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術數學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概述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術數學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概述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術數學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概述

術數學,指的是中國古代以陰陽五行思想去解釋和推算社會與人生命運、人事變化的各種方術。這個概念最早出於《漢書·藝文志》,後世沿用。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者紀曉嵐對術數有一個概括性的說法:「術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陰陽五行,生克制化。實皆《易》之支派,傅以雜說耳。」(《四庫全書·易類小序》)因此,術數就是通過特定的數字和象來分析天地萬物(包括人)的陰陽五行之組成,以此了解自然和社會規律。術數多以《周易》為名,對社會和人事變動進行解釋與預言。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原始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用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①]古人認為陰陽是對宇宙間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或現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兩個方面。自古以來陰陽學說在天文、曆法、地理、人事等各個領域起著廣泛的指導作用,它貫穿於術數學的各個分支,是術數學的理論工具和方法論,也是術數學理論體系的核心。

一、《周易》與《內經》的陰陽思想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中有兩部歷劫不磨、光輝燦爛的文獻巨著, 這便是號稱六經之首的《周易》與歷來被中醫奉為醫家之祖的《內經》。「《周易》是先秦各家學術思想的結晶, 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 就其精華而言在於提出一個以卦爻象為形式,以陰陽學說為內核的理論體系,建構了一個包括天地人三極之道即宇宙自然、人生社會普遍規律的哲學框架。」[②]成書於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內經》用陰陽學說闡釋醫學中的諸多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使陰陽學說與醫學結合起來,進而形成了具有中醫學特色的陰陽學說。《周易》以乾坤代表陰陽,闡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周易·繫辭》:「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一陰一陽之謂道」,《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兩書中對陰陽論述的基本觀點大致是相同的,其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都是整體辯證和唯物運動的觀點,「陰陽」在作者眼中被尊升到「綱領」、「規律」的高度,被稱為至高無上的「道」。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

戰國末年,鄒衍以善談陰陽著稱,從五行發展出五德說,即仁義禮智聖,提出五德終始說,據傳他將陰陽與五行學說納為一體,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董仲舒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提出了完整的五行學說以及陰陽學說,並將五行配以五方五氣。陰陽五行學說經過鄒衍、董仲舒以及漢代讖緯哲學的一番改造之後,成為術數學的重要理論依據,發展出一系列與天地人相關的範疇,使得術數學具有了一種廣闊的辯證思維。

陰陽五行學說被引入術數學以後,五行被高度抽象,用以探討其它物類的原始屬性,並把按五行性質排隊歸類的其他事物納入五行,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五」字打頭的嚴密類象系統。這種歸類包括:五行配五方,使五行抽象升格為橫跨理論和實踐的方位概念。五行配五星,五星是古代用以記年的,而將五行與五星相配,是賦予了五行以時空性。五行配五藏,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產生的臟腑經絡說,是我國傳統醫學中關於人體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基本理論。此外,還有五行配五味,咸、苦、酸、辛、甘;五行配五音,宮、商、角、征、羽;五行配河圖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五行配五事,貌、言、視、聽、思;五行配五用,恭、從、明、聰、睿;五行配五志,恐、喜、怒、憂、思;配五器,准、繩、規、矩、度量;配五穀,菽、黍、麥、麻、稷等等。這樣,術數學就以陰陽五行構建出了一個類象廣泛的思維空間,應用這種模式,由此及彼地推導人事吉凶。

三、干支中的陰陽思想

1、干支的陰陽屬性。陰陽總是對立而統一的存在,干支相互對立,天干為陽,地支為陰,陽性的天干內部,又有陽中之陽與陽中之陰的對立存在,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同樣地支中也存在陰中之陽與陰中之陰的對立。

