀、介面、重量/厚度、內部構造上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橫評中僅展示高配版的ALW15C-D2858S。

一、A/D面解析

Alienware 15在A面上的設計很經典了,儘管中間經歷了三叉戟線條、燈帶的小改,但是鋁合金材質的銀色表面以及有反光效果的外星人小腦袋讓人一眼就能認出,辨識度極高。

ROG GX501在整個ROG遊戲本家族中幾乎是全新的面孔,A面上採用兩個方向的拉絲紋理,紋理基本以左上、右下這條線為界,左側區域線條為斜45°走向,右側線條則是垂直走向,兩個方向的拉絲紋理讓整機的質感十分優秀,左側還有一枚碩大的的敗家之眼。

Alienware 15在D面上也是家族式設計,上半部分的開窗不僅是左右風扇的進風口,也能夠為裡面的CPU和顯卡進行散熱,值得一提的是,開窗部分的網狀開孔採用了黑化處理,做工十分精緻,此外,為了在視覺上達成統一,D面絕大部分也是銀色設計。

ROG GX501的D面就很簡潔了,除了左右兩側靠上位置的邊框處各有一個散熱開孔區域外基本就沒有散熱開孔了,配色上遵循整體的黑色,右下角印有ROG的logo和英文全稱。

ROG GX501的獨到之處就是將頂蓋與D面進行了聯動設計,掀開頂蓋,D面也隨之打開,這樣不僅能夠抬高上部鍵盤,使之貼合手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為內部硬體進行散熱,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D面開孔少的問題。

小結:A面的設計筆者不做過多的評價,大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做判斷就好。從D面的設計來看Alienware 15相對傳統,但是細節處的做工幾乎無可挑剔,ROG GX501的設計更加創新,但是打開後的D面稍加用力就會出現彎曲形變,難免讓人擔憂。

二、B/C面解析

Alienware 15採用15.6英寸FHD(1920×1080)霧面顯示屏,最大開合角度可以到達180度。

ROG GX501同樣採用15.6英寸的FHD(1920×1080)霧面顯示屏,但是刷新率更高,達到120Hz,對於需要高刷新率的MOBA和FPS遊戲有很好的支持,屏幕最大開合角度約為120度。

Alienware 15屏幕正上方除了配有攝像頭和麥克風外還集成了Tobii眼動儀,支持Windows Hello面部識別、變暗屏幕、關閉屏幕/自動鎖定、關閉AlienFX燈光等功能,從實用性角度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ROG GX501的攝像頭區域就相對樸素了。

鍵盤一直都是Alienware的強項,2.2mm的長鍵程讓鍵入體驗堪稱一流,方向鍵和其他按鍵一樣都是標準尺寸,玩遊戲沒有滑鼠的情況下可以用來應急,此外,AlienFX可以對鍵盤背光進行設置。

ROG GX501的鍵盤採用下置設計,C面上半部分開有大量的微孔做進風,從鍵盤手感來看遠沒有Alienware來的舒適,筆者猜想這是因為整機輕薄化之後壓縮了鍵盤的鍵程導致的,雖然空格鍵做了一定的縱向加寬處理,但是對於遊戲更重要的方向鍵卻縮小了尺寸。此外,鍵盤背光可以通過Aura RGB進行設置。

Alienware的觸控板,左右鍵足夠寬大。

因為ROG GX501採用了下置鍵盤的設計,佔用了原來觸控板的位置,所以GX501將觸控板移到了鍵盤右側,尺寸上也做了一些調整,此外,這塊觸控板還支持一鍵切換數字鍵的功能。

小結:屏幕上Alienware 15和ROG GX501都是15.6英寸的FHD顯示屏,GX501的刷新率更高一些,對於需要高刷新率的MOBA或者FPS遊戲來說更加友好。

因為Alienware 15集成了Tobii眼動儀,所以體驗上要比沒有眼動儀的GX501更好一些。

鍵盤方面則是Alienware 15全勝,無論是鍵程還是鍵帽尺寸,都更加適合長時間的遊戲鍵入。ROG GX501因為採用了下置鍵盤的設計,不得已將觸控板移到右側,但是加入的一鍵切換數字鍵是個亮點。

三、介面解析

Alienware 15左側介面有USB 3.1 Type-C、USB 3.0、麥克風以及耳機插孔。

ROG GX501左側介面有電源插孔、HDMI介面、兩個USB 3.1 Gen 1 Tpye-A介面、麥克風/耳機二合一插孔。因為GX501的電源適配器插頭是90度的彎折設計,所以插上後如果不把插頭向後旋轉就有點擋住HDMI介面了。

Alienware 15右側只有一個USB 3.0介面。

ROG GX501右側有雷電介面、兩個USB 3.1 Gen 1 Tpye-A介面和一個筆記本鎖孔。

Alienware 15雖然在左右兩側介面比較少,但是尾部集成了RJ-45網口、Mini-DP介面、HDMI介面、雷電介面、顯卡擴展塢介面以及電源介面。

ROG GX501尾部只有出風口,沒有網口和更多的視頻輸出介面。

小結:雖然Alienware 15在機身左右兩側的介面比較少,但是尾部集成了更多的網口、視頻介面、顯卡拓展塢介面等,擴展性更強。而ROG GX501受限於厚度問題,並沒有沒有搭載RJ-45網口以及更多的視頻輸出介面,並且電源插口的位置相對局促。

