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年度最佳驚悚片《看不見的客人》竟然是從這幅畫吸取的靈感

年度最佳驚悚片《看不見的客人》竟然是從這幅畫吸取的靈感

GIF/1.4M

最近那部小成本投入但是口碑爆裂的電影大家都看了吧?

講的是一對失去兒子的老夫婦不惜一切代價查明兒子死亡真相的故事。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被講述得非常不簡單。

劇情層層推進,不斷地衝突和反轉,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

除了劇情,這部電影里的關鍵鏡頭,總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這裡:

影片開始,「律師」來到被告的房間,即將跟他了解案情,此時鏡頭給了背景牆一個全景:

這是一幅希臘建築的掛畫,這種古典主義建築在《雅典學院》中也有過,掛在牆上,會讓人覺得很深邃:

《雅典學院》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在電影里,一開始出現的圓拱,暗喻整個案情是一個一環套一環的謎團。

不知道導演是不是對藝術有種莫名的情結,除了用畫襯托,有些鏡頭甚至跟名畫構圖都一毛一樣。

到了劇情最後的反轉,死者母親摘下面具頭套,和死者父親站在一起的鏡頭:

非常震撼。

看到這個鏡頭的一瞬間,我就想起了這一幅畫:

是不是很像?

這幅畫叫《美國哥特式》,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原貌是這樣:

它是美國畫家格蘭特·伍德在1930年所畫:

格蘭特·伍德(1891-1942)美國著名畫家

要知道,《美國哥特式》可是美國第一名畫。

它與野牛鎳幣、芭比娃娃、自由女神像和山姆大叔號稱美國五大象徵:

《美國哥特式》是美國重要的文化符號。

《絕望的主婦》片頭用過:

GIF/1.0M

情景喜劇《初來乍到》的海報,也用過:

其實小伍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花了很多心思。

《美國哥特式》畫面中有幾個小呼應。

老頭手中的叉子和窗戶呼應、女人衣服的花紋與二樓窗帘呼應,視覺上統一;而老頭臉正對著前方,女人是3/4側臉對著前方,視覺上對立:

雖然有很多相呼應的元素,但是這幅畫總讓人覺得哪裡怪怪的。

首先是畫中人的表情,真是一言難盡。

大家全都在議論:這個老頭和女人究竟是什麼關係啊?

有的人說,他倆肯定是那方面不和諧的兩口子,沒看見大嬸一臉不爽嗎?

還有人說,你可拉倒吧!那老頭是那女人她爸。一天天把自己閨女控制可緊了,那女的到現在連男生手沒拉過。

最後畫中原型出面澄清,人倆其實是親生兄妹…

一畫走紅後,妹妹經常被追問:你倆到底有事沒?

小伍畫了這一對年齡差距很大的兄妹也就算了,他還給這畫命名《美國哥特式》,這哥特式又是從何說起?

其實一開始哥特是指建築。很多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最大特色就是又高又挺:

科隆大教堂,一出科隆市火車站抬頭就能看見。13世紀起建,直到1880才年竣工,耗時超過600年。

12世紀,工匠們在建築設計上有了新突破。

為了把建築蓋的高且牢固,安裝腳手架。這腳手架叫做飛扶壁;

均勻分布的尖兒

為了把教堂內部的舉架抬高,又搞了尖肋拱頂,分化、緩解承重柱壓力。

犬牙交錯的尖兒

哥特式建築不光整個結構是尖兒,連窗戶也是尖的,《美國哥特式》里二樓的窗戶也是這樣:

(左)看著像監獄的窗戶,挺陰森...

所以哥特在《美國哥特式》的第1層含義就是陰森的哥特窗戶。

在《看不見的客人》里,死人的旅店窗戶和哥特窗很像:

唯一區別就是旅店窗戶沒尖~磨圓了

其實今天,哥特風早就不單單是指建築里了,還有電影。

那些色調陰鬱、暗黑的驚悚故事,就是哥特風:

哥特專業戶蒂姆·波頓的《剪刀手愛德華》(左)、《斷頭谷》(右)

而《美國哥特式》里,愁容滿面、目光獃滯的男女主人公,也給整幅畫籠罩了一層哥特式的陰鬱:

這種驚悚感覺和《看不見的客人》基調是一樣的:

而這哥特式的陰鬱,就是哥特在《美國哥特式》的第2層含義。

美國第一名畫,居然這麼充滿負能量?!