《內經》中說「陰靜陽燥」,動靜是陰陽的重要屬性,天干為動,地支為靜乃是自然中的一般法則,但陰陽間的相互關係又促使動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轉變,動中可以有靜,靜中可以有動,術數學中描述天干間有生克制化,地支間有刑衝破害的作用關係,一般條件下地支為靜,但發生作用關係時,靜可以轉化動,從而具有了陽動的屬性。

2、「陽干從氣不從勢,陰乾從勢無情義」。《滴天髓》一書中說「陽干從氣不從勢,陰乾從勢無情義」,這裡牽涉一個對干支陰陽特性的理解,甲丙戊庚壬是從氣的,乙丁己辛癸是從勢的。氣與勢是陰陽功用與載體的代名詞,通俗來說,陽的特性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通過我們的眼睛去認識它、分辨它;而相反,陰是人能通過眼睛去認識分辨,能看得見的為陰。氣屬陽主散發,勢屬陰主內斂,散發則氣易變,變則有生滅之虞,內斂則勢難成,成則有排山倒海之威。

氣與勢間的作用關係從干支間來比擬較為顯明,它們之間因為陰陽屬性的不同,可分為二種情況,即直接發生作用與間接發生作用。天乾的氣與地支的勢的相互關係,屬間接發生作用,天干之間的相互作用則為直接發生作用。陽的天干內部的陽中之陰與陽中之陽,它們之間作用又有直接和間接的區別,在四柱學中認為這種直接的作用關係異於間接發生的作用,從軀體和精神的角度來看,氣之間的關係多是發生在精神領域的,而勢間的作用關係則多從軀體上表現出來。正官和七殺同屬克身之物,間接作用的正官對人的傷害多表現在精神領域的折磨,而七殺則多表現在對人軀體上的直接傷害。

3、干支體用關係。體用關係是陰陽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如果我們把陰陽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反映用的主要是陽,反映體的主要是陰,陰為靜為濁為器為體,陽為動為清為氣為用,永遠處於運動轉化過程中,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以陰之不變應陽之萬變,體一而用眾。陽用多展現事物的外在屬性,「陰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助陽方面,怎麼幫助陽去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個就是陰體的意義。陰為陽體,陽為陰用。」[③]

對干支而言,則地支為陰為體,天干為陽為用,與干支緊密關聯的四柱學中的分析,基本都是圍繞體與用之間進行判斷。不同的體用配合就會產生不同的類象,在原局的論斷中,地支為體,天干為用,在流年的論斷中,流年為體,原局為用,體用之間通過陰陽干支的作用關係來推斷人事吉凶。

四、術數學中的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在術數學中的體現,可以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四個方面來概括。

1、陰陽對立。陰陽對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日常所說的天地、日月、晝夜、動靜、內外、上下等等,都是陰陽的對立關係,陰陽之間構成了既相互矛盾又彼此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陰陽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或現象之中。《周易》中乾卦純陽,坤卦純陰,陰陽兩種對立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但又是互相統一的,唯有這種對立統一,才能產生萬物變化,並貫穿於一切事物的始終。

風水學中,把山稱為陽,水稱為陰,山南稱為陽,山北稱為陰,水北稱陽,水南稱陰。地形要「負陰而抱陽」,背山而面水,風水寶地必須符合「陰陽合和,風雨所會」的陰陽平衡條件,只有這種風水才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國語·周語》)

2、陰陽互根。陰陽互根是指陰與陽兩個方面,不僅相互矛盾對立,而且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陰依存於陽,陽依存於陰,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陰陽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被稱為陰陽互根。《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就人的存在而言,軀體為陰,意識為陽,軀體與意識必須相互依存,沒有軀體的意識是不復存在的,「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失去了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一切生命都將不復存在,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就是這個道理。古人對逝者稱為陽壽盡,其實就是對已失陽死人的一種描述,而失陰也同樣不行,腦袋掉了,意識無法寄存於人的軀體必然消亡。