四、重量/厚度解析

Alienware 15的裸機重量在3.5kg左右。

ROG GX501得益於Max-Q的設計,整機重量控制在了2.2kg左右,對於一款搭載GTX 1080顯卡的遊戲本來說確實很輕。

加上電源後,Alienware 15達到了近4.5kg的重量,光是電源就有近1kg的重量。

ROG GX501加上電源後有3kg出頭,比加電源後的Alienware 15輕1.4kg左右,並且電源重量也比Alienware 15更輕一些。

實測Alienware 15的厚度在26.38mm左右。

ROG GX501的厚度僅有17.82mm左右。

小結:得益於Max-Q的設計方案,ROG GX501在重量以及厚度上確實高Alienware 15一籌,性能級遊戲本再也不用背上又重又厚的「罵名」了,玩家們也終於有了能經常帶在身邊的遊戲本了。而Alienware 15(ALW15C-D2858S)雖然同樣使用了Max-Q的設計方案,但是重量和厚度並沒有因此而縮減。

五、基準測試

基準測試部分主要測試遊戲本的CPU、GPU以及SSD的性能,測試之前先來看一下三款機器的具體配置:

Alienware 15(ALW15C-D2858S)搭載4核心8線程的i7-7820HK處理器、32GB DDR4 2400MHz內存、512GB PCIe SSD+ 1TB HDD、GTX 1080 Max-Q顯卡。

Alienware 15(ALW15C-D2748)搭載4核心8線程的i7-7700HQ處理器、16GB DDR4 2667MHz內存、256GB PCIe SSD+ 1TB HDD、GTX 1070 顯卡。

ROG ZEPHYRUS(GX501)同樣搭載4核心8線程的i7-7700HQ處理器、16GB DDR4 2400MHz內存、1TB PCIe SSD,顯卡則是和ALW15C-D2858S 一樣都是GTX 1080 Max-Q顯卡。

測試軟體如下表:

CPU測試軟體是CPU-Z和CineBench R15,分別測試CPU的單/多線程性能,顯卡是用3DMark中的Fire Strike和Time Spy測試,SSD測試軟體是CrystalDiskMark,測試軟體均是最新版,顯卡驅動都是385.69。

規格上i7-7820HK和i7-7700HQ雖然同為4核心8線程,但是i7-7820HK擁有更高的主頻和最大睿頻,3級緩存也比7700HQ多2M,反映在分數中就是全面領先,但是幅度並不明顯。可以看到,雖然ALW15C-D2748和GX501採用了同樣的i7-7700HQ處理器,但是跑分上並不是完全一致,CPU-Z單線程成績差距居然達到了6%,CB成績倒是GX501全部領先。

採用同一硬體但是跑分互相領先的狀況又出現了,ALW15C-D2858S和GX501用的都是GTX 1080 Max-Q顯卡,但是FS的差距約有3%,基於DX12的TS測試倒是接近很多。GTX 1080 Max-Q和GTX 1070的差距基本是在6%左右。

三款遊戲本的SSD全部都是運行在PCI-E 3.0×4模式下,經查ALW15C-D2858S用的是512GB的PM961,ALW15C-D2748用的是東芝某款256GB SSD,GX501用的是1TB的SM961。SM961、PM961和消費級的960 PRO/EVO用的都是三星Polaris主控,只是快閃記憶體顆粒不太一樣,所以性能上也差不多。從跑分結果來看SM961、PM961基本屬於同一水準,兩者差距主要在順序寫入性能上。

小結:性能上,擁有更高主頻和最大睿頻的i7-7820HK全面領先i7-7700HQ,但是幅度並不明顯,顯卡上,GTX 1080 Max-Q和GTX 1070的差距也不大,而在SSD方面,SM961、PM961基本上是OEM版SSD中的領頭羊了。

三款遊戲本的性能都不弱,如果非要分出個勝負來,ALW15C-D2858S的CPU最強,顯卡上ALW15C-D2858S和GX501同為GTX 1080 Max-Q,SSD上GX501的SM961比PM961更快一點,綜合結果兩者還是打成平手。

六、遊戲實測

遊戲實測環節我們選擇了3款具有代表性的遊戲進行測試,分別是最近大熱但是優化相對差勁的《絕地求生:大逃殺》、對配置要求不高的FPS熱門網遊《守望先鋒》以及經典單機大作《古墓麗影:崛起》。為了保證測試的準確性,《絕地求生:大逃殺》和《守望先鋒》都是選擇特定場景用Fraps記錄5分鐘的平均和最大、最小幀數,《古墓麗影:崛起》用的是遊戲內建的benchmark。

