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我有一個獨特的技能:可以分辨出一個人是否是在跟父母打電話。

因為跟父母通話的特徵是很明顯的:和朋友聊得熱火朝天,轉身一接起爸媽的電話,立馬變成冷漠臉:「嗯」「啊」「知道了」沒事兒我掛了啊」,一句話蹦不出幾個字。

我們可能也會有類似這樣的體驗:

對不熟的人,即使完全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也會有禮貌地表示:「您說得很有道理」,卻會直接懟好朋友:「你懂個毛線!」

其他人一個錯誤犯了N次,我們還能和言細語地第N+1次跟對方解釋;男朋友忘記了自己愛用的護膚品牌,立馬氣到炸裂:「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我說話!」

好像一對上自己親近的人,我們的耐心值就「唰」地一下就減半了,儘管發完脾氣心裡也會愧疚,可下一次還是摟不住火兒。

不要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類似的道理聽了一萬遍,為什麼實踐起來總是那麼困難?

也許是因為,那些最壞的脾氣,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保持好脾氣太累了,我想歇會兒

同事平時工作效率特高,微信有消息都是秒回,永遠保持「好噠~」「沒問題~」的態度。

但下班後,對著爸媽發的那一大串長達59秒的關心語音,心裡卻騰起濃重的煩躁和怒火:「嘮叨什麼啊!煩死了!」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是孝子就堅持60秒

同事也反省過為什麼自己總是忍不住跟爸媽發火,她的感覺是:白天裝了一整天的人,太累了。每天的好脾氣和壞脾氣是有份額限制的,今日份的好脾氣都在工作中用完了,到家就裝不下去了。

壓抑或是偽裝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甚至會導致我們對工作感到倦怠。假如人們能有機會在幕後表達或釋放自己真正的情緒,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恢復精力,以及減輕壓力 (Grandey, Foo, Groth & Goodwin, 2012)。

在公開的場合,我們常常要花力氣維持友善甚至熱情的專業形象,即使是遇見了不講理的客戶、或是拖後腿的隊友,也得「心裡mmp,臉上笑嘻嘻」。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但對著最親的家人,我們可以不用顧慮那麼多,自由、甚至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這並不是故意對父母「怠慢」,只是更願意卸下工作模式。

就像我們在工作場所穿得西裝革履,一到家就想鬆開領帶癱倒在沙發上,好好鬆口氣,我們也希望在親近的家人面前,能夠拋下對形象的顧慮,給自己的情緒一個喘息的機會。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我不是想解決問題,而是想解決情緒

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難,我們一般的反應是趕快找解決方案,而不會去跟同事抱怨「這個任務好難啊,我做不出來,愁得髮際線都後退了……」

更不會向老闆哭訴「老闆你罵了我之後,我哭了一晚上!」,他們也沒有義務去處理你的情緒。

但是跟戀人在一起的時候,對方說了一句不好聽的,我們都有可能感覺特別受傷,或是氣得想要掀桌。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這是因為,和親近的人相處時,我們更多的訴求是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溝通。而工作場所中,大家的第一目的是把活兒干好。

其實,無論是冷靜地思考處理方案,還是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都是我們在積極地應對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把人們用於應對焦慮的積極策略分為兩類:一類的目標是解決問題以消除焦慮,而另一類則集中於減輕體驗到的情緒壓力,根據目標的不同,形成了問題中心策略和情緒中心策略 (Lazarus & Folkman, 2003)。

在親密關係中,比起把事件梳理清楚,道理講得通透,我們更希望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能得到對方的關懷和接納。

所以,我們會沖親人發的脾氣並不是針對他們本身,或者要解決事件,而是更希望在情緒上得到理解。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對你發脾氣,是因為知道你不會離開我

我有個同學,平時跟人說話都是細聲細氣的,甚至可以說小心翼翼。有一次,我偶然聽見她給男友打電話:「你怎麼這麼慢?!遲到了我揍你啊!」語氣特別激烈,感覺完全不像她會說出來的話。

以為馬上要吵架了嗎?不,我靈敏的狗鼻子立馬嗅出了:這是一碗憤怒口味偽裝後的狗糧。

關係好的人,才敢如此無顧忌地對對方釋放負性情緒,因為彼此感到安全。

有時候我們和父母發脾氣也是一樣的道理,正是因為相信,對他們發點小脾氣,不會有什麼無法挽回的後果。

但對外人發脾氣,我們無法預料、也無法承擔未知的後果。就如我的同事所說:「我不跟親人發脾氣,難道要我在公司里、在大街上大吵大鬧嗎?」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憑什麼對你越好的人,

卻要承擔你最糟糕的脾氣?

這聽起來很不公平吧。沒錯。但有人恰恰羨慕這種不公平。

我的朋友從小就是個乖孩子,從不敢跟父母發脾氣。有一次我們出去玩時,我媽打來電話問用不用等我吃飯,沒說幾句我就像往常一樣,不耐煩地說:「行了行了知道了,沒事兒掛了啊!」

掛了電話之後,她對我說:「好幸福啊,真羨慕你能這麼跟父母說話。在我家,我從來都不敢對父母有一點點不尊重的語氣,更別說吵架了。」

我能夠理解她對於「幸福家庭」的定義,在不安全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是不被允許發脾氣的,尤其是小孩子。

而當一個家庭不允許任何負性情緒的存在時,它也不是個健康的環境。

所以,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是承擔糟糕情緒的一方,也不用太過難過。其實當對方發脾氣時,並不是真的對他們有什麼不滿,而是把你視為安全可靠的人。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要給「窩裡橫」洗白。

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想對親友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也並不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

但我們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沒有人天生就應該是別人惡劣情緒的垃圾桶,親近的關係並不能成為我們肆意發火的理由。假如我們仗著對方的包容一味宣洩自己的負面情感,儘管對方可能不會因此離開你,但他也會受傷。

當我們說「我今天不開心,可能沒辦法跟你一起愉快地玩耍」,這是在一段安全的親密關係中處理自己的情緒;

但要是我們大吼「我這麼不開心了你怎麼還來惹我?快給我滾!」,就變成了恃愛行兇。

所以,如果你上完課/下班後很累了,面對爸媽小心翼翼的關心語音,或是不合時宜的來電,也許可以試著脫去「憤怒」的外衣,向最親的人,露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情感。

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參考文獻

Grandey, A., Foo, S. C., Groth, M., & Goodwin, R. E. (2012). Free to be you and me: a climate of authenticity alleviates burnout from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7(1), 1.

Skinner, E. A., Edge, K., Altman, J., & Sherwood, H. (2003). Searching for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category systems for classifying ways of cop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2), 216.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閱讀更多心理科普文章。

我會用實力向你們證明,我不行
喜歡自己跟自己說話?我不會是個「戲精」吧?
都說抑鬱是「情緒感冒」,那它會傳染嗎?
明明很想信任別人,但就是做不到,是我的錯嗎?
如何關愛一枚社恐?

TAG:簡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