四柱學中,陽的天干「通根」於陰的地支才能更有力量,陰的地支只有通過「透干」才能更有力發揮它的作用,天干與地支一陽一陰緊密結合,相互依存。

3、陰陽消長。陰陽消長,指的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陰陽雙方並非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於「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之間這種彼此消長的動態變化稱之為陰陽消長。在一定限度內,陰陽之間不斷消長,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維持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例如自然界中,四季的變化就是陰陽消長的過程。《周易·繫辭》曰:「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月焉。」

大六壬占斷中的貴人順治逆治就是在天地盤中仿效陰陽消長原理定出來的,陽代表君子之道,陰代表小人之道,貴人順治就象徵君子之道漸長,小人之道漸消,則占身占宅占事大都以吉論;貴人逆治就象徵小人之道漸長,君子之道漸消,則占身占宅占事乃至占國大都以凶論。

4、陰陽轉化。陰陽轉化,是陰陽相對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與陽不僅是對立統一的,而且包含著量變與質變,事物的發展變化,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到量變的變化過程。《內經》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重」、「極」,就是陰陽轉化的根本要素。易卦中的否泰相傾、剝復相循、損益相倚等等,正是表達了陰陽之間這種極則必反的轉化原理。四柱預測中經常遇到陰陽轉化的情況,由於大運和流年的介入,不斷改變著干支間力量的對比,進而影響具體的人事吉凶。五行力量的陰陽轉化,是量變的逐漸積累過程,當四柱中一種五行的力量佔優勢時,便有質變發生,出現了四柱格局中的「從格」一說。

五、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在陰陽五行思想的逐漸發展過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慢慢成熟,最早由莊子提出它的思想概念,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術數學中,天人合一的獨特思維體系,經過陰陽學家的聯繫與深化,又經過卜筮者們的發展,在以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為基本要素的具體推算中,更增添了它的複雜性與神秘性。術數學的眾多學科,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運用陰陽五行的表達方式,去感受和發現自然界的規律,主要有如下三個表現特點:

1、比類取象的思維方式。「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抓取事物聯繫的共同點作為推論基礎,進行類比推理,「援物類推,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天下之能事畢矣」,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愛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在五行的基本屬性基礎上,進行比類取象,來達到術數學的預測目的。《麻衣相法》曰:「夫人之受精於水,故稟氣於火而為人,精合而後神生,神生而後形全,是知全於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飛禽走獸之相」,這裡將人相與五行及自然生物進行類比取象。

2、陰陽平衡的理想追求。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陰陽平衡」,這種思想也被術數學藉以運用,陰陽力量平衡成為術數學各門學科一致的理想追求,五行生剋中講「金旺得火,方成器皿」,「木旺得金,方成棟樑」,五行間力量的平衡才能發揮它的最大作用。風水學中也講究陰陽平衡,《黃帝宅經》指出:「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風水以陰陽交感為吉,一動分陰陽,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陰陽平衡是風水追求的最高境界。

3、人事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的術數學,借鑒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滴天髄》開篇幾個標題先標明了「天道」、「地道」,然後說明「人道」,最後才能「知命」,闡述了人的命運與自然界的和諧一致關係;四柱推算中的財官印比等「十神」和「六親」的變化,主要來自於人們對封建時代社會關係和家庭秩序的認識;模仿自然界四時交替冷暖變化,在干支間提出了氣候寒熱燥濕的平衡理論,《窮通寶鑒》云:「木生於春,余寒猶存,喜火溫暖」,調候論也被後代命理學家做為四柱推斷的一個重要角度。綜上所述,陰陽五行的思想由來已久,深深地浸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子裡,影響著中華民族及其知識分子的思維,反映在術數學領域,在式樣多出的術數門類對人事、國運等吉凶的具體預測中,陰陽五行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運用與闡述,豐富了後人對陰陽五行思想的深入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神秘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從面相上看一個人的印堂的氣色分析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看頭胎生男生女秘招實踐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風水學中的各種吉祥物,如何影響風水改運

TAG:中國神秘文化 |