《絕地求生:大逃殺》因為每局的天氣都是隨機的,為了保准測試的公平性,我們盡量選擇在同一個天氣(晴天)下進行測試,如果不是就退出重來。跳傘地點也相對固定在地圖右側伐木場附近的小屋,跳傘之後開啟Fraps記錄幀數,路線基本是在屋子中尋找裝備,然後出門開啟伏地魔狀態,慢慢爬進伐木場。即便如此,同為GTX 1080 Max-Q顯卡的ALW15C-D2858S和GX501在平均幀上出現了10多幀的差距,GX501甚至還不如GTX 1070的ALW15C-D2748。

《守望先鋒》開啟隨機遊戲的話因為地圖環境、人物技能等因素都不可控,所以我們選擇了靶場作為測試環境,人物選擇士兵76,測試路線基本是出倉庫幹掉兩個機器人然後回頭上二樓再下來,如此循環。從測試結果來看,同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又出現了6%的平均幀差距,這個差距也基本上是ALW15C-D2858S和ALW15C-D2748之間的了。

《古墓麗影:崛起》就沒有之前兩款遊戲那麼麻煩了,直接用遊戲內建的benchmark就好。如果是因為手動測試環境不可控的問題導致同一顯卡出現差距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用遊戲自帶benchmark測出的成績居然有10%的差距就有點難理解了。同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就出現了如此尷尬的情況。

小結:從三款遊戲的測試結果來看,三款筆記本在1080P、最高畫質下流暢運行都不是問題,《絕地求生:大逃殺》在三款遊戲中的平均幀是最低的,進一步印證了遊戲相對吃配置(or優化爛?)的傳言。

再來看三款遊戲本之間的較量,同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居然在三款遊戲中都出現了比較大的差距,即使排除手動測試的前兩款遊戲只看《古墓麗影:崛起》的benchmark也有10%的差距,這點確實有點讓人費解。

七、散熱解析

拷機測試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三款遊戲本的內部構造,因為兩款Alienware 15在內部結構上是完全一樣的,所以這裡只展示高配版的ALW15C-D2858S。Alienware 15在內部結構上相當考究,三銅管兩風扇為CPU、GPU散熱,內存、SSD、HDD都有獨立的區域並且預留了升級空間(兩個SSD插槽), 拆開D面的過程也比較容易,但是想要進一步拆解就比較困難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內部的硬體。

ROG GX501拆起來就相對麻煩一點,需要先拆下D面中間的擋板,然後再擰掉多顆螺絲取下C面才能看到內部的結構。可以看到電池上方的主板並沒有擋板,這在保護性上就沒有Alienware那麼可靠了,筆者猜想同樣是因為厚度縮減而做出的犧牲。CPU、GPU由五銅管雙風扇進行散熱,內存、SSD並沒有預留更多的升級空間。

Alienware 15(ALW15C-D2858S)熱量分布

Alienware 15(ALW15C-D2748)熱量分布

拷機測試我們用AIDA64中的系統穩定性進行測試,測試項全部勾選,拷機時長為1小時,之後用FLUKE熱成像儀進行溫度識別。從熱量分布圖來看,兩款Alienware 15因為在內部結構上是完全一樣的,僅在CPU、GPU等硬體上有所差別,所以熱量範圍大致相同,C面熱量集中在鍵盤中間偏右側,最高溫度出現在C面最上端。D面熱量集中在兩個風扇之間和出風口,最高溫度出現在GPU附近,比較讓人意外的是配置更高的ALW15C-D2858S溫度控制更好。

ROG ZEPHYRUS(GX501)熱量分布

再來看ROG GX501的熱量分布,雖然C面的最高溫度不到52℃,但是50℃的區域相當大,幾乎佔滿了鍵盤上部,D面同樣是這個問題,最高溫度不高,但是高溫區域大的可怕。

小結:在內部結構上Alienware 15有著更加可靠的設計,拆裝簡便,各區域都一目了然,並且也預留了一定的升級空間。ROG GX501拆裝就相對麻煩,保護性上也沒有Alienware做的好,升級只能靠更換原有硬體,並沒有預留更多的升級空間。

發熱上雖然Alienware 15的最高溫度比ROG GX501的高,但是發熱區域有限,高溫區的範圍很小。ROG GX501的情況正好與之相反,最高溫度低,但是發熱區域大,高溫區的範圍也大。

八、評測總結

看完整篇評測,再來回顧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對於遊戲本來說,輕薄真的能帶來體驗上的巨大提升」你是否有了新的答案?

我們不否認遊戲本輕薄化之後所帶來的重量和厚度的縮減,更不懷疑Max-Q設計方案讓遊戲本在保證性能的同時可以更加便攜。但是這種輕薄化如果是建立在犧牲鍵盤鍵程、縮減介面、降低保護性的基礎上的時候,我們就要為這種創新划上一個問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168 的精彩文章:

DxOMark將推安卓外掛相機 手機拍照有救了
榮耀暢玩7X評測:無愧千元全面屏先鋒之作
徠卡APO-Summicron 50mm 50周年版曝光
小清新復古風無反 富士X-E3評測前圖賞
八代酷睿加持 華碩頑石FL8000U開箱圖賞

TAG:IT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