說起國寶級的名畫,都會想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蒙娜麗莎》和《打陽傘的女人》啥啥的: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荷蘭)、《蒙娜麗莎》達芬奇(作者是義大利人、畫在法國)、《打陽傘的女人》莫奈(法國)

《美國哥特式》這麼喪氣,怎麼會是美國第一名畫呢?

想弄清楚這幅畫的偉大,就要它的從創作背景說起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緊接著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懵逼的一次經濟大危機爆發了。

這個倒霉的星期四,被稱作「黑色星期四」。

無數人財產瞬間清0,流浪街頭。

《移民母親》多羅西亞·蘭格(1895-1965)美國紀實攝影師。此照片反映經濟危機時期的窮人

直到1933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用政府力量對經濟開始干預,史稱「一隻看不見的手」。

美國經濟慢慢開始恢復,人民重新過上好日子。

而《美國哥特式》正是畫於經濟危機鬧騰最歡的時候(1930年),老百姓連個像樣的家都沒有。

小伍談他的創作初衷時說:我想要一座大房子,只有我愛的人才能住進去。

小伍靈感來源於美國愛荷華州的一棟房子。現在這棟房子已經成為《美國哥特式》紀念館,每年參觀遊客海海的

他一語道破了那些窮人對安寧生活的渴望。

美國人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美國哥特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畫中女人身穿19世紀美國鄉村圍裙,畫中男子手握叉子,年代感十足。

這種裝扮,正是象徵美國1776年建國之後,那些不懈努力的拓荒者。

女人身後的花盆則象徵了人們熱愛生活。

還記不記得在《看不見的客人》里,那對夫婦本來就是為了過平靜安寧的生活,搬到郊區生活:

而《美國哥特式》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寓意,就是老頭手裡的叉子:

在這幅畫中,叉子表面上是象徵勤勞,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寓意:

叉子又叫三叉戟。

在羅馬神話中,叉子是海王尼普頓的兵器。海王有呼風喚雨的強大能力。

博洛尼亞市的海王雕塑(希臘神話叫波塞冬)

擁有強大力量就可以保護自己和家庭。

《看不見的客人》里的老兩口,苦苦查找自己孩子的死亡真相,非常無助,渴望一份力量幫助他們。

老頭請求兇手袒露實情,後面痛苦造型的雕塑暗喻老頭內心

在羅馬神話里,叉子是海王的象徵,可在基督教的文化里卻象徵死亡。

丟勒的著名版畫作品《啟示錄》系列之《四騎士》:

丟勒(1471—1528)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

四騎士中前三個象徵征服、戰爭、饑荒。而第四個拿叉子的(左一),象徵死亡。

這麼恐怖的隱喻,暗合哥特的暗黑感,如同電影讓人窒息的壓抑語境。

《美國哥特式》與《看不見的客人》不論構圖和寓意,都有著很多相同之處。

但是二者之間,有一個細節卻截然相反:

畫中,兩兄妹站在窗戶前;電影里,老兩口站在窗戶里。

這一安排,真可謂妙。

《美國哥特式》強調苦難面前依然守住自己的家,所以立在窗前;而《看不見的客人》,兒子不幸身亡,家被侵害,所以退到窗子里。

電影里老夫妻假扮律師的復仇計劃,遠比虛構的密室謀殺案要縝密得多。

一個身患癌症的母親,兒子橫死,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了。

但是人的潛能恰恰是在這樣的打擊下爆發出來的,親情即可轉化為強大力量。

自己身體再弱,但是為了兒子依然強大到去假扮一個與自己反差極大的角色。

最後窗前卸下面具那一刻,也是雞皮疙瘩掉一地的一幕:

藉助《美國哥特式》的構圖和內涵,把這種震撼推向極致———

讓人最直接的感受到親情的偉大。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能心甘情願為你做任何事的也只有父母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外藝術 的精彩文章:

懷念那個帶「壞了」陳丹青的木心
100年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上,為何會有一枚中國發簪?
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媽媽應該如何選擇?
如果沒有它,你都不知道《千里江山圖》畫了啥
公開戀情就叫炒作?那是你沒見過300年前這位炒作大神 | 